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雄斌;张烨青;施圣兵
目的:探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ADM、CNP、NPY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揭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患者3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DM、CNP、NPY的含量,并同时测定血氧分压和肺动脉压力.结果:1.血浆ADM、CNP、NPY的含量在肺动脉高压组均高于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分别为64.86±26.47;78.35±22.01;207.79±43.14;对照组分别为15.01±3.63,20.78±4.03,135.11±20.06;t′=10.04,13.66,7.19;P<0.01).2.血浆ADM、CNP、NPY与氧分压分别呈负相关(r=-0.75,-0.77,-0.67;P<0.01).3.血浆ADM与CNP呈正相关关系(r=0.71;P<0.01).血浆ADM与NPY呈正相关关系(r=0.49;P<0.01).血浆CNP与NPY呈正相关关系(r=0.69,P<0.01).结论:ADM、CNP、NPY参与了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收缩血管与舒张血管因子均升高,二者比例可能决定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
作者:孙立红;于文成;王兵;孙红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各种病因导致儿童心肌细胞受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例正常儿童及75例各类心脏疾患(分别为:病毒性心肌炎、疑似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川崎病)的儿童进行静息99Tcm-甲氧异腈(MIBI)心肌断层显像,定性分析心肌内放射性分布情况,判断心肌病变累积的范围及程度.结果: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显示:正常对照组儿童心肌内99Tcm-MIBI分布均匀;病毒性心肌炎组、疑似心肌炎组、原发性心肌病组、先天性心脏病组及其他心脏病组心肌断层显像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54.84%,25.00%,100%,27.27%及83.33%.结论: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对诊断小儿心肌病变是一种安全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是评价各种病因导致儿童心肌细胞受损的可靠辅助诊断手段.
作者:王蒨;吴邦骏;米宏志;归海旻;丁健;陆遥;田文剑;柏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婴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12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9例6 kg以下CoA合并VSD患儿,其中新生儿3例.一期手术3例,分期手术3例,仅做主动脉缩窄成形术3例,其中1例加做肺动脉环缩术.6例采用人造血管补片主动脉成形术,3例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翻转主动脉成形术.结果:全组患儿无死亡,随访8~36个月,心功能改善明显,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主动脉瘤样扩张或主动脉再狭窄.结论:大多数患儿均可采用体外循环下一期根治CoA和VSD,但是对于VSD为限制性及不能耐受体外循环的患儿可采用二期手术.一期手术选择左外侧和正中双切口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陶麒麟;贾兵;陈张根;张善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影响3岁以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重点探讨婴幼儿TOF根治术的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方法:分析3岁以下TOF根治术417例的早期效果,其中男性298例,女性119例,年龄3个月~3岁.术后早期恶性事件和不良事件指早期死亡和重症监护(ICU)时间>7 d.统计学分析,影响早期效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1岁(17/54例 VS 56/363例,P<0.05),术后右心室/左心室收缩压比值>0.75(20/27例 VS 53/390例,P<0.05),预充液白蛋白浓度>10%(4/39例 VS 69/378例,P<0.05),应用改良超滤(4/39例 VS 69/378例,P<0.05),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4/33例 VS 49/384例,P<0.05),呼吸道并发症(33/42例 VS 40/375例,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年龄<1岁,术后右心室/左心室收缩压比值>0.75,呼吸道并发症是影响术后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入研究婴幼儿TOF的病理生理特点,提高手术技术,3岁以下TOF根治术的效果是满意的.
作者:方敏华;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王辉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为血管外科急腹症之一.该病占肠梗阻发病率的0.23%~0.7%.1993年9月至2002年7月我们收治9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冰;王素英;张宏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998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13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136例,男性41例,女性95例,年龄18~65岁,平均43岁,年龄≥40岁占30%.术前心功能Ⅰ级29例,Ⅱ级61例,Ⅱ~Ⅲ级37例,Ⅲ~Ⅳ级9例,胸骨左缘第2,3肋间Ⅱ~Ⅲ/6收缩期杂音,P2亢进,心电图显示为完全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28例.
