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社会面对如此之多的检查手段,我们该如何通过简便易行的方法来预测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风险的高低,从而达到对患者进行无创心脏事件危险分层,制定合理的针对个人的治疗方案从而进行进行临床管理,这对1个心脏病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不仅可以避免对低危患者采取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有创诊断或干预措施,而且又可对高危患者实行合理介入性诊断和治疗。另外,准确鉴别低危和高危患者可以优化花费和资源分布,这具有经济和社会意义。在过去数十年中,大量研究数据提供的证据表明,分析心电图获取的一些信息和变化参数是一些临床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重要预测因子。虽然如此,但很少有人关注这些结果有多少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近期大多数关于心脏病患者危险分层的研究都关注于大量血清/血浆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而很少关注心电图变化。更是几乎无人想要明确这些推荐的危险信息,是否能在心电图一些变量上提供。诸多研究表明分析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易获取的一些参数:心率(heart rate HR),P波时限,QRS波时限,QRS波电压,QT间期和QTd对心脏事件预后有预测意义。
作者:王乐;董梅;郑明奇;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病症。临床心律失常的类型较多,有的呈持续性发作,有的呈阵发性发作。在心律失常的各种检查方法中,心电图不仅是一项为简单易行的手段,而且对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时间短,很难检测到一过性、非持续性的心律失常,而动态心电图(AECG)作为一种长时间(24 h或更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人体心脏在日常活动与安静状态下心电活动变化的方法,使常规心电图的记录时间得到延伸,特别是对阵发性心律失常的检出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对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别提供了许多重要依据,如:间歇性房室阻滞、间歇性束支阻滞、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等,甚至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钟杭美;周银;刘春燕;罗昭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Tp-Te间期是指从T波顶峰至T波终末的一段时间。过去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Tp-Te间期是反应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与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关[1,2]。近年来,不少研究者[2,8]则认为Tp-Te间期反映了心室总体复极离散。
作者:田立;于榛;刘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1992年,Brugada等首次报道了伴有特征性心电图表现的高猝死风险的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BS)[1]。据统计,BS占心脏猝死患者的4%~12%。起初,人们认为该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基因发生变异,引起心电活动紊乱,不伴有心脏结构异常[2]。1996年,Corrado等[3]随后报道的相关病例,指出其发病机制为右室流出道传导减慢及伴有轻度心脏结构改变,目前尚无统一结论。200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首个专家共识,提出了其诊断标准[4]。随后,2005年第2次专家共识进一步阐释了诊断标准、危险分层及治疗建议[5]。2012年,国际Holter及无创心电学会会再次修正Brugada波的诊断共识[6],本文就该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张飞飞;党懿;齐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左萍(编选);吴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于1980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多项研究已经将ICD的植入适应症由心脏性猝死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拓展到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病乃至离子通道病等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然而,随着ICD植入率的不断增长,临床医生也将面对更多ICD相关问题。运动员植入ICD的临床管理就是众多问题中的1个。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但另一方面恶性心律失常又多见于具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运动员,体育锻炼的强度常常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相关[2]。ICD可以预防具有猝死风险的运动员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然而,ICD的疗效可能受到运动强度的影响,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除颤失败、ICD不适当放电甚至ICD本身的损坏。美国和欧洲的指南均不允许植入ICD的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活动[3,4]。另一方面,近的研究提示运动员植入ICD后进行运动并不影响ICD疗效,对上述限制性措施提出质疑[5,6]。本文主要关注运动员植入ICD对体育活动的影响、运动员植入ICD后相关问题以及在体育活动方面的建议。
作者:张其同;刘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心电学论坛-2014”在广大心血管、心电学、急诊医师的热切期盼中如期召开。本次学术盛会精彩连连、惊喜不断,但令心电学工作者和心电学医师期盼,也扣人心弦的学术活动非“《心电图杂志(电子版)》支持下的心电图大比武”莫属。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一过性U波倒置在冠心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按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一过性U波倒置组和正常U波组,另选2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U波倒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一过性U波倒置69例(43.5%),明显多于对照组(18例,9.0%)结论一过性U波倒置是冠心病的有力证据,可以作为一种常用的无创性的冠心病检查方法。
