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东;张崟;李志忠;吕强;吴学思;张英川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6年至2002年对49例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病人行动脉重建术,解剖性旁路术41例,解剖外旁路术8例.结果:术后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肢体溃疡愈合或截肢平面降低,有效率87.8%.本组中有6例病人术后2~3个月行截肢术,其中5例伴有糖尿病.结论:应提高临床医师对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认识,早期诊断,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多数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杜筠;孙立中;杨宝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预扩张与普通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对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纯前降支近端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2组,一组给予普通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另一组给予切割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并分别在术前、术后1、6、24、48 h测定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浓度.结果:2组患者一般情况、病变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6 h 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较术前升高,24 h达高峰;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术后1 h较术前升高,术后6 h达高峰.切割球囊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术后6、24、48 h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水平在术后1、6、24、48 h低于普通球囊组.介入治疗中切割球囊组球囊大充盈压(MIP)明显低于普通球囊组.结论:切割球囊血管成型术对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影响小于普通球囊组,可能是切割球囊降低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作者:马晓静;邵建华;张兴华;唐元升;许法运;王勇;朱兴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冠状动脉造影术能否顺利施行常与血管径路是否存在异常有关.术前行血管径路多谱勒超声检查能节省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者:翟晓江;张京岚;王慎付;李广浩;周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国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大耐受剂量,临床疗效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CHF患者40例(扩张型心肌病28例,缺血性心肌病1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18例,予以洋地黄、利尿剂和ACEI等扩血管药物)与卡维地洛治疗组(CA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以及氧化应激等指标进行检测,用药期间记录所有的药物副作用.结果:CA组卡维地洛的大耐受剂量为(28.75±7.23) mg/d(10~40 mg/d).2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有显著改善,但CA组的临床疗效好于C组.CA组SOD、GSH均有明显升高(P<0.05,P<0.001),GSH含量也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MDA则明显下降(P<0.05).常规治疗组下降不明显.结论:本组HCF患者卡维地洛治疗的平均大耐受剂量为(28.75±7.23) mg/d.卡维地洛治疗有利于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国人CHF患者长期服用卡维地洛有良好的耐受性.卡维地洛对CHF的治疗作用可能部分地与抗氧化效应有关.
作者:于金秋;李隆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利钠肽(ANP、BNP、C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状态、心脏结构的关系,探讨其用于CHF诊断的价值.方法:48例CHF患者为心力衰竭组,心功能按HYHA标准分级:Ⅱ级15例,Ⅲ级24例,Ⅳ级9例,基本病因为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对照组10例,为健康体检者.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浆ANP、BNP、CNP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室结构和功能.结果:心力衰竭组血浆ANP、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并与心功能严重程度有关,但不同病因的CHF患者之间血浆ANP、BNP、CN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其中LVEF<45%的患者41例,其血浆BNP水平和LVEF负相关(r=-0.37,P<0.05),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r均为0.36,P均<0.05),血浆ANP、BNP水平和肺动脉收缩压正相关(P<0.05或P<0.01).血浆CNP水平在CHF患者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ANP、BNP水平可作为反映心功能状态的指标,其中血浆BNP水平更为敏感、特异并且和心脏结构相关,可作为CHF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指标.
作者:沈冰;宋建平;程绪杰;蒋文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部分房室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及效果.方法:部分房室隔缺损病人275例,年龄9个月~60岁,平均(14.4±11.1)岁.男性117例,女性158例.术中见均有较大的原发孔缺损呈半圆形,二尖瓣裂隙为完全性的179例,部分的为81例,有二尖瓣双开口1例.合并畸形有卵圆孔未闭4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25例,左上腔静脉4例,主动脉瓣下膜样狭窄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单心房2例,三房心1例.所有病人均修复二尖瓣裂隙,以心包修补原发孔房缺.结果:早期死亡11例,4%.晚期死亡5例.其余病人经6个月到25年随诊,其中心功能已达Ⅰ级206例,Ⅱ级52例.晚期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行二尖瓣替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结论:对于部分房室隔缺损的病人一经发现需尽早手术治疗,妥善修复二尖瓣裂隙,严密闭合原发孔房缺,防止传导阻滞的发生,尽量修复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取得良好远期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张南滨;宋恒昌;王军;张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162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和发病后第1、3、7 d测定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于发病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记录入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结果:1.白细胞增高者LVEF明显低于白细胞正常者.2.单核细胞增高者CK、CK-MB峰值、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均与临床预后有关,而单核细胞增高是判断AMI近期预后的更好指标.
作者:贾士杰;王昭琴;吴学思;马临安;吕树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不拔除永久起搏电极而又相对简易的控制永久起搏器残留电极及囊腔感染的新途径.方法:选择19例因囊袋感染而改为对侧埋置起搏器的原感染电极,或电极接近寿命而废弃的继发性感染电极,经抗感染及换药治疗不能治愈的患者,应用秦明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硅胶封闭电极残端.结果:所有感染性电极病例于硅胶封闭后随访6~34个月,均未继续发生感染.结论:硅胶封闭治疗感染性残留起搏电极是治疗其引起感染简易且有效的途径.