作者:司忠义;谷春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诱导金属硫蛋白(MT)在未成熟心肌中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未成熟心肌间质的影响.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分为4组:对照组(C,n=9),腹腔注射蒸馏水0.3 mL,按注射后时间12 h、24 h和48 h取离体心脏,灌注KH液15 min转为工作心15 min,全心停灌注45 min,恢复灌注15 min改为工作心30 min;E12 h组(n=6)、E24 h组(n=6)、E48 h组(n=6)各组分别按腹腔注射3.6% ZnSO-4(1.5 mL/kg)后12 h、24 h和48 h取离体心脏,常规建立Langendorff灌注模型,方法同C组.以心肌细胞中MT含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组织羟脯氨酸(HP)含量、内皮素(ET)含量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腹腔注射ZnSO4后12 h MT开始表达,24 h达高峰,48 h仍在高表达水平.MT含量在E24 h、E48 h组与C、E12 h组比较明显增高;E24 h、E48 h组在心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C组和E12 h组(P<0.05),在HP含量优于C组和E12 h组(P<0.01),在ET含量低于C组和E12 h组(P<0.01).结论:腹腔注射ZnSO4可诱导心肌MT长时间表达,MT可减轻未成熟心肌间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孙忠东;池一凡;杨铁南;侯文明;牛兆倬;唐子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重要动脉干,Nanda等认为它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达26%.我院近成功抢救1例左颈总动脉外伤性横断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嘉;肖颖彬;钟前进;安永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38例,其中重症瓣膜置换4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根据朱家麟[1]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为2组,即一般治疗组(R1组)和重症治疗组(R2组).R1组:97例,男性43例,女性54例,年龄19~68岁,病程6个月~32 a,其中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39例,单纯二尖瓣狭窄16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1例,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4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17例.
作者:师桃;徐涛;耿希刚;董安平;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认为,用超声心动图方法可以准确估测Ⅱ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伸张径,其直线回归方程为:ASD伸张径估测值=1.05×超声测量值(mm)+5.49.本研究即验证该公式评估ASD伸张径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0年4月至2000年11月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单纯性Ⅱ孔型ASD 20例.所有患者在封堵治疗前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用球囊测得ASD伸张径,作为金标准.导管检查前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取剑下四腔心长轴和短轴切面下ASD直径的平均测量值,计算出ASD伸张径的超声估测值.比较超声估测值和球囊测量值,行相关与回归分析,计算回归系数.所有数据均经正态性检验,组间变量行配对t检验.结果:由超声测量值(9.8±2.9)mm计算出的伸张径估测值(15.8±3.2)mm与球囊测量值(15.5±4.0)mm之间有良好相关(r=0.9,P<0.001,S=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超声心动图方法估测ASD伸张径可作为封堵治疗病例选择和Amplatzer型号选择的临床标准.
作者:金泽宁;张金荣;Weintraub Robert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显像等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在心肌缺血和存活诊断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这些手段仍有一定缺陷,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的部位及严重程度,但仅能观察直径>100 μm的血管且为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核素检查费用昂贵且有放射辐射,应用均有一定限制. 近年来,经静脉声学造影剂的发现及超声工程技术的发展使无创心肌血流显像成为可能,开拓了冠心病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谢晋国;刘伊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抑制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形态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心肌iNOS表达水平.分别于心肌梗死发生前、心肌梗死7 d后开始iNOS抑制剂S-methylisothiourea (SMT)干预,于心肌梗死6周后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心肌iNOS表达、左心室形态变化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6周后心肌iNOS表达增加,血浆NO水平上升.于心肌梗死发生前、心肌梗死7 d后开始SMT干预均可降低血浆NO水平,减轻心室扩张,减轻心室重量,改善心功能.心肌梗死发生前开始SMT干预尚可提高存活率.结论:iNOS在心肌梗死后心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抑制iNOS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其机制与减轻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有关.
