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飞
在糖友们的实际生活中,“控糖”始终是一大难点.糖尿病患者固然需要降血糖,但同时不能轻视低血糖.一方面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另一方面,血糖水平不能像“坐过山车”,持续平稳地控制血糖才是延缓病程、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袁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武汉市民王女士前几年视力“老花”了,近来她发现自己居然变得不“老花”了.后来,她通过检查才知道,视力变好竟是“糖尿病”信号,是血糖突然变化引起眼睛屈光改变造成的.今年54岁的王女士家住汉口南京路,前几年配了副老花镜.近几个月,她发现眼睛“返老还童”,看东西变得清楚了.
作者:黎昌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戒烟成功也不能掉以轻心,仍要留意一段时间,注意接受健康检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宣布,其研究小组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发现男女烟民即使开始戒烟,在5年之内,与不吸烟的人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仍高得多.研究小组在1990年至2003年期间,调查了日本近6万中老年人的戒烟和健康状况,并对他们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戒烟不足5年者患糖尿病的风险与不吸烟者相比,女性是后者的2.84倍男性是后者的1.42倍.
作者:蓝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湿热天气,血糖上蹿下跳,免疫力低下的“糖友”,更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病情反复,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更需备个血糖仪,加强自身血糖监测,血糖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湿热天,易突发糖尿病并发症.天热,人体出汗量大,水分流失快,需要及时补水,但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对饮水有误解,担心多饮会导致多尿,其实多尿是血糖高的缘故,如限制饮水,不仅不会减轻病情,甚至会造成脱水,加重病情.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高渗性昏迷、肾功能障碍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作者: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调整胰岛素用量是个精细的工作,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避免发生低血糖.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血糖刚刚平稳时.此前血糖水平非常高,当血糖降至正常后的第2~3天,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此时若未能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往往会出现低血糖事件.
作者:李延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麦迪克先生体态偏胖,得脂肪肝已经有几年时间了.近他老觉得自己右边肚子不舒服,又胀又痛,经医生检查发现,他又患上了糖尿病.医生说他的糖尿病是脂肪肝引起的,若早点治疗脂肪肝,很可能就不会患上糖尿病了.
作者:劳拉·马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日益增多,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前来咨询这类问题.其实,这类药物的服用时间有一个大致的规律.高血压血压波动规律在一天中出现两个高峰——上午9~11时和下午6~7时,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3时低.一般降压药在服药后2~3小时达到高血药浓度.因此,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氯沙坦等,用法为一日一次,建议早上7时服用,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保持血压的平稳.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药茶和药饮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药茶和药饮是由茶或药物组成,经加工制成,可供饮用,是具有治疗作用的特殊饮料.它们既可供人们工作之余、饭后饮用解渴,又可以防治疾病,缓衰抗老,具有药味少,使用、携带方便,冲泡饮用易于接受等优点,便于长期饮用.而且茶饮一般作用持久而缓和,并无呆滞中焦脾胃之弊,还可以减少服药的精神负担,是一种既有汤剂之优点,又无煎药之繁苦的方便剂型,有利于病人的调养和治疗.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监测血糖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症或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是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血糖的一个方法.动态血糖监测可用于预防低血糖和维持佳的HbA1c水平.动态血糖监测运用多种设备,监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水平,其目的是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制订食品、药品和运动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许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专家:糖尿病有家族聚集倾向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催生了不少“糖尿病家庭”,即全家人几乎都是糖尿病.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就有这样一个“糖友家庭”前来就诊,全家四口人中父亲和三个女儿都患糖尿病(母亲早已去世),都是肥胖者.
作者:卢文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期,《英国医学杂志》网络版发布了一项澳大利亚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走行越多,你的糖尿病风险就越低.2000至2005年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在全澳洲跟踪了592名中年人参与的一项糖尿病研究.参与者5年的复查显示,在调整饮食、控制吸烟和饮酒的因素之外,每天较高的步行数是与体重指数、腰围与臂围比例以及更好的胰岛素敏感度有关联.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6个时刻易“逮住它”不同的人,低血糖症状不一;同一个人,每次发生低血糖的反应也不—样.这与患者的年龄、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有的人对低血糖较敏感,血糖一低就会立刻感到饥饿、出汗、心悸等,而有的糖友由于长期慢性低血糖,反应较差,甚至可能一点反应没有.如何“逮”到低血糖,以下几个时间段关键.
作者:袁月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型糖尿痛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不到位据介绍,目前在国内9000多万的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的患者占到了约5%,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家庭带来了极为沉重的负担.不少家长对孩子确诊为1型糖尿病,一开始感到惊讶和难以接受,但一段时间后便“疏于管理”,对孩子的血糖监测和自我管理缺少监督.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研究人员新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摄取大量类黄酮化合物会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经常食用富含类黄酮的食物也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作者:刘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得了糖尿病,就要经常看医生.美国“真实年龄网站”新载文,刊出多位专家总结的“糖友看病应问8个问题”及相关建议.1.我该接受专业糖尿病指导吗?应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糖尿病科普人员( CDE)可以指导糖友正确阅读食物标签、控制糖尿病病情及积极锻炼等.纽约内分泌学家格雷蒂博士表示,CDE工作可以帮助糖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作者:徐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为了探索打鼾与2型糖尿病危险之间的关联性,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威尔·K·阿尔德莱米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美国护士健康调查(NHS)的相关数据,涉及69853名40~65岁的美国护士.1986年研究开始时,参试者中无一人罹患糖尿病、心脏病或癌症.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参试者的打鼾情况.10年跟踪调查之后,1957名护士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排除了年龄和体重指数等因素之后,发现打鼾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依然存在.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打鼾是增加2型糖尿病危险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徐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国有糖尿病患者逾9千万,另外还有数千万糖尿病潜在人群,患病人数居于全球第一位,而且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因此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误区,亟需拨乱反正,否则会误入歧途.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2012年的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记者从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默沙东制药主办的“降糖无忧行动”启动仪式上获悉:许多糖尿病患者对“控糖”存在误区,他们以降低血糖水平为治疗目标,却常常忽略了低血糖的危害,约有四分之一患者曾因低血糖接受急救.
作者:顾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选双合适的鞋袜.鞋子不舒服会对脚关节产生压力,并导致无痛溃疡.由于糖友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所以容易因此感染.糖友应每天早上用10分钟来选择合适的鞋袜.身上贴个标签.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别人能提供及时的帮助.比如出现低血糖时,口服20克糖即可挽救生命.
作者:王明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夏季天气炎热,户外活动一下就很容易出汗,可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在室内没有剧烈活动也容易出很多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表示,出汗跟呼吸同样重要,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晴雨表,一旦出现异常,就要警惕血糖是否升高了.
作者: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