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洁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2012年的主题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记者从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默沙东制药主办的“降糖无忧行动”启动仪式上获悉:许多糖尿病患者对“控糖”存在误区,他们以降低血糖水平为治疗目标,却常常忽略了低血糖的危害,约有四分之一患者曾因低血糖接受急救.
作者:顾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武汉市民王女士前几年视力“老花”了,近来她发现自己居然变得不“老花”了.后来,她通过检查才知道,视力变好竟是“糖尿病”信号,是血糖突然变化引起眼睛屈光改变造成的.今年54岁的王女士家住汉口南京路,前几年配了副老花镜.近几个月,她发现眼睛“返老还童”,看东西变得清楚了.
作者:黎昌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期,《英国医学杂志》网络版发布了一项澳大利亚一个团队的研究成果:走行越多,你的糖尿病风险就越低.2000至2005年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在全澳洲跟踪了592名中年人参与的一项糖尿病研究.参与者5年的复查显示,在调整饮食、控制吸烟和饮酒的因素之外,每天较高的步行数是与体重指数、腰围与臂围比例以及更好的胰岛素敏感度有关联.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美国《预防》杂志新载文,盘点出可帮助糖友睡好“控糖觉”的10个妙招.1.午餐之后别喝咖啡.咖啡因会在体内停留8小时,午餐后喝咖啡也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饮酒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连续三晚睡眠受干扰,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23%.2.睡前4小时别锻炼.经常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睡眠.但睡前3~4小时不要锻炼,因为锻炼会导致体温上升,进而影响睡眠.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研究人员新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摄取大量类黄酮化合物会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经常食用富含类黄酮的食物也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作者:刘海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6个时刻易“逮住它”不同的人,低血糖症状不一;同一个人,每次发生低血糖的反应也不—样.这与患者的年龄、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低血糖的程度、发生速度及持续时间有关.有的人对低血糖较敏感,血糖一低就会立刻感到饥饿、出汗、心悸等,而有的糖友由于长期慢性低血糖,反应较差,甚至可能一点反应没有.如何“逮”到低血糖,以下几个时间段关键.
作者:袁月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专家:糖尿病有家族聚集倾向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催生了不少“糖尿病家庭”,即全家人几乎都是糖尿病.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就有这样一个“糖友家庭”前来就诊,全家四口人中父亲和三个女儿都患糖尿病(母亲早已去世),都是肥胖者.
作者:卢文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身体疼痛和对温度变化敏感等并发症.一项新研究称,找到了减轻这些并发症的途径.这将有助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新一期英国《自然一医学》杂志刊登报告说,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多国研究人员协作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大量存在的葡萄糖会导致生成过多的甲基乙二醛,正是这种物质会影响神经末梢,导致神经系统容易感觉到疼痛,此外还会对温度等方面的变化异常敏感.
作者:黄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43岁的冯先生家住江宁区,自己开了家公司,30岁时便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但平时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血糖的波动,总觉得自己现在还年轻,得了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年3月,冯先生在一次搬运货物的过程中感觉腰部疼痛,触之有波动感.当时以为是工作累着了,也没放在心上.上个星期,冯先生腰部疼痛处忽然破溃,伤口处立刻流出了脓水,并伴有阵阵恶臭.
作者:许静文;戚在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坚持测血糖,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可以检查你整体血糖的控制情况,并帮助医生给你设定一个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2.每天至少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设定个人血压控制目标.3.每年测一次胆固醇,同时也设定一个适合自己、并可以达到的目标值.
作者:张蓝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他,四十来岁,是一个酒店的经理,有段时间,他总是恶心、呕吐、没精神,小便中冒出大量的泡沫.赶到杭州市中医院一测血糖,竟然有18.9毫摩尔/升,并且肾功能已经明显受损,直接到了需要做血透的地步.仔细询问他的病史,该院内分泌科金剑虹副主任医师发现,他没有家族史,属于典型的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糖尿病.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得了糖尿病,就要经常看医生.美国“真实年龄网站”新载文,刊出多位专家总结的“糖友看病应问8个问题”及相关建议.1.我该接受专业糖尿病指导吗?应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糖尿病科普人员( CDE)可以指导糖友正确阅读食物标签、控制糖尿病病情及积极锻炼等.纽约内分泌学家格雷蒂博士表示,CDE工作可以帮助糖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与糖尿病和平共处.
作者:徐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治疗为有效的措施当属胰岛素制剂的合理使用.从胰岛素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我们也经历了从动物提取胰岛素到人工合成胰岛素及合成胰岛素类似物的过程.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对于更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探索,也是对人类,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巨大贡献.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依法查处“富来森牌糖舒宁胶囊”等假冒保健食品.近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保健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和抽验,在“富来森牌糖舒宁胶囊”等产品中检出化学药物成分,经核实上述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我们都说糖尿病是“闲”出来的病,这是指大多数糖友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运动量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在饮食方面,情况却恰恰相反.血糖升高与否,食物品种仅是一个方面,在诸多影响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中,食物的加工烹饪方式也十分重要.只要科学搭配、合理烹调,有时候“懒”一点更容易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
作者:王明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据台湾媒体报道,李登辉接受电子媒体访问时透露,他担任台北市长时就已罹患糖尿病,打胰岛素近30年;专家指出,很多糖尿病患担心打胰岛素就会“回不去了”,能拖就拖,但研究显示,愈早用胰岛素,有助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李表示,他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任台北市长时发现罹患糖尿病,当时就决定接受胰岛素注射,一天打4次,但没有严格限制饮食.并证实,他心脏已植入11根血管支架.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调整胰岛素用量是个精细的工作,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避免发生低血糖.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血糖刚刚平稳时.此前血糖水平非常高,当血糖降至正常后的第2~3天,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此时若未能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往往会出现低血糖事件.
作者:李延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近日,德国柏林营养遗传学专家发现了一组新天然化合物分子,有助于如糖尿病或肥胖综合征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被称为“Amorfrutine”的分子物质提取自甘草,具有降血糖、抗炎症的功效,还具有很好的耐受性.研究人员已经在实验鼠体内证实了该物质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一项新研究称,每天喝水4杯(227克/杯)可防止高血糖症(前期高血糖).而每天喝水不足2杯则会增加该病风险.研究人员调查了3615名男女参试者,参试者每3年接受一次健康调查,内容包括:日常喝水、葡萄酒、啤酒、苹果酒和甜饮料情况.研究历时9年,研究者测试了参试者的血糖情况.研究开始时所有参试者血糖水平正常,但研究期内共发现565例高血糖症患者.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久坐少动、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都市人加入糖尿病大军.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导致的代谢性疾病,降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终身要打胰岛索;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5%以上,很多病人在不同的阶段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因此,其综合安全性不容忽视.
作者:胡菁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