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许多人在体检中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血糖水平已超过正常水平,但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这类患者即我们所称的糖尿病前期.就这类人群的健康管理,以及糖尿病防治要避免的误区,我们专访了南京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冉颖卓.警惕,一半市民的血糖异常冉颖卓告诉记者,正常人空腹血糖应≤5.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7.8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是空腹≥7.0毫摩尔/升和(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小时≥11.1毫摩尔/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拖成尿毒症 血液透析没有通路今年64岁的谢先生是神农架林区松柏镇人,患2型糖尿病10多年.“5年前,我开始全身浮肿,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到太和医院一检查,是肾功能出了问题.”谢先生告诉记者,检查结果显示,他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以及心功能3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有网友咨询,我的父亲有糖尿病,我的母亲也有糖尿病,我会不会得糖尿病?还有网友担心,听说糖尿病会遗传,我有个3岁的孩子,将来这病是不是还会遗传给他?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但不意味一定发病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到目前已经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比没有家族史患者的发病率高出3~40倍.在正常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5%,但对于双亲均患糖尿病的人来讲,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超过50%.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几年,市面上无糖的口服颗粒冲剂越来越多,而且同种剂型相比较,无糖的比有糖的价格还要高一些.对此,专家表示,无糖颗粒冲剂主要为糖尿病患者等不适宜摄入过多糖分的患者设计,生产工艺更加复杂.因为没有糖分和其他辅料,所以药用成分更纯粹.糖友好选择无糖冲剂 我们服用的冲剂多数是甜的,或者说苦中带甜.那是因为中药提取物口感太苦,如果直接制成冲剂,患者(特别是儿童)的服药依从性就会降低.患者不愿意服药,病就不容易治好.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众多人看来,糖尿病是个“富贵病”,只有胖人才会得,其实不然.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有部分体重正常或偏瘦的年轻孕妇也会“中招”.25岁的小杨身高1.55米,体重只有80来斤,削肩细腰、小巧玲珑,她想都没想过自己血糖可能会有问题,但在怀孕期间,她被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做糖耐量试验时,她的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但是喝糖水1小时和2小时后的糖耐量均超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有患者问两种截然相反的问题,一是“中医对糖尿病无能为力吧”,二是“是不是可以只吃中药,不吃西药啊”.对以上两个问题,回答都是否定的.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各有所长,谁也不能替代谁.目前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中药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制剂,其降糖作用都十分有限,更不可能根治糖尿病.因此,目前治疗糖尿病还是以西药为主.西药疗效快,能尽快让血糖降低,减少高血糖对身体内环境造成的损害.可见,西药是治疗糖尿病的首选.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62岁的古生(化名)患有糖尿病多年,前段时间,他“迷信”上了一个偏方,说是每天喝米汤就能治疗糖尿病,结果引起了并发症,导致右脚坏死.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84%和5.5%.但到了2007年,根据全国调查数据,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而去年,达到11.7%.糖尿病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然而,不少患者却不清楚如何正确防治糖尿病,有患者甚至听信偏方,如黄秋葵泡水、每天喝米汤,结果病没见好,还越拖越严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40多岁男子老冯患有糖尿病多年,前段时间,他迷信上了一个治疗糖尿病的偏方,听说挖野生西洋参熬制喝下后,可以治疗糖尿病.老冯在自己家后山,挖了“野参”,回家熬制喝下后,差点没了命.老冯患有糖尿病3年,因家中经济条件不太好,老冯也没接受过正规的糖尿病治疗.前段时间,他听一个亲戚说,食用野生西洋参,可以治疗糖尿病,他就背着篮子,到自己家后面的山上挖野参.“我没见过野参长什么样,亲戚给我描述了大概的样子,我就去挖了.”不多久,冯先生挖到了几个根茎植物,以为是野参,就拿回家熬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等到天气热了,冰红茶、可乐等饮料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近期连续有两个小伙子因为嗜好这类饮料,导致酮症酸中毒住进了医院.医生提醒,饮料不宜多喝,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小张今年24岁,目前还在医院的床上躺着.说起他的身体,家人有点犯愁:好好一个壮小伙,一个月不到体重就从90公斤骤降到70公斤,而且人整天没有精神,全身无力.这是怎么回事?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丹麦科技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确定了此前未知的500种人体肠道微生物以及多达800种能够感染人体肠道细菌的病毒(噬菌体).随着更多的肠道微生物被发现以及各个菌落之前的关系被理清,未来科学家将有望通过增加或删除某些细菌的方式来治疗糖尿病、哮喘和肥胖等疾病.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流言:鸡蛋经过煎炸后,糖化蛋白含量会上升到原来的三十多倍,大量糖化蛋白一旦进入体内,糖分就会与蛋白质结合产生糖基化终产物,使皮肤产生皱纹,尤其会对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真相:从对蛋白质的营养保持上看,煎鸡蛋确实不如水煮蛋或蒸蛋营养好,但所谓煎蛋中产生的糖化蛋白进入人体后会与人体蛋白质结合产生糖基化终产物的说法并不靠谱.