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户外活动一下就很容易出汗,可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在室内没有剧烈活动也容易出很多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表示,出汗跟呼吸同样重要,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晴雨表,一旦出现异常,就要警惕血糖是否升高了.
作者: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监测血糖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症或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是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血糖的一个方法.动态血糖监测可用于预防低血糖和维持佳的HbA1c水平.动态血糖监测运用多种设备,监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水平,其目的是为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制订食品、药品和运动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许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43岁的冯先生家住江宁区,自己开了家公司,30岁时便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但平时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血糖的波动,总觉得自己现在还年轻,得了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年3月,冯先生在一次搬运货物的过程中感觉腰部疼痛,触之有波动感.当时以为是工作累着了,也没放在心上.上个星期,冯先生腰部疼痛处忽然破溃,伤口处立刻流出了脓水,并伴有阵阵恶臭.
作者:许静文;戚在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国有糖尿病患者逾9千万,另外还有数千万糖尿病潜在人群,患病人数居于全球第一位,而且患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因此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许多人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误区,亟需拨乱反正,否则会误入歧途.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坚持测血糖,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可以检查你整体血糖的控制情况,并帮助医生给你设定一个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2.每天至少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设定个人血压控制目标.3.每年测一次胆固醇,同时也设定一个适合自己、并可以达到的目标值.
作者:张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美国研究人员在美国《中风》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越长,在随后岁月里患中风的风险越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3298名平均年龄在69岁且从未患过中风的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在研究开始时,约22%的研究对象患有2型糖尿病.
作者:任海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大暑之后,进入了夏季炎热的时期,桑拿天也许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并不难熬,可是换做老年人,可能就很危险了.近日,美国有研究指出,酷暑是被低估的致死因素之一,全美因酷暑导致的死亡中,四成是65岁以上的老人.
作者: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治疗为有效的措施当属胰岛素制剂的合理使用.从胰岛素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我们也经历了从动物提取胰岛素到人工合成胰岛素及合成胰岛素类似物的过程.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对于更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探索,也是对人类,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巨大贡献.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们都说糖尿病是“闲”出来的病,这是指大多数糖友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运动量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饮食方面,情况却恰恰相反.血糖升高与否,食物品种仅是一个方面,在诸多影响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中,食物的加工烹饪方式也十分重要.只要科学搭配、合理烹调,有时候“懒”一点更容易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
作者:王明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日益增多,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前来咨询这类问题.其实,这类药物的服用时间有一个大致的规律.高血压血压波动规律在一天中出现两个高峰——上午9~11时和下午6~7时,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3时低.一般降压药在服药后2~3小时达到高血药浓度.因此,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氯沙坦等,用法为一日一次,建议早上7时服用,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保持血压的平稳.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武汉市民王女士前几年视力“老花”了,近来她发现自己居然变得不“老花”了.后来,她通过检查才知道,视力变好竟是“糖尿病”信号,是血糖突然变化引起眼睛屈光改变造成的.今年54岁的王女士家住汉口南京路,前几年配了副老花镜.近几个月,她发现眼睛“返老还童”,看东西变得清楚了.
作者:黎昌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病人需有“抗栓”意识,糖尿病患者怕并发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5倍,脑梗死风险增加2.5~3.7倍.这些高风险的主要“推手”之一就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栓,而血栓是心血管疾病、脑梗死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积极采取抗栓治疗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及肾病的发生,降低心梗、脑梗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柏豫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日,德国柏林营养遗传学专家发现了一组新天然化合物分子,有助于如糖尿病或肥胖综合征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被称为“Amorfrutine”的分子物质提取自甘草,具有降血糖、抗炎症的功效,还具有很好的耐受性.研究人员已经在实验鼠体内证实了该物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湿热天气,血糖上蹿下跳,免疫力低下的“糖友”,更易诱发各种并发症.病情反复,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更需备个血糖仪,加强自身血糖监测,血糖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湿热天,易突发糖尿病并发症.天热,人体出汗量大,水分流失快,需要及时补水,但是有些糖尿病患者对饮水有误解,担心多饮会导致多尿,其实多尿是血糖高的缘故,如限制饮水,不仅不会减轻病情,甚至会造成脱水,加重病情.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高渗性昏迷、肾功能障碍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作者: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选双合适的鞋袜.鞋子不舒服会对脚关节产生压力,并导致无痛溃疡.由于糖友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所以容易因此感染.糖友应每天早上用10分钟来选择合适的鞋袜.身上贴个标签.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别人能提供及时的帮助.比如出现低血糖时,口服20克糖即可挽救生命.
作者:王明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22日发布研究成果称,月经初潮越早,患糖尿病风险越高.研究人员对1503名年龄介于32岁至81岁的女子展开调查,她们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3岁.研究人员分析后发现,月经初潮越早的女性,她们一生中出现糖尿病前期症状或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作者:郭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6个时刻易“逮住它”不同的人,低血糖症状不一;同一个人,每次发生低血糖的反应也不—样.这与患者的年龄、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有的人对低血糖较敏感,血糖一低就会立刻感到饥饿、出汗、心悸等,而有的糖友由于长期慢性低血糖,反应较差,甚至可能一点反应没有.如何“逮”到低血糖,以下几个时间段关键.
作者:袁月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喝水要足够首先,在所有饮料中,饮用水应该是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的饮料.每日给予足够量的饮用水,不仅能带走身体内排泄出的毒素与废物,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同时也是对体内水分流失的补充,使一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通过饮水而被人体吸收.每天该多喝的,就是这种“简单”的水.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英法两国科学家新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负责调节人体生物钟的激素——褪黑激素与2型糖尿病有直接关系,那些褪黑激素受体基因罕见变异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更高.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更精确地评估糖尿病患病风险,并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作者:刘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一项新研究称,每天喝水4杯(227克/杯)可防止高血糖症(前期高血糖).而每天喝水不足2杯则会增加该病风险.研究人员调查了3615名男女参试者,参试者每3年接受一次健康调查,内容包括:日常喝水、葡萄酒、啤酒、苹果酒和甜饮料情况.研究历时9年,研究者测试了参试者的血糖情况.研究开始时所有参试者血糖水平正常,但研究期内共发现565例高血糖症患者.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