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

柳雅桢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危险因素, 血糖, 血压, 药物和手术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它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脂、生活习惯等。该文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预防、控制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探究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该文选取该院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研究人员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含量进行分别检测,对其指标检测结果和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疾病之间存在的关系加以分析和探讨。结果治疗组研究人员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大小结果分别是(3.58±0.27)mmol/L和(169.40±10.20)umol/L,对照组研究人员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大小结果分别是(1.19±0.39)mmol/L和(15.90±2.00)umol/L,其中治疗组的尿糖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的尿糖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指标结果,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开展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工作后,可以实现较高的诊断效果,其指标结果和健康体检人员的指标检测结果存在加大差异,因此临床中可以用这类指标来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疾病。

    作者:廉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不同组别颅脑外伤合并高血糖患者存活率和血糖值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高血糖的产生机制及原因,探讨高血糖与预后的关系,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笔者随机抽取近年来该院治疗的80例合并高血糖的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GCS评分值不同分为3组,43例评分值在9~12分者为中型组,22例评分值在6~8分者为重型组,15例评分值在3~5分者为特重型组,分别给予患者综合性治疗方案,比较三组患者的存活率、不同组别及其不同预后血糖平均值和同一组别不同预后的血糖值差异。结果中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9.25±2.43)mmol/L、(8.03±1.84)mmol/L和(11.52±2.45)mmol/L,存活率为86.05%;重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1.07±2.20)mmol/L、(9.45±1.54)mmol/L和(12.93±2.47)mmol/L,存活率为72.72%;重型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生存者和死亡者的血糖平均值分别为(18.47±4.17)mmol/L、(15.09±7.83)mmol/L、(10.60±8.11)mmol/L和(18.47±4.17)mmol/L,存活率为33.33%。不同组别及其不同预后患者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之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血糖值逐渐升高;同一组别不同预后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者血糖值低于死亡者;3组患者存活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表明,中型组和重型组存活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特重型、重型组和特重型存活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糖产生的原因及对加重颅脑损伤的机制是多方面的,血糖越高,脑损伤越重,存活率越低。脑外伤急性期监测患者血糖,及时应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是救治此类患者的关键之一。

    作者:崔柏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探讨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选择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35例):临床选择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法实施治疗。C1组(观察组35例):临床选择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治疗后在相关指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治疗后,在HbAlc水平方面,C1组明显优于C2组2型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选择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进行治疗,针对患者的血糖稳定性能够有效进行维持,将患者的胰岛素用量能够有效降低,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凸显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疾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余晓慧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血糖异常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糖异常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4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血糖情况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冠心病合并血糖异常患者,对照组为单纯冠心病患者。根据其病史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分析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脂指标、FBG(空腹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LAD(左心房内径)、E(左心室舒张早期流速峰值)、A(左心室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比值、EDT(E峰减速时间)及CAVI(心踝血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左心室终末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管病变支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糖异常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较差,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血管病变情况严重。

    作者:刘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老年糖尿病与中青年糖尿病并发症的对比

    目的:比较老年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方法随机收集该院于收治86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分别为56例、30例。结果老年组患者的重型发生率为8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甘油三脂升高、总胆固醇升高、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67.86%、37.50%、51.79%,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43.33%、16.6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冠心病、高血压、肺部感染、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3.57%、50.00%、48.21%、53.57%、47.17%、21.43%,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3.33%、13.33%、6.67%、10.00%、6.67%、3.3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为重型患者,且伴发症状及并发症较多,需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筛查,以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擒虎;杨青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心理护理对120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抽取该院门诊收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0例对照组和60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情况、HAMD评分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为(4.12±0.35)d,比对照组的(6.16±1.23)d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D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后,能促进患者血糖达标,改善患者的心理抑郁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柯瑜婷;钟爱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胰岛素控制血糖对妊娠糖尿病围产儿的影响

    目的:对胰岛素控制血糖对妊娠糖尿病围产儿的影响展开对比分析。方法将58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和围产儿状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妊娠高血压、产褥感染、羊水过多和产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围产儿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妊娠糖尿病临床上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显著,且有效改善围产儿预后。

    作者:杨惠琴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从肝胆论治初探

    目的:探讨糖尿病从肝胆论治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痊愈率和好转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从肝胆方面进行论治,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陈晓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LADA患者胰岛β细胞恢复研究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新诊断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中青年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30例,所有入选患者空腹血糖≥8.0 mmol/L,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一是胰岛素用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二是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结果治疗15~30 d,之后门诊随诊,根据患者自身经济情况和依从性改为三餐前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以及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每日2~3次餐前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半年后复查标准糖耐量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血糖)、胰岛素和C肽释放试验(四点法:空腹、餐后1h、餐后2h、餐后3h胰岛素或C肽),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和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有显著改善。结论该组资料证实,对新诊断LADA患者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5~30 d,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到较佳状态,有利于延缓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胰岛功能的衰退,进而减慢了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时鸿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初孕妇糖尿病与产后糖尿病妇女发病的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初孕妇糖尿病与产后糖尿病妇女发病的原因。方法选取该院2011-2013年收治的120例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初孕妇的临床资料,同时100例没有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初孕妇,通过对以上孕妇临床资料的分析,来探讨其糖尿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对于以上患者,该院开展了时间为半年的产后随访调查,从而研究产后糖尿病妇女发病的原因。结果通过Logistic分析,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生产生影响的因素上,糖尿病家族史、初孕妇BMI指数、每天进食水果量的P值均<0.01,表明这三个因素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对孕妇产后6个月发生糖尿病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家族史、BMI指数等。结论对于初孕妇的BMI指数和进食水果量应当严格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包括产后糖尿病的发生。同时,一旦患者存在家族糖尿病史的话,应当警惕妊娠期间发生糖尿病以及产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作者:谭艳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糖尿病临床治疗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方法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接收的妊娠糖尿病患者58例,将其列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入院的正常孕妇者58例,列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妊娠分娩方式、新生儿的结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概率、剖宫产率、妊高症发生率、导致新生儿胎窘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病发与家族史和体重指数有相关性,同时会增加产妇剖宫产及妊高症的概率,并易导致新生儿发生胎窘和巨大儿的概率,增加对母婴安全的威胁,因此临床应提高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重视,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其对母婴的危害。

