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探析

李勇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预后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40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并选取同期60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均采取冠心病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情况。结果两组LDL-C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FPG、TG、TC、HDL-C、CRP等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BP、DBP、BM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要控制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定期对心电图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治疗,能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助于预后改善。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1-2013年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对以上患者进行二甲双胍的口服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以上60例患者中有36例患者的血糖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占比60%;还有20例患者的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占比33.3%。所以,该次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3.3%。结论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上,二甲双胍的治疗可以达到比较明显的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慧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治疗情况,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方法将泗洪县分金亭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9月收入的100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贝那普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应用贝那普利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三个月。比较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尿蛋白含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池本香;刘志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

    目的深入研究护理干预在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本社区负责管理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遵医服药、定量饮食、规律运动、定期培训以及规律生活等遵医行为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肌酐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对稳定患者的血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小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运用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确诊并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作为探讨分析对象,按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1%(41/45),护理满意率为97.8%(44/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8%(35/45),护理满意率为84.4%(38/45),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孕期和分娩期,以及产褥期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稳定患者血糖,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作用明显。

    作者:国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MRI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从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MRI临床资料。结果3例大面积脑梗死(6.00%),47例腔隙性脑梗死(94.00%)。45例梗死部位位于脑干、小脑、半卵圆中心、丘脑以及双侧基底节区(90.00%);5例位于脑叶、侧脑室周围(10.00%)。40例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病灶(80.00%),10例单发腔隙梗死病灶(20.00%)。轻型组与重型组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主要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与血糖水平有着紧密联系。

    作者:陈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预防效果的临床探讨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措施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以近年来经治90例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预防措施,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90例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甲级愈合83例,占92.22%;乙级愈合7例,占7.78%。患者住院在7~18 d之间,平均10 d。术后随访12~24个月,近期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是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宫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LADA患者胰岛β细胞恢复研究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新诊断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中青年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30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一是胰岛素用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二是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结果治疗15~30 d,之后门诊随诊,根据患者自身经济情况和依从性改为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每日2~3次餐前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半年后复查标准糖耐量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血糖)、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胰岛素或C肽),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有显著改善。结论该组资料证实,对新诊断LADA患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5~30 d,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到较佳状态,有利于延缓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胰岛功能的衰退,进而减慢了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时鸿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老年糖尿病的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血糖变化等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糖代谢,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增强患者的生命质量,疗效显著,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刘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

    目的:研究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此种治疗方法降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于增强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内分泌科进行住院治疗的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时BMI、TC、TG、FBG、HBAlc、2hBG及LDL值得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C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其血糖指标与胰岛素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并能够改善胰岛功能,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安全、有效。

    作者:胡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超声检查分析

    目的:主要探讨并分析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超声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糖尿病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选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肝脏超声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脂肪肝患病率在性别及不同年龄阶段的比例脂肪肝患病率、性别比以及不同年龄分段的比例。结果通过分析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脂肪肝有51例(51%),且男性为40例(78.4%),女性12例(23.5%),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80例(80%)被检查出脂肪肝,其中男42例(52.5%),女38例(47.5%),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上述结果表明,糖尿病组患者的脂肪肝发生率(80%)显著高于对照组(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糖尿病组患者患脂肪肝的比例,在不同年龄分段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采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将其和肥胖型脂肪肝区分开,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更好的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奚瑞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滋阴养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3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滋阴养血法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康复9例(50.0%),显效6例(33.3%),有效2例(11.1%),无效1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康复5例(27.8%),显效2例(11.1%),有效1例(5.6%),无效10例(55.5%),总有效率为44.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滋阴养血法切实可行。结论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是一种困扰患者多时的疾病,该病对患者会造成较强的痒痛症状,并且长期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的睡眠、生活、工作。通过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能够不断的调节患者体内的情况,促使患者的身体机制正常运行,利用内在的调理和干预,减少外在的痒痛症状。今后,在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过程中,可积极推广应用滋阴养血法。

