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维娜;安洪春;淑清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40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并选取同期60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均采取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情况。结果两组LDL-C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FPG、TG、TC、HDL-C、CRP等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BP、DBP、BM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要控制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定期对心电图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治疗,能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助于预后改善。
作者:李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7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A1c水平分组:<5.5%为a组;5.5%~6.5%为b组;>6.5%为c组。3组产妇的新生儿娩出0.5 h后,开始血糖监测,比较3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和各时段血糖检测情况。结果3组75例患者中,新生儿低血糖总发生率为19.9%。 a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与b、c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与a、b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出生后各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mmol/L)检测:出生0.5 h后,a组新生儿血糖水平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低于a、b组,a、b、c3组血糖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出生后低血糖患儿血糖水平检测:c组与a、b两组相比,各时段血糖水平均较低,组间差异P<0.05;a、b、c 3组患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呈依次下降趋势。3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c组早产发生率高,与a、b两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风险随HbA1c水平越高而增加,产前HbA1c>6.5%,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罗文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糖水平。方法选取从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10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高血糖组病死率为20.00%,无高血糖组为5.00%,高血糖组明显高于无高血糖组(P<0.05)。高血糖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4.33±1.67)d,无高血糖组为(9.67±1.26)d,高血糖组明显长于无高血糖组(P<0.05)。呼吸、心力衰竭组空腹高血糖、餐后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3.68%、39.47%,无呼吸、心力衰竭组分别为6.45%、16.13%,呼吸、心力衰竭组明显高于无呼吸、心力衰竭组(P<0.05)。结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可能会发生高血糖,高血糖会对病程、预后产生影响,注意观察血糖水平,并采取积极治疗。
作者:王漫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总结超声检查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着重于寻找提升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诊断价值与有效性的检测方案。方法笔者随机选择该院医技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取并予以超声诊断的40例糖尿病患者(实验组),同期选择40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均予以超声检查,通过观察2组检查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几率,同时予以比较。结果结果发现实验组中有37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照组中有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中发现斑块数量100处,对照组中发现斑块数量19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予以超声检查可及早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状况进行判断,有助于病患接受早期治疗,有助于提升病患生存质量,可推广。
作者:邓建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西药及其联合玉液汤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近年来经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玉液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中17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患者中28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仅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6%,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分别为(9.49±2.40)mmol/L和(7.84±2.30)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8.27±5.92)mmol/L和(12.10±1.58)m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分别为(9.51±2.37)mmol/L和(5.97±2.23)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8.34±5.83)mmol/L和(7.51±1.76)mmol/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下降更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应用玉液汤的疗效较为确切,血糖下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运用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确诊并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作为探讨分析对象,按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1%(41/45),护理满意率为97.8%(44/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8%(35/45),护理满意率为84.4%(38/45),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孕期和分娩期,以及产褥期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稳定患者血糖,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作用明显。
作者:国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高血糖的产生机制及原因,探讨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笔者随机抽取近年来该院治疗的80例合并高血糖的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GCS评分值不同分为3组,43例评分值在9~12分者为中型组,22例评分值在6~8分者为重型组,15例评分值在3~5分者为特重型组,分别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方案,比较三组患者的存活率、不同组别及其不同预后血糖平均值和同一组别不同预后的血糖值差异。结果中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9.25±2.43)mmol/L、(8.03±1.84)mmol/L和(11.52±2.45)mmol/L,存活率为86.05%;重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1.07±2.20)mmol/L、(9.45±1.54)mmol/L和(12.93±2.47)mmol/L,存活率为72.72%;重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8.47±4.17)mmol/L、(15.09±7.83)mmol/L、(10.60±8.11)mmol/L和(18.47±4.17)mmol/L,存活率为33.33%。不同组别及其不同预后患者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之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血糖值逐渐升高;同一组别不同预后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者血糖值低于死亡者;3组患者存活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表明,中型组和重型组存活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特重型、重型组和特重型存活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糖产生的原因及对加重颅脑损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血糖越高,脑损伤越重,存活率越低。脑外伤急性期监测患者血糖,及时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是救治此类患者的关键之一。
作者:崔柏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主要探讨并分析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超声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糖尿病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选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肝脏超声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脂肪肝患病率在性别及不同年龄阶段的比例脂肪肝患病率、性别比以及不同年龄分段的比例。结果通过分析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脂肪肝有51例(51%),且男性为40例(78.4%),女性12例(23.5%),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80例(80%)被检查出脂肪肝,其中男42例(52.5%),女38例(47.5%),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上述结果表明,糖尿病组患者的脂肪肝发生率(80%)显著高于对照组(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糖尿病组患者患脂肪肝的比例,在不同年龄分段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采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将其和肥胖型脂肪肝区分开,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更好的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奚瑞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新诊断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中青年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30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一是胰岛素用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二是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结果治疗15~30 d,之后门诊随诊,根据患者自身经济情况和依从性改为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每日2~3次餐前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半年后复查标准糖耐量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血糖)、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胰岛素或C肽),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有显著改善。结论该组资料证实,对新诊断LADA患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5~30 d,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到较佳状态,有利于延缓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胰岛功能的衰退,进而减慢了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时鸿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CGMS联合胰岛素泵治疗的血糖控制效果分析。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实施治疗的4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在对患者实施72 h血糖监测之后,实施胰岛素泵治疗,并采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对患者血糖变化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胰岛素泵治疗后,采用CGMS对患者凌晨2:00血糖、三餐后血糖、晚22:00血糖以及空腹血糖进行监测发现,和治疗前相比,之后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糖均现在显著偏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对其实施CGMS联合胰岛素泵治疗,能够对患者血糖实施有效控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曹凯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在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6-OHDA单侧毁损法建立高血糖-PD大鼠模型,探讨高血糖对P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10),糖尿病组(n=20),PD组(n=20)及高血糖-PD组(n=35)。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高血糖SD大鼠以6-OHDA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至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制备高血糖-PD大鼠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第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天)进行行为学分析(自发行为不对称性,姿势不对称性,僵直实验,旋转实验)。结果PD组及高血糖-PD组自发行为不对称性,姿势不对称性及僵直实验,旋转实验中各项实验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糖-PD组在自发行为运动评分,僵直实验的指标与PD组相比有显著差异;随时间延长,PD组及高血糖-PD组自发行为不对称评分逐渐增大,旋转圈数逐渐增加;高血糖对PD大鼠旋转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高血糖可加重PD大鼠的运动不协调能力,随时间延长,高血糖对PD大鼠行为学影响会逐渐加重。