作者:鲍颖;杜振兰;张凡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置入起搏器病例逐年增加,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将给基层全科医师临床处置心脏疾病带来很多心电学诊断新问题,尤其是在起搏心电图上快速准确的识别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功能等临床问题时造成诸多困难。另外,起搏器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使当今的起搏器功能变得非常复杂,临床应用的适应症越来越广,起搏器的随访与程控技术在基层医院也越来普遍,因此对全科医师普及起搏心电图分析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兆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50岁,2014.5.46:00左右突发意识丧失数分钟,意识恢复后,自觉头痛,无胸痛及胸闷。于当日6:40就诊于北京基层医院,查体:血压190/96 mmHg,心率85次/分,神志清楚,神经系统体检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0.48 ng/mL(参考值0.01~0.023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29 ng/mL(参考值2.0~7.2 ng/mL)。心电图(图1)示: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0.4 mV;V5、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05~0.15 mV,V3-V6导联T波倒置。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为求进一步诊治,当日送我院急诊科。07:57行心电图检查示(图2):Ⅱ、Ⅲ、aVF导联ST段回落至基线,Ⅱ、Ⅲ、aVF及V7-V9导联T波倒置。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0.18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8.7 ng/mL,肌红蛋白147 ng/mL。治疗:给以抗血小板、降脂及改善循环治疗。考虑血栓自溶,未行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后入心内科继续按急性下壁心梗给予药物治疗。
作者:贡玉苗;刘建国;贾英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性,12岁,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2年,超声心动提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9 d入院。患者2年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9 d前来京旅游时为明确病因,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查超声心动提示阳性所见符合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后患者就诊于安贞医院,复查超声心动提示对称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梗阻(重度),左室流出道压差143 mmHg,少量心包腔积液。行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早。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心内科。入院查体:除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外余均正常。
作者:苑翠珍;张婧;王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不同环境温度下应征男青年早期复极率发生情况。方法收集3年来1916例应征青年心电图的基本信息及心电图资料,分别统计出不同室温下体检出的早期复极发生率。结果室温1~5℃时发生率32.01%,室温在5~10℃时,早复极发生率15.09%,室温在10~20℃时早复极发生率6.91%。结论青年人中早复极不少见,但环境温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其发生率。
作者:徐卫红;于阿信;王巍亚;郝秀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II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无创评价指标组合。方法单纯老年II型糖尿病(T2DM)患者27例,单纯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27例,老年T2DM+EH患者30例,互为对照,进行HRV、HRT、Lorenz散点图、BPV分析。结果①HRV参数:T2DM+EH与T2DM组相比,SDNN、pNN50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2DM+EH与EH组相比,SDNN、rMSSD、pNN5、TRI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rMSSD的P<0.05外,余参数P<0.01。②HRT参数:T2DM+EH与T2DM组相比,T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EH与EH组相比,T0、TS均有显著差异,P<0.05; EH与T2DM组相比,T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orenz散点图面积:3组均无显著差异。④BPV参数:T2DM+EH与T2DM组相比,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降低(P<0.01,P<0.05);T2DM+EH与EH组相比,两者均无显著差异; T2DM与EH组相比,两者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项无创检查技术能较全面、定量地反映老年T2DM+E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状态,其中以HRV+BPV指标组合佳,尤其HRV中的SDNN、pNN50和TRI及BPV中的收缩压下降率四项指标有较可靠的参考价值,推荐临床医师选用。
作者:仇杰;孙伟;沃金善;苏丽梅;李静娴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急诊常处理的心律失常,约占急诊就诊患者的3.3%~10%,不仅75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在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其房颤的发生率也在上升。房颤还可发生于一些急症,如肺炎、急性心肌梗死、败血症、肺栓塞、COPD急性加重期,可引起心力衰竭、卒中,甚至猝死,是严重影响公众的健康问题。因此,应重视房颤的急性处理。
作者:刘元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翟正芹;唐闽;宁晓辉;陈柯萍;华伟;沙晶;张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发生室颤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直接PCI的STEMI患者325例,分为发生室颤(VF)和无室颤两组,分析发生室颤的相关因素。结果325例STEMI患者在PCI术中发生室颤24例,24例患者出现室颤时均需要电除颤复律,其中9例患者应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两组患者PCI术中均无死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VEF、血浆CK峰值、梗死部位、从发病至IRA开通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F组无复流发生率、低血钾发生率较对无VT组升高(P<0.05)。院内死亡3例,其中VF组1例,无VF组2例。结论对于STEMI患者,应注意预防无复流及低血钾的发生。
作者:吴龙梅;田新利;张健;王世宏;石宇杰;李俊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与一般起搏心电图相同,三腔起搏器心电图也存在真性与假性室性融合波。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者女,27岁。活动后胸闷,气短2月。查体:血压104/68 mmHg,心率90次/min,无唇绀。胸前左缘第3肋间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不扩大,右室流出道增宽(38 mm),右房及右室扩大,室间隔不增厚(9 mm),房间隔中部见27 mm连续中断,EF:63%,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
作者:吴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2年Fedorov等的研究表明,在狗和人心窦房结有四个优先传出途径。窦房结冲动从窦房结中发出后,从这些途径传导结周相关部位,然后通过右心房,经Backmann氏束、冠状窦肌肉或前上/后下房中隔内联接传导左心房。
作者:许原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