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昌政
1.坚持测血糖,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可以检查你整体血糖的控制情况,并帮助医生给你设定一个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2.每天至少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设定个人血压控制目标.3.每年测一次胆固醇,同时也设定一个适合自己、并可以达到的目标值.
作者:张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期,《英国医学杂志》网络版发布了一项澳大利亚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走行越多,你的糖尿病风险就越低.2000至2005年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在全澳洲跟踪了592名中年人参与的一项糖尿病研究.参与者5年的复查显示,在调整饮食、控制吸烟和饮酒的因素之外,每天较高的步行数是与体重指数、腰围与臂围比例以及更好的胰岛素敏感度有关联.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调整胰岛素用量是个精细的工作,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避免发生低血糖.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血糖刚刚平稳时.此前血糖水平非常高,当血糖降至正常后的第2~3天,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此时若未能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往往会出现低血糖事件.
作者:李延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英法两国科学家新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负责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激素——褪黑激素与2型糖尿病有直接关系,那些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罕见变异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更高.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精确地评估糖尿病患病风险,并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作者:刘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糖尿病群体中,约有1/2~2/3的患者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1/3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只重视糖尿病本身的治疗,忽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在3月26 ~ 27日卫生部医政司和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举办的“医院质量万里行—骨质疏松专题活动”中,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定期检查骨密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作者:张献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一位刚刚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阿姨,在一家医院开了降糖药物,不久后却突然在家中昏倒.家人心急如焚地将其送往另外一家医院急诊,然而,由于医生和家人都不知道她服用了降糖药而延误了救治,结果她因低血糖导致大脑缺氧时间过长成为植物人.
作者:金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为了探索打鼾与2型糖尿病危险之间的关联性,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威尔·K·阿尔德莱米博士及其同事分析了美国护士健康调查(NHS)的相关数据,涉及69853名40~65岁的美国护士.1986年研究开始时,参试者中无一人罹患糖尿病、心脏病或癌症.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参试者的打鼾情况.10年跟踪调查之后,1957名护士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排除了年龄和体重指数等因素之后,发现打鼾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依然存在.这项研究结果表明,打鼾是增加2型糖尿病危险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徐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第21届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年会(AACE2012,5月23-27日,美国费城)提交的一项新研究报告称,中止自体免疫1型糖尿病进展探索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可能是研发以停止β细胞分子破坏为目标的治疗药物.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药茶和药饮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药茶和药饮是由茶或药物组成,经加工制成,可供饮用,是具有治疗作用的特殊饮料.它们既可供人们工作之余、饭后饮用解渴,又可以防治疾病,缓衰抗老,具有药味少,使用、携带方便,冲泡饮用易于接受等优点,便于长期饮用.而且茶饮一般作用持久而缓和,并无呆滞中焦脾胃之弊,还可以减少服药的精神负担,是一种既有汤剂之优点,又无煎药之繁苦的方便剂型,有利于病人的调养和治疗.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监测血糖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症或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是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血糖的一个方法.动态血糖监测可用于预防低血糖和维持佳的HbA1c水平.动态血糖监测运用多种设备,监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水平,其目的是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制订食品、药品和运动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许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国有糖尿病患者逾9千万,另外还有数千万糖尿病潜在人群,患病人数居于全球第一位,而且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因此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误区,亟需拨乱反正,否则会误入歧途.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糖友们的实际生活中,“控糖”始终是一大难点.糖尿病患者固然需要降血糖,但同时不能轻视低血糖.一方面低血糖的危害不亚于高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另一方面,血糖水平不能像“坐过山车”,持续平稳地控制血糖才是延缓病程、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袁缨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湖北青山60岁的邹爹爹患糖尿病多年,近家事烦心食欲不佳,还一直坚持服用糖尿病用药,导致低血糖昏迷而抢救.邹爹爹家里有些不顺心的事,老人每天唉声叹气,吃不下饭,可每天的糖尿病用药却没断,2012年1月11日中午突发状况,一头栽倒在地昏迷不醒,家人赶紧把老人送到普仁医院救治,经抢救目前已脱离危险.
作者:余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身体疼痛和对温度变化敏感等并发症.一项新研究称,找到了减轻这些并发症的途径.这将有助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新一期英国《自然一医学》杂志刊登报告说,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多国研究人员协作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大量存在的葡萄糖会导致生成过多的甲基乙二醛,正是这种物质会影响神经末梢,导致神经系统容易感觉到疼痛,此外还会对温度等方面的变化异常敏感.
作者:黄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夏季天气炎热,户外活动一下就很容易出汗,可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在室内没有剧烈活动也容易出很多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表示,出汗跟呼吸同样重要,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晴雨表,一旦出现异常,就要警惕血糖是否升高了.
作者: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日益增多,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前来咨询这类问题.其实,这类药物的服用时间有一个大致的规律.高血压血压波动规律在一天中出现两个高峰——上午9~11时和下午6~7时,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3时低.一般降压药在服药后2~3小时达到高血药浓度.因此,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氯沙坦等,用法为一日一次,建议早上7时服用,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保持血压的平稳.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一项新研究称,每天喝水4杯(227克/杯)可防止高血糖症(前期高血糖).而每天喝水不足2杯则会增加该病风险.研究人员调查了3615名男女参试者,参试者每3年接受一次健康调查,内容包括:日常喝水、葡萄酒、啤酒、苹果酒和甜饮料情况.研究历时9年,研究者测试了参试者的血糖情况.研究开始时所有参试者血糖水平正常,但研究期内共发现565例高血糖症患者.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湿热天气,血糖上蹿下跳,免疫力低下的“糖友”,更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病情反复,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更需备个血糖仪,加强自身血糖监测,血糖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湿热天,易突发糖尿病并发症.天热,人体出汗量大,水分流失快,需要及时补水,但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对饮水有误解,担心多饮会导致多尿,其实多尿是血糖高的缘故,如限制饮水,不仅不会减轻病情,甚至会造成脱水,加重病情.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高渗性昏迷、肾功能障碍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作者: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22日发布研究成果称,月经初潮越早,患糖尿病风险越高.研究人员对1503名年龄介于32岁至81岁的女子展开调查,她们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3岁.研究人员分析后发现,月经初潮越早的女性,她们一生中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或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作者:郭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6个时刻易“逮住它”不同的人,低血糖症状不一;同一个人,每次发生低血糖的反应也不—样.这与患者的年龄、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有的人对低血糖较敏感,血糖一低就会立刻感到饥饿、出汗、心悸等,而有的糖友由于长期慢性低血糖,反应较差,甚至可能一点反应没有.如何“逮”到低血糖,以下几个时间段关键.
作者:袁月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