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控制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近3年所收治的8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控制血糖具有一定影响,有助于控制血糖,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王雅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内科糖尿病住院老年患者慢性并发症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70例该院2015年1-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明确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措施作为对照组,另35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病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FBG和2 hPG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患者血糖水平控制良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李秀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片联合参芪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取该院2014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100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有50例。其中对常规组患者单纯给予厄贝沙坦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芪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比较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究更佳的疾病治疗方案。结果临床治疗后统计发现,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与64.0%,说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检测指标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指标值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明显更加显著,与治疗后的常规组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尿蛋白,降低血脂水平,保护肾功能,可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优先采纳的治疗方案,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
作者:赵玉秀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资料选取该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860例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予以体质量测量与血糖水平监测,对比分析不同体质量与不同性别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检出率。结果肥胖组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检出率均比正常组高,且肥胖组比超重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体检人群中体质量指数与糖调节受损情况有密切关系,需通过有效控制体重等相关因素,以利于防治糖代谢异常疾病。
作者:王树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2011年6月-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中药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两组患者接受治疗1个月后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要比对照组高,病情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率是95.3%,西医治疗后症状缓解率是51.6%,结果表明,中医治疗要比西医治疗优秀,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结论临床中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效果要优于西医治疗,临床中患者接受中医中药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获得了较好的治愈率,临床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谷长秀;王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快速血糖仪与大型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值的准确程度,便于临床应用。方法对31例糖尿病患者和31例非糖尿病患者,同时用快速血糖仪及大型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并对检测的血糖进行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快速血糖仪与大型生化分析仪对血糖的测定结果,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快速血糖仪的临床应用范围、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指导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作者:谢菊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2型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种,患者若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患者极易出现并发症的情况,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其血糖可以较好的被控制,在此过程中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十分有益。
作者:田丽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1.着重讨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及从中导出的结论,包括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及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通过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硫辛酸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0例患者选择硫辛酸的治疗,对照组32例患者选择甲钴胺的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1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远不如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治疗前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传导速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硫辛酸治疗,可改善身体症状和神经传导的速度,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何丽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采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探讨其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2月1日-2015年12月1日期间收治入院的6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用单纯胰岛素治疗形成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治疗前后胰岛素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作者:罗琳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根据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清白蛋白、血清前清蛋白、转铁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血糖水平、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实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利于患者的康复,对维持血糖稳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关于强化血糖控制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强化血糖控制对微血管病变具有肯定意义,但能否改善大血管病变尚不明了。因此,我们就强化降糖治疗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进行阐述。
作者:刘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并糖尿病行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乙型病毒肝炎并糖尿病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所用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行整体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生化指标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知识掌握度、治疗依从性与采纳健康生活方式所占比例均比对照组高,且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在两组护理后FBG、2 hPG与TBIL均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并糖尿病患者行整体护理能够提高疾病认知度与治疗依从性,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优化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梅;孔祥荣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合并糖尿病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措施及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合并糖尿病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76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38例患者。 A组患者选择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后远期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少于B组,但两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但术后活动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对比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7%,死亡率为2.6%;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1%,死亡率为7.9%;P>0.05,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后远期有效率为63.2%;B组患者治疗后远期有效率为76.3%;B组患者的远期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明显好于A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身体素质较好、骨质疏松严重且对预后功能具有较高期望的患者可选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功能恢复快且疗效持续时间长;对于身体较为虚弱、手术耐受力低对治疗后远期功能无较高期望的患者可选取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手术创伤小,安全性更高。
作者:洪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旨在探析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下的糖尿病病患的安全护理。方法以该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病患做为研究对象,对上述60例病患按研究时间的先后分为普通组、护患沟通对照组与人文关怀对照组,并观察各组病患的安全护理情况,同时对各组数据分别加以统计分析。结果人文关怀对照组及护患沟通对照组分别与普通组加以对照后发现在糖尿病的安全护理指标下,对照组与普通组之间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论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对于糖尿病病患的安全护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李玉爱;郭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10月,对象糖尿病74例,经随机法分组。37例治疗选用常规疗法,入组对照组;在该基础上,给予余37例葛根芩连汤,入组实验组。对比疗效。结果对照组的证候积分[治疗前积分(28.53±7.02)分,治疗后(17.33±6.28)分]、治疗有效率(83.78%)、血糖指标和实验组相比较,实验组证候积分下降明显[治疗前积分(28.59±7.21)分,治疗后(10.24±5.42)分],治疗有效率高(94.59%),血糖指标下降幅度大。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效果佳,血糖改善明显,可推广应用。
作者:李树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这一期间,该院收治的12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该的研究对象,根据尿微量蛋白/尿肌酐比值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组,针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前清蛋白(PA)、WHR、FPG、2 hPG、BMI、Hbg、HbAlc、ALB、TG、TC、LDL-C、UA、BUN、Cr等指标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法对2型糖尿病肾病与各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以及Hbg、BUN、ALB、TC以及Cr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回归分析后得出糖尿病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Cr和TC。结论糖尿病病程、Cr、和TC与早期或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临床中要对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评价,从而有利于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孙亚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并的电生理特征与临床价值。方法该研究中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区间内,该院住院部确诊并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共计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应用牛津公司提供Synergy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对该组122例患者电生理检测的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感觉神经异常情况、运动神经异常情况,上肢异常情况、以及下肢异常情况。结果电生理检出异常情况方面:122例患者中,经电生理检查有117例(95.90%)患者出现异常征象,5例(4.10%)患者未见异常征象。有异常征象的例患者中:感觉神经异常率为81.20%(95/117),运动神经异常率为36.75%(43/117);上肢神经异常率为77.78%(91/117),下肢神经异常率为47.86%(56/11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感觉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运动神经异常率,下肢神经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神经异常率,组间数据对比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电生理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得以凸显,可作为判定病变、确定病变范围、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董俊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4年2月-2015年2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50例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整体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后的血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8.00%)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00%);且两组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甲状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整体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降低和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李春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社区管理模式下血糖达标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成效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10月在南京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54例 T2DM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资料、治疗信息、生化检验等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学历背景和不同年龄组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大专及以上学历组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率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率,明显高于大专以下学历组患者(空腹血糖P<0.01;餐后2 h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1)。25~45岁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2 h血糖达标率明显升高于>65岁年龄组(P<0.01);46~65岁组空腹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65岁年龄组(P<0.05);46~65岁组餐后2 h血糖达标率明显高于>65岁年龄组(P<0.01)。25~45岁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明显高于>65岁年龄组(P<0.05)。结论 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率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学历背景患者及青壮年患者明显高于低学历背景的患者及老年患者,社区医院在T2DM慢病管理方面,应坚强对低学历背景及老年患者的综合监护及健康教育,从而改善T2DM患者的远期预后。
作者:刘海华;潘涛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