作者:买尔哈巴;孙景兰;杨新玲;贾玉敏;耿飞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血糖异常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血糖情况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对照组为单纯冠心病患者。根据其病史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分析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脂指标、FBG(空腹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LAD(左心房内径)、E(左心室舒张早期流速峰值)、A(左心室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比值、EDT(E峰减速时间)及CAVI(心踝血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左心室终末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管病变支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糖异常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较差,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血管病变情况严重。
作者:刘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方法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整体抽样法对某地区18~80岁具有代表性人群7288人的重要心血管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患病率指该组年龄阶段的人群,即18~80岁。结果经分析,在血糖值方面,高血压患者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在血压方面,糖尿病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的血压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与一般人群相比,血糖正常组的人员患高血压的概率更低,但是糖尿病组患者于血糖升高人群合并高血压的概率明显升高,高血压患者与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心率、尿酸、TC、TG等危险因素与正常人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来说,其胆固醇、体重指数、心率、尿酸等的增加更加明显,但是对于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没有太大影响。结论该次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高血压二者经常并存,且和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更容易伴有糖代谢障碍,糖代谢障碍患者也更容易伴有高血压。
作者:金冬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分析围术期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中老年糖尿病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近年来该院收治的且以手术方法治疗的102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围术期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其护理效果是否具有差异。结果51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为治愈16例,好转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31%;满意效果结果为:非常满意16例,满意26例,不满意9例,满意度为82.35%。51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为:治愈27例,好转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4%;满意效果结果为:非常满意29例,满意19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4.12%。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总有效率以及满意效果和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劣于研究组。结论给予糖尿病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防止各类并发症的出现,逐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使患者及早得到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继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情况。方法将该研究组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80 mg和160 mg治疗组,记录施治前后各项指标。结果缬沙坦160 mg治疗组的尿蛋白下降及收缩压下降情况较另外2组显著。结论缬沙坦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血压和肾功能,且缬沙坦治疗剂量达到160 mg时更具优越作用。
作者:刘志远;池本香;张丽娟;王守坚;陆伟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发病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58例,分为血液净化治疗组和非血液净化治疗组,统计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住院时间,非血液净化治疗组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补液等治疗,血液净化组给予血液透析或者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结果①血液净化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血液净化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液净化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均在4 h左右恢复正常,与非血液净化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液净化治疗组住院时间较非血液净化治疗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越0.023)。结论血液净化治疗能够快速降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实验室指标,缓解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孙守萍;纪永松;胡庆申;周进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注射液在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特点,证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地降低不良发应的发生。方法分别选取该院在2011年2月-2012年12月和2013年2月-2014年12月使用中药注射液糖尿病患者各213例,即为对照组与试验组,统计、归纳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报告,探究产生不良反应的病因等。结果在对照组选取的213例使用中药注射液患者中,有69人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32.39%;而实验组的213例患者中,21人出现不良反应,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两组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归纳与总结,查出不良反应的成因以及特点,进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护理策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的概率。
作者:郭志哲;许丹;柏淑霞;张丽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老年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方法随机收集该院于收治86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分别为56例、30例。结果老年组患者的重型发生率为8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甘油三脂升高、总胆固醇升高、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67.86%、37.50%、51.79%,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43.33%、16.6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冠心病、高血压、肺部感染、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3.57%、50.00%、48.21%、53.57%、47.17%、21.43%,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3.33%、13.33%、6.67%、10.00%、6.67%、3.3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为重型患者,且伴发症状及并发症较多,需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筛查,以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擒虎;杨青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想要探讨在临床急诊过程中如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实施抢救措施先挽救病人的生命以及进行什么样的护理才能使病人逐渐好转、恢复健康。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来该院临床急诊科室就诊的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资料共计36例次,对本次研究中36例次的临床急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临床补液、酸碱平衡失调、胰岛素治疗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的抢救和治疗的方案,在抢救的过程中及其后进行一定程度方法的护理。结果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来该院临床急诊科就诊的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资料共计36例次,其中这里面男性患者占有26例次,女性患者占有10例次,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1.2岁左右。36例次患者在临床急诊接诊够都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其中有1例次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35例次患者在抢救后都恢复了生命体征,抢救结束后对这些患者实施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有24例次患者首先痊愈出院,有11例次的患者恢复的较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也好转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97.1%。结论在接诊过程中遇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一定要积极的实施抢救方案,采用恰当的抢救方法,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者:姚维娜;安洪春;淑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防治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护理监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护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压疮防治情况。结果压疮危险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压疮发生率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程度Ⅱ度、Ⅲ度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对于压疮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显著减少了压疮发生率和痊愈时间,真正提升了临床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蔡景秋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