    作者:宋元元;牛世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白内障治疗中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应用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白内障治疗中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应用疗效。方法该研究从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来该院眼科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无糖尿病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d视力≥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视力≥0.6占76.5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I期占11.76%,II期占20.58%,均明显低于病程≤10年的患者(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III期占29.41%,IV期占38.23%,均明显高于病程≤10年的患者(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术后1 d视力≥0.3占25.53%,术后7 d视力≥0.6占35.29%,均明显低于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共7例,前房反应共9例,占2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白内障,疗效确切。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以及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徐淑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糖尿病临床治疗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方法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接收的妊娠糖尿病患者58例,将其列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入院的正常孕妇者58例,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妊娠分娩方式、新生儿的结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概率、剖宫产率、妊高症发生率、导致新生儿胎窘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病发与家族史和体重指数有相关性,同时会增加产妇剖宫产及妊高症的概率,并易导致新生儿发生胎窘和巨大儿的概率,增加对母婴安全的威胁,因此临床应提高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重视,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其对母婴的危害。

    作者:石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的关系探究

    目的: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7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A1c水平分组:<5.5%为a组;5.5%~6.5%为b组;>6.5%为c组。3组产妇的新生儿娩出0.5 h后,开始血糖监测,比较3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和各时段血糖检测情况。结果3组75例患者中,新生儿低血糖总发生率为19.9%。 a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与b、c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与a、b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出生后各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mmol/L)检测:出生0.5 h后,a组新生儿血糖水平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低于a、b组,a、b、c3组血糖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出生后低血糖患儿血糖水平检测:c组与a、b两组相比,各时段血糖水平均较低,组间差异P<0.05;a、b、c 3组患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呈依次下降趋势。3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c组早产发生率高,与a、b两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风险随HbA1c水平越高而增加,产前HbA1c>6.5%,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罗文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探究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该文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研究人员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含量进行分别检测,对其指标检测结果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疾病之间存在的关系加以分析和探讨。结果治疗组研究人员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大小结果分别是(3.58±0.27)mmol/L和(169.40±10.20)umol/L,对照组研究人员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大小结果分别是(1.19±0.39)mmol/L和(15.90±2.00)umol/L,其中治疗组的尿糖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的尿糖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结果,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开展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工作后,可以实现较高的诊断效果,其指标结果和健康体检人员的指标检测结果存在加大差异,因此临床中可以用这类指标来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疾病。

    作者:廉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37.2±4.9)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3.7±2.4)mmHg;对照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27.5±3.7)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08.3±4.4)mmHg。实验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日间脉压差(70.3±3.5)mmHg、24 h平均脉压差(76.2±2.7) mmHg;对照组患者日间脉压差(61.4±5.4)mmHg、24 h平均脉压差(72.7±2.5) mmHg,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9.36、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6.6,24 h收缩压标准差7.42;对照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4.09、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2.9,24 h收缩压标准差3.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糖代谢异常状况的改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关键。

    作者:盛毓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

    目的:针对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安全方法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19例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有关治疗并对其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低于10 mmol/L,4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在4.1~6 mmol/L。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各有1例。没有发生低血糖昏迷及死亡的患者。结论胰岛素在患者术中、术后进行合理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使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作者: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肾病95例临床效果探讨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9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通过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来确定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法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总效率为89.48%,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量明显降低,其他各种相应生化指标如肌酐含量也随之下降。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可调控血糖,同时改善肾功能。

    作者:李戈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高龄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对不良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和探讨糖代谢异常对高龄脑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8月期间收治的初发脑卒中的高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脑卒中相关诊断,分为出血性组(26例)和缺血组(3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FBG,INS、HbA1c检查,将每组患者分为不同血糖水平类别,比较其对预后效果。结果出血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34.6%)显著低于缺血组(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患者平均血糖(11.1±1.2) mmol/L,显著高于出血组(9.7±1.6) mmol/L,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糖水平升高,两组患者均呈现此规律:NDS逐渐升高;GCS评分逐渐下降;ADL评分逐渐下降;NIHSS评分逐渐升高。结论高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受其血糖水平影响较大,提示临床治疗中,要做好糖代谢指标检测,及时发现糖代谢异常,并进行早期处理。

    作者:王慧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以及内科综合治疗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352例,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0级、1级和2级的患者,均未有截肢情况发生,均痊愈或者好转;3级患者中多数好转,但是有6例截肢,4例死亡;4级患者中多数截肢,只有28例截肢,另外有8例死亡;5级患者好转仅1例,但是有10例截肢,4例死亡。与疗前比较,疗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内径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该病在70岁以上人群中多发,在右上下肢神经传导障碍人群中多发,并且伴有临床并发症,内科综合治疗能有效治疗该病,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白云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