作者:郑斌;曹林生;曾秋棠;冯义柏;李大主;王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报告258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男性144例,女性114例,年龄1~14岁.同时对258例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儿童的父亲、母亲孕前和孕期多方面因素,将引起室间隔缺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家族中有遗传史,父母亲饮酒史,母孕期有感冒病史,母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父母孕期使用黄体酮及母孕期接触X射线,有较高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发病率.同时对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儿童血型分析,表明A型儿童和AB型儿童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频率较高(分别为42.25%和11.24%)比值比(OR)分别为1.63和2.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即A型χ2=7.02,P<0.001,AB型χ2=5.71,P<0.05).A/O,AB/O抗原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OR分别为1.72和2.62,χ2值分别为6.72和7.51均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O型则相反患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机率相对减少.结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与家族遗传史、血型及父母孕期饮酒、服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作者:程光存;严中亚;吴一军;卢中;孙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正常人、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烟非COPD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2-82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初步探讨此基因多态性对COPD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00例北方汉族正常人,148例吸烟COPD患者,97例健康吸烟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2-82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结果:148例吸烟COPD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12-82位点基因型AA、AG及GG频率分别为95.04%、4.96%及0,等位基因A、G频率分别为97.64%、2.36%,与100例正常人、97例健康吸烟者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中,MMP12基因A-82G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我国北方汉族吸烟COPD发病无关.
作者:张荣葆;何权瀛;张志欣;单小燕;李伟;杨瑞红;刘玉京;李雪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研究对象为61例确诊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和20例正常人.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DT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频谱.记录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和心尖长轴切面多普勒组织成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参数包括:二尖瓣环收缩速度(Sm),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m),二尖瓣环舒张晚期速度(Am),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m).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DTI可敏感地显示出二尖瓣环收缩和舒张运动速度显著下降(P<0.05);E/Em也有显著差别(P=0.013).DTI二尖瓣环收缩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之间,二尖瓣环收缩速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积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平均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8.9 cm/ s预测射血分数(EF)≥55 %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2 %、70 %,准确率为81.5%.结论:DTI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作为定量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状态的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钟优;冯新恒;毛节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氧化-抗氧化指标及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变.方法:选择34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病例,根据ATPⅢ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MS组和非MS组,分别测定其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血清MDA水平在MS组明显高于非MS组,而血清SOD、GSH-Px水平在MS组则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在MS组也明显升高.结论:MS患者机体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抗氧化能力却减弱.
作者:杨爱芳;刘明远;王长谦;谢秀兰;丁弘毅;徐依敏;黄定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住院治疗的495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495例食管癌术后29例发生ARF.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高龄、长期吸烟、营养不良、术前呼吸功能减退、手术时间长及术后胸部并发症是发生术后ARF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癌术后发生ARF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避免食管癌术后ARF的危险因素是预防术后ARF的关键.
作者:蒋雄斌;张烨青;施圣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肺结核的重要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670例患者进行不同术式肺切除术和(或)胸廓成形术,并进行抗痨抗炎和支持治疗.结果:663例Ⅰ期手术治愈,2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5例为支气管胸膜瘘,其中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采用纤维蛋白胶粘堵瘘口愈合,1例经Ⅱ期手术带蒂肌肉覆盖支气管残端治愈.结论:外科手术是经内科6个月以上治疗无效的重要方法.
作者:姜文航;袁平;姜鹏辉;侯庆宝;王伟;杨宝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6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立即应用Angio-Seal装置闭合动脉穿刺点止血,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结果:Angio-Seal血管闭合成功率为97.2%,止血时间(2.04±1.81)min,制动时间(4.17±2.05)h.3例术后少量渗血,1例术后即刻迷走神经反射.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对高危患者同样适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宇扬;周玉杰;卜聪亚;郭永和;成万钧;赵迎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张虹;董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