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日,一项由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领头的“有关无针注射器和传统胰岛素笔对胰岛素吸收与血糖控制研究”对外公布了新研究结果,该项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注射装置会影响到胰岛素的吸收和血糖的控制,无针注射在胰岛素入血速度及餐后1小时内的血糖控制上要明显优于传统有针注射.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导致了许多人容易肥胖.2型糖尿病人群中肥胖率非常高,减重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目标之一,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减肥成功.那么减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认为少吃就能减肥如果你以为少吃点正餐多吃点零食就可以达到减肥效果,那就大错特错了.很多肥胖者都有爱吃零食的习惯,而大部分零食都属于高能量食品,它们含有的大量能量会让你的身体永远都不可能燃烧到脂肪.要想节食减肥就必须少吃高能量食品(比如:糖、烧烤、油炸食品),少吃油腻食物,多吃些蔬菜.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是药三分毒,所以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这种理念对于一些药物来说是正确的,例如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的产生、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甚至导致环境污染.但有的药,却必须坚持吃,例如降压药和降糖药.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近感觉不错”,“这周吃得不多”,“我不吃药也能控制血糖”而擅自停药或者减少剂量,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糖尿病患者必须按照医嘱持续服药,从而避免血糖的波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近期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与骨量减少密切相关,还会增加骨折风险;2型糖尿病会使患者某些部位的骨折风险增加.“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业界对其与骨折的关系的观点都有了转变.”天津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马中书在滨海新区骨质疏松专题研讨会上指出,近的观点表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骨折发生率增高的风险,预防跌倒非常重要.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中国“拍打拉筋自愈法”始创人萧宏慈,卷入澳大利亚一宗小孩丧命案中.悉尼7岁男童艾丹参加萧宏慈为期一周的拍打拉筋班后,于当地时间周一晚上9时被发现在酒店房间昏迷,送院途中不治身亡.当地警方正调查此事,已向萧宏慈问话.目前萧宏慈已离开澳大利亚.当地传媒报道,艾丹在父亲芬顿及母亲莉莉陪同下,于悉尼好市围市参加为期一周、收费约8800元人民币的拍打拉筋班.据悉萧宏慈要求参加者禁食3日,以接受拍打拉筋治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是不是搞错了啊?平时我很少吃甜食,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怎么会有糖尿病呢?”义诊现场,李先生听到自己的血糖检测结果后,表示不可思议.对此内分泌医生解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值超过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内血糖值超过11.1毫摩尔/升.由于尚未出现并发症,身体没有不适,因此许多糖尿病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患病.这时候如果提早治疗的话,效果会更好.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我们进行筛查的意义所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充分,方药多效,但治疗为何退于二线?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中药剂型单一,服用不便,初期患者尚可接受,若延日久,病情反复不一,难以控制,就改服西药;二是本病一旦失治,成为终身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取用中药更难接受,故当前临床中多以西药为主,尽管长期服用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完全有力量做好防治,降低发病率.从其发病的机因来看,中医在防治中要改变定位,在“防”字上下功夫,找出突破口和切入点,做出成绩,带动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作者:徐经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ASCVD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终约70%的糖尿病患者被ASCVD并发症夺去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肖新华教授在近日举行的积极启动他汀治疗遏制糖尿病ASCVD并发症活动中强调,当人们谈到糖尿病并发症的时候,一般会想起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可是事实上很多患者本人和家属都没有意识到,在糖尿病并发症中,为严重的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是ASCVD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赵大伯刚过天命之年,就觉得身体有些不如以前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左肩膀有些僵硬、隐痛,影响活动.赵大伯想可能是肩周炎发作了,贴几张膏药就行.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效果仍然不明显.于是,赵大伯到医院就诊,医生听了病史后为他进行了全面检查,还查了尿糖、血糖,后确定他的肩膀疼痛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像赵大伯这样的患者,生活中不在少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是肩周炎好发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为10%左右,2型糖尿病患者中肩周炎的患病率高达22.4%.这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导致肩关节部位的小血管受损,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受阻,葡萄糖与胶原蛋白结合物在腱鞘不正常沉积,造成关节周围发生渗出、纤维化,甚至出现肿胀,医学上称之为糖尿病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