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刍议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申建华

关键词:生化检验, 糖尿病, 临床诊断
摘要:目的:就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接受诊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和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人员,分成研究组(糖尿病患组)和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接受血脂检测、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生化检验,对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对比,就生化检验所得结果在诊断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展开研究分析。结果研究组HbA1c(7.6±0.5)%、FPG(7.8±0.6)mmol/L、OGTT 2 h值(12.1±1.6)mmol/L相较于对照组(4.9±0.3)%、(4.3±0.2)mmol/L、(5.9±1.1)mmol/L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4.1±0.5)mmol/L、TC(6.3±1.1)mmol/L、HDL-C(3.6±0.7)mmol/L相较于对照组(2.3±0.3)、(4.2±0.8)、(2.7±0.5)mmol/L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检测、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均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糖尿病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与诸多生化指标相关联,临床应当及时开展针对的控制、降糖调脂治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组别颅脑外伤合并高血糖患者存活率和血糖值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高血糖的产生机制及原因,探讨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笔者随机抽取近年来该院治疗的80例合并高血糖的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GCS评分值不同分为3组,43例评分值在9~12分者为中型组,22例评分值在6~8分者为重型组,15例评分值在3~5分者为特重型组,分别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方案,比较三组患者的存活率、不同组别及其不同预后血糖平均值和同一组别不同预后的血糖值差异。结果中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9.25±2.43)mmol/L、(8.03±1.84)mmol/L和(11.52±2.45)mmol/L,存活率为86.05%;重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1.07±2.20)mmol/L、(9.45±1.54)mmol/L和(12.93±2.47)mmol/L,存活率为72.72%;重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8.47±4.17)mmol/L、(15.09±7.83)mmol/L、(10.60±8.11)mmol/L和(18.47±4.17)mmol/L,存活率为33.33%。不同组别及其不同预后患者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之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血糖值逐渐升高;同一组别不同预后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者血糖值低于死亡者;3组患者存活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表明,中型组和重型组存活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特重型、重型组和特重型存活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糖产生的原因及对加重颅脑损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血糖越高,脑损伤越重,存活率越低。脑外伤急性期监测患者血糖,及时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是救治此类患者的关键之一。

    作者:崔柏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在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与体会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实践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1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宣教方法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干预。评价两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教育后的各项能力及对社区卫生团队服务质量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在自我管理能力、相关知识及对服务满意度调查等方向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方法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周慧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药扶正化瘀法薰洗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针对患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中行以中药扶正化瘀治疗方法在临床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同时立足于中医的知识理论以及当代的医学理论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0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5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25例。对参照组行以常规化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即健康教育、调节饮食、适量运动以及口服药物或者是胰岛素注射;针对实验组则在参照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扶正化瘀治疗法,即中药熏洗法。在治疗周期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理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之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和生理指标明显要好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中行以中药扶正化瘀治疗方法,在临床当中具有非常理想的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推广。

    作者:周冬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酶循环速率法和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其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结果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的含量水平在健康体检者、单纯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依次提高,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血清胱抑素C ≥1.25 mg/L或同型半胱氨酸≥15 umol/L,只需符合其中一项为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真阳性检出率为83.33%。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李从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方法运用2012年1月-2014年1月,该院确诊并收治的9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作为探讨分析对象,按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1.1%(41/45),护理满意率为97.8%(44/4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8%(35/45),护理满意率为84.4%(38/45),该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孕期和分娩期,以及产褥期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稳定患者血糖,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作用明显。

    作者:国艳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LADA患者胰岛β细胞恢复研究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新诊断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中青年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30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一是胰岛素用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二是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结果治疗15~30 d,之后门诊随诊,根据患者自身经济情况和依从性改为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每日2~3次餐前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半年后复查标准糖耐量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血糖)、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胰岛素或C肽),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有显著改善。结论该组资料证实,对新诊断LADA患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5~30 d,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到较佳状态,有利于延缓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胰岛功能的衰退,进而减慢了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时鸿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观察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该院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血液相关指标大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其相关血液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实现糖尿病疾病的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洪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vsd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应用

    目的:探讨vsd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该院进行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1例给予vsd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消毒、换药包扎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换药次数、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给予vsd负压吸引治疗后,治疗有效率95.1%,换药次数为(20.32±4.73)次,溃疡愈合时间为(21.37±4.26)d,住院时间为(24.46±3.42)d,对照组给予常规消毒、换药包扎治疗后,治疗有效率68.3%,换药次数为(36.47±6.57)次,溃疡愈合时间为(57.83±7.48)d,住院时间为(60.14±3.8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效果满意,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足部溃疡的血液循环,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纪祥;于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糖尿病筛查的观察

