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家食药局要求查处“富来森牌糖舒宁胶囊”等假冒保健食品

关键词:国家, 胶囊, 食品药品监督, 保健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药物成分, 监督检查, 产品, 管理局, 专项, 通知, 化学, 抽验
摘要: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依法查处“富来森牌糖舒宁胶囊”等假冒保健食品.近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保健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和抽验,在“富来森牌糖舒宁胶囊”等产品中检出化学药物成分,经核实上述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
糖尿病文摘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生活护理的15个要点

    1.坚持测血糖,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可以检查你整体血糖的控制情况,并帮助医生给你设定一个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2.每天至少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设定个人血压控制目标.3.每年测一次胆固醇,同时也设定一个适合自己、并可以达到的目标值.

    作者:张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小老板患糖尿病十余年引发背部破溃

    43岁的冯先生家住江宁区,自己开了家公司,30岁时便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但平时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血糖的波动,总觉得自己现在还年轻,得了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年3月,冯先生在一次搬运货物的过程中感觉腰部疼痛,触之有波动感.当时以为是工作累着了,也没放在心上.上个星期,冯先生腰部疼痛处忽然破溃,伤口处立刻流出了脓水,并伴有阵阵恶臭.

    作者:许静文;戚在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别轻易拔牙

    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凝血功能低下,抗感染力差,又常合并许多慢性并发症,如轻易拔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感染加重或扩散,甚至引起败血症,使并发症加重,导致病情恶化.但是,长期牙病难以痊愈也会加重病情,必要时应实施拔牙术.

    作者: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研究者找到减轻糖尿病患者疼痛并发症的途径

    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身体疼痛和对温度变化敏感等并发症.一项新研究称,找到了减轻这些并发症的途径.这将有助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新一期英国《自然一医学》杂志刊登报告说,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多国研究人员协作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大量存在的葡萄糖会导致生成过多的甲基乙二醛,正是这种物质会影响神经末梢,导致神经系统容易感觉到疼痛,此外还会对温度等方面的变化异常敏感.

    作者:黄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六陋习是惹祸主因

    他,四十来岁,是一个酒店的经理,有段时间,他总是恶心、呕吐、没精神,小便中冒出大量的泡沫.赶到杭州市中医院一测血糖,竟然有18.9毫摩尔/升,并且肾功能已经明显受损,直接到了需要做血透的地步.仔细询问他的病史,该院内分泌科金剑虹副主任医师发现,他没有家族史,属于典型的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糖尿病.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如何面对“无糖”或“降糖”食品?

    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的猛增,目前市面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无糖”或“降糖”食品也令人目不暇接,什么无糖或降糖奶粉、饼干、麦片等等,应有尽有.通过下面的例子及解释也许能增加你对这类“无糖”或“降糖”食品的理解,而使你成为一个理性消费者.

    作者:唐大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教你睡好“控糖觉”

    美国《预防》杂志新载文,盘点出可帮助糖友睡好“控糖觉”的10个妙招.1.午餐之后别喝咖啡.咖啡因会在体内停留8小时,午餐后喝咖啡也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饮酒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连续三晚睡眠受干扰,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23%.2.睡前4小时别锻炼.经常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睡眠.但睡前3~4小时不要锻炼,因为锻炼会导致体温上升,进而影响睡眠.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骨质疏松的防治

    “在糖尿病群体中,约有1/2~2/3的患者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1/3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重视糖尿病本身的治疗,忽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在3月26 ~ 27日卫生部医政司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举办的“医院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专题活动”中,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定期检查骨密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作者:张献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适用的药茶

    药茶和药饮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药茶和药饮是由茶或药物组成,经加工制成,可供饮用,是具有治疗作用的特殊饮料.它们既可供人们工作之余、饭后饮用解渴,又可以防治疾病,缓衰抗老,具有药味少,使用、携带方便,冲泡饮用易于接受等优点,便于长期饮用.而且茶饮一般作用持久而缓和,并无呆滞中焦脾胃之弊,还可以减少服药的精神负担,是一种既有汤剂之优点,又无煎药之繁苦的方便剂型,有利于病人的调养和治疗.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型糖尿病的预测和预防新研究