    作者:石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异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引起的心脏损伤对心功能及心率异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8例,通过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左室厚度与室间隔明显增大,并且其EF明显降低,E峰具有明显的下降,A峰具有明显的上升,LVESV及LVEDV具有明显的增大,A/E值明显增大(P<0.05)。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平均心率、小心率均有显著增加,HRVI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组织有明显改变,心肌受损严重,这对于患者的左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并会导致患者心率的变异性降低,使得患者心脏整体的受损比较严重,植物神经受累也越严重。

    作者:李晓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压疮防治中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防治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护理监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护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压疮防治情况。结果压疮危险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压疮发生率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程度Ⅱ度、Ⅲ度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对于压疮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显著减少了压疮发生率和痊愈时间,真正提升了临床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蔡景秋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糖尿病人社区管理及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方法及作用。方法选择该院辖区4个社区5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8例,为全部患者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对照组不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由社区医生及护士给予系统化培训,并给予健康教育宣传。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相对于医院门诊对糖尿病患者管理更有优势,有效的社区管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康莹辉;姜宏娜;姜宏伟;刘蓓蓓;李金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

    目的:研究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探讨此种治疗方法降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于增强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内分泌科进行住院治疗的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时BMI、TC、TG、FBG、HBAlc、2hBG及LDL值得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C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其血糖指标与胰岛素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并能够改善胰岛功能,因此,此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安全、有效。

    作者:胡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该院治疗并同意配合观察的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教育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测血糖、用药安全等。对照组单用胰岛素诺和灵30R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诺和灵30R+盐酸二甲双胍口服联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以及血脂、体重指数等均有下降(P<0.05),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但能有效控制血糖;安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特别适用于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俊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刍议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就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接受诊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和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人员,分成研究组(糖尿病患组)和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接受血脂检测、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生化检验,对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对比,就生化检验所得结果在诊断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展开研究分析。结果研究组HbA1c(7.6±0.5)%、FPG(7.8±0.6)mmol/L、OGTT 2 h值(12.1±1.6)mmol/L相较于对照组(4.9±0.3)%、(4.3±0.2)mmol/L、(5.9±1.1)mmol/L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4.1±0.5)mmol/L、TC(6.3±1.1)mmol/L、HDL-C(3.6±0.7)mmol/L相较于对照组(2.3±0.3)、(4.2±0.8)、(2.7±0.5)mmol/L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检测、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均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糖尿病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与诸多生化指标相关联,临床应当及时开展针对的控制、降糖调脂治疗。

    作者:申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的关系探究

    目的: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7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A1c水平分组:<5.5%为a组;5.5%~6.5%为b组;>6.5%为c组。3组产妇的新生儿娩出0.5 h后,开始血糖监测,比较3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和各时段血糖检测情况。结果3组75例患者中,新生儿低血糖总发生率为19.9%。 a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与b、c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与a、b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出生后各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mmol/L)检测:出生0.5 h后,a组新生儿血糖水平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低于a、b组,a、b、c3组血糖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出生后低血糖患儿血糖水平检测:c组与a、b两组相比,各时段血糖水平均较低,组间差异P<0.05;a、b、c 3组患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呈依次下降趋势。3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c组早产发生率高,与a、b两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风险随HbA1c水平越高而增加,产前HbA1c>6.5%,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罗文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34例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及护理措施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治的3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回顾性探析其临床抢救及护理措施。结果全部患儿治疗及护理前空腹血糖含量(25.88±3.48)mmol/L;通过综合抢救治疗、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全部患儿的病情得到稳定控制,血糖含量明显降低至(9.17±2.25)mmol/L,治疗前、治疗后患儿的空腹血糖含量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抢救及护理,可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有助于疾病的好转。

    作者:王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滋阴养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3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滋阴养血法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康复9例(50.0%),显效6例(33.3%),有效2例(11.1%),无效1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康复5例(27.8%),显效2例(11.1%),有效1例(5.6%),无效10例(55.5%),总有效率为44.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滋阴养血法切实可行。结论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是一种困扰患者多时的疾病,该病对患者会造成较强的痒痛症状,并且长期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的睡眠、生活、工作。通过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能够不断的调节患者体内的情况,促使患者的身体机制正常运行,利用内在的调理和干预,减少外在的痒痛症状。今后,在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过程中,可积极推广应用滋阴养血法。

    作者:宋元元;牛世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