    目的:观察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筛选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对照组仅用空腹血糖检测。病人全部口服葡萄糖,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检测结果进行检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的阳性率及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用空腹血糖检测的结果是4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1.57%;而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28例,准确率为68.29%。观察组病人中检测出42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2.11%;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41例,准确率为97.62%。两组受试病人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来比较对照,准确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观察显示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糖尿病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相比于葡萄糖耐量试验操作简单,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疑似患者,有临床应用意义价值。

    作者:姜明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

    目的:对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选取该院接收救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给予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0%相较于对照组78.0%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bA1c(4.9±0.8)%、FPG(5.1±2.1) mmol/L相较于对照组(7.7±1.6)%、(8.1±3.7)mmol/L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就糖尿病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展开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体征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安佰皓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

    目的:研究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此种治疗方法降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于增强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内分泌科进行住院治疗的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时BMI、TC、TG、FBG、HBAlc、2hBG及LDL值得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C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其血糖指标与胰岛素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并能够改善胰岛功能,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安全、有效。

    作者:胡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老年患者应用度洛西汀对周围神经痛治疗的效果研究

    目的:对度洛西汀在糖尿病老年患者周围神经痛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老年患者周围神经痛患者6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在常规控制血糖治疗的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采用阿米替林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度洛西汀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1周、2周、4周的疼痛视觉评分同治疗前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疼痛视觉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度洛西汀应用到糖尿病老年患者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治疗中,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肖丽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

    目的:针对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安全方法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19例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有关治疗并对其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低于10 mmol/L,4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在4.1~6 mmol/L。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各有1例。没有发生低血糖昏迷及死亡的患者。结论胰岛素在患者术中、术后进行合理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使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作者: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目的: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想要探讨在临床急诊过程中如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实施抢救措施先挽救病人的生命以及进行什么样的护理才能使病人逐渐好转、恢复健康。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来该院临床急诊科室就诊的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资料共计36例次,对本次研究中36例次的临床急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临床补液、酸碱平衡失调、胰岛素治疗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的抢救和治疗的方案,在抢救的过程中及其后进行一定程度方法的护理。结果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来该院临床急诊科就诊的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资料共计36例次,其中这里面男性患者占有26例次,女性患者占有10例次,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1.2岁左右。36例次患者在临床急诊接诊够都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其中有1例次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35例次患者在抢救后都恢复了生命体征,抢救结束后对这些患者实施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有24例次患者首先痊愈出院,有11例次的患者恢复的较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也好转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97.1%。结论在接诊过程中遇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一定要积极的实施抢救方案,采用恰当的抢救方法,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者:姚维娜;安洪春;淑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的关系探究

    目的: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7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A1c水平分组:<5.5%为a组;5.5%~6.5%为b组;>6.5%为c组。3组产妇的新生儿娩出0.5 h后,开始血糖监测,比较3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和各时段血糖检测情况。结果3组75例患者中,新生儿低血糖总发生率为19.9%。 a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与b、c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与a、b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出生后各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mmol/L)检测:出生0.5 h后,a组新生儿血糖水平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低于a、b组,a、b、c3组血糖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出生后低血糖患儿血糖水平检测:c组与a、b两组相比,各时段血糖水平均较低,组间差异P<0.05;a、b、c 3组患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呈依次下降趋势。3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c组早产发生率高,与a、b两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风险随HbA1c水平越高而增加,产前HbA1c>6.5%,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罗文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压疮防治中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防治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护理监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护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压疮防治情况。结果压疮危险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压疮发生率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程度Ⅱ度、Ⅲ度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对于压疮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显著减少了压疮发生率和痊愈时间,真正提升了临床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蔡景秋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合并口腔霉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合并口腔霉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确诊收治的90例糖尿病合并口腔霉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给予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加强感染的控制,口腔霉菌感染治疗采用200 mg/d的制霉素菌口服,在舌体涂抹制霉菌素粉沫。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病情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在经过3~6d内,舌体白色假膜显著减少,1~3周内,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好转。结论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同时采用制霉素菌口服、制霉菌素粉沫舌体涂抹方式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和感染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效果好。

    作者:郑月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老年糖尿病的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血糖变化等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都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糖代谢,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增强患者的生命质量,疗效显著,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作者:刘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取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40例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进一步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水平及疗效进行对比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蛋白、C-反应蛋白及肾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能够使患者肾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为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边丽云;蔡国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糖观察探讨

    目的:观察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糖水平。方法选取从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10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高血糖组病死率为20.00%,无高血糖组为5.00%,高血糖组明显高于无高血糖组(P<0.05)。高血糖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4.33±1.67)d,无高血糖组为(9.67±1.26)d,高血糖组明显长于无高血糖组(P<0.05)。呼吸、心力衰竭组空腹高血糖、餐后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3.68%、39.47%,无呼吸、心力衰竭组分别为6.45%、16.13%,呼吸、心力衰竭组明显高于无呼吸、心力衰竭组(P<0.05)。结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可能会发生高血糖,高血糖会对病程、预后产生影响,注意观察血糖水平,并采取积极治疗。

    作者:王漫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