    在第21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年会(AACE2012,5月23-27日,美国费城)提交的一项新研究报告称,中止自体免疫1型糖尿病进展探索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可能是研发以停止β细胞分子破坏为目标的治疗药物.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李登辉打胰岛素近30年

    据台湾媒体报道,李登辉接受电子媒体访问时透露,他担任台北市长时就已罹患糖尿病,打胰岛素近30年;专家指出,很多糖尿病患担心打胰岛素就会“回不去了”,能拖就拖,但研究显示,愈早用胰岛素,有助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李表示,他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任台北市长时发现罹患糖尿病,当时就决定接受胰岛素注射,一天打4次,但没有严格限制饮食.并证实,他心脏已植入11根血管支架.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每天一苹果糖尿病远离你

    每天吃一个苹果或每周吃两次蓝莓,只要坚持这样的习惯,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能降低两成.据英国路透社3月16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者对20万人的糖尿病发病状况和饮食习惯进行了长达24年的跟踪研究.这些参与者登记加入了三项大规模研究计划,并填写了关于摄取特定食物的频率、种类和数量的问卷式调查.

    作者:曹淑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8个生活中的小变化让你远离糖尿病

    每天放松一刻钟紧张的工作、生活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在应激状态下,人的身体进入战斗模式,血糖水平升高,随时准备行动.”杜克大学医学心理学主任理查德·瑟维特说,这会促使体内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血液中的葡萄糖无处可去,便会出现长时间的高血糖.因此,你一定要学会放松自己,比如起床后做一会儿瑜伽或冥想、散步、听听轻音乐,还要记得做任何事前深呼吸3次.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危害更高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2012年的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记者从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默沙东制药主办的“降糖无忧行动”启动仪式上获悉:许多糖尿病患者对“控糖”存在误区,他们以降低血糖水平为治疗目标,却常常忽略了低血糖的危害,约有四分之一患者曾因低血糖接受急救.

    作者:顾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糖尿病患者出汗多千万小心高血糖

    夏季天气炎热,户外活动一下就很容易出汗,可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在室内没有剧烈活动也容易出很多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表示,出汗跟呼吸同样重要,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晴雨表,一旦出现异常,就要警惕血糖是否升高了.

    作者: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戒烟5年内糖尿病风险仍高

    戒烟成功也不能掉以轻心,仍要留意一段时间,注意接受健康检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宣布,其研究小组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男女烟民即使开始戒烟,在5年之内,与不吸烟的人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仍高得多.研究小组在1990年至2003年期间,调查了日本近6万中老年人的戒烟和健康状况,并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戒烟不足5年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与不吸烟者相比,女性是后者的2.84倍男性是后者的1.42倍.

    作者:蓝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炎炎夏日谨防中暑

    大暑之后,进入了夏季炎热的时期,桑拿天也许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并不难熬,可是换做老年人,可能就很危险了.近日,美国有研究指出,酷暑是被低估的致死因素之一,全美因酷暑导致的死亡中,四成是65岁以上的老人.

    作者: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德国科研人员发现甘草分子可以用于糖尿病保护治疗

    近日,德国柏林营养遗传学专家发现了一组新天然化合物分子,有助于如糖尿病或肥胖综合征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被称为“Amorfrutine”的分子物质提取自甘草,具有降血糖、抗炎症的功效,还具有很好的耐受性.研究人员已经在实验鼠体内证实了该物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四种基因变异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英法两国科学家新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负责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激素——褪黑激素与2型糖尿病有直接关系,那些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罕见变异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更高.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精确地评估糖尿病患病风险,并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作者:刘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治疗为有效的措施当属胰岛素制剂的合理使用.从胰岛素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我们也经历了从动物提取胰岛素到人工合成胰岛素及合成胰岛素类似物的过程.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对于更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探索,也是对人类,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巨大贡献.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糖尿病文摘杂志

糖尿病文摘杂志

主管:糖尿病天地·文摘(中旬)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