作者:王聪霞;董新;段宗明;党寅虎;朱参战;孙济川;丁抗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格,对2003年5月3日至2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随机抽取227人进行电话调查.结果:1. 就诊患者中以中青年为主,<30岁占56.6%.就诊患者中53.4%为北京市户口;46.6 %为外地来京人员.2. 患者就诊时使用多的交通工具是出租车27.6%,救护车的使用率15.2%,公交车的使用率8.8%.3. 发热到就诊时间< 24 h占45.6%,24~47 h占25.3%,≥48 h占29.1%.4. 发热门诊平均就诊时间1 h 27 min.结论:SARS是一种新的传染病,我们对其尚不充分认识,及时总结防控SARS的经验教训,使防控措施更加科学化,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作者:王薇;陈方;白树功;吴桂贤;刘双;刘静;刘军;孙佳艺;王文化;秦兰萍;赵兰江;刘泽英;高阅春;赵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自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发现1例SARS患者以来,目前国内已累计发病5000多例.笔者自2003年4月9日至2003年6月3日,先后在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胸科医院SARS定点医院从事一线临床诊治工作,收治病人99例,现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高元明;商鸣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茶碱对哮喘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活性影响.方法:检测哮喘患者每d给予茶碱控释片400 mg治疗6周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T淋巴细胞亚群和IgE水平变化.结果:哮喘患者经茶碱治疗6周后其血清sIL-2R浓度显著下降,从治疗前(0.31±0.10)U/L,降低到治疗后(0.25±0.06)U/L,P<0.05.茶碱能显著提高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CD8 T淋巴细胞数(从治疗前的18.9%±4.4%提高到治疗后的25.8%±5.9%,P<0.05),同时CD4/CD8%相应地显著降低(P<0.05).茶碱并有降低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gE水平的趋势.结论:小剂量茶碱能抑制哮喘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活性,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还有免疫调节作用,为评价茶碱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辛晓峰;施毅;齐名;夏锡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增高与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对33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tHcy水平,并设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33例.高于健康对照组的第90个百分点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组的t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随着tHcy水平的升高,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逐渐增大.血浆tHcy浓度>20 μmol/L时,OR(比值比)=21.6.高tHcy血症使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明显增大.OR=9.5, 95%CI(可信区间)为2.65~13.75.女性高tHcy血症较男性危险更大.结论:高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高莹;吕敏;周宪梁;张春玲;王曼;牟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血细胞的产生和血管的发育必须同步,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研究表明,无论是在胚胎时期还是出生后,造血系统和血管的发育都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它们不仅具有共同的祖先细胞,而且胚胎期和出生后的血管发育机制也很相似[1].本文就有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卫东;陈正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上常用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监测来指导肝素抗凝,抗凝疗效(一般以再栓率、出血率衡量)与肝素及APTT都有关联.肝素制剂、APTT反应盒组成、检测方法、抗凝方法及个体差异和所患疾病的不同,且合并使用其它抗凝药如华法令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肝素抗凝效果.临床上还通过统计学方法来估测肝素水平与APTT的线性关系及评估以上因素影响抗凝的程度.
作者:罗华;梁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老年性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除心、脑、肾、血管、神经、眼底血管外,还有高血糖昏迷、低血糖、酸中毒、低血钾、感染、脱水和循环衰竭.这些并发症是否可以逆转,很大程度取决于及时诊断与治疗对路.
作者:周端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张虹;董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穿刺局部的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有所增加,由20世纪60年代的积极外科手术,90年代的内科压迫术及近年来对部分患者的临床观察,等待其自行闭合,人们对这些并发症的认识不断提高.现将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股动静脉瘘自发闭合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迎新;周玉杰;朱丹;郭永和;刘宇杨;成万钧;龚新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性,57岁.既往体健.因间断双下肢浮肿、胸闷、气促、咳嗽3个月,2002年1月31日入院.患者2001年10月中旬开始反复间断出现上述症状,伴肌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畏寒,自诉血压由原120/90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80~90/40~60 mmHg,自觉症状进行性加重.查体:卧位血压100/70 mmHg,直立位血压65/45 mmHg,精神差,贫血貌,舌稍厚,颈静脉怒张,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减低,左肺底少许湿NFDA1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心尖部闻及Ⅱ/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未扪及,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作者:李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肺栓塞(PE),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典型者不多,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因为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而导致较多的误诊和漏诊.本文报告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以单纯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肺栓塞4例.
作者:代松魁;魏丽娜;殷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我院1984年4月至2000年7月收治的35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correct 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y, CTGA)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35例CTGA患者中,SLL型30例,占85.7%,IDD型5例,占14.3%.合并畸形包括室间隔缺损(ventricle septum defect, VSD),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 PS);右室流出道狭窄(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acle, RVOTO),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 ASD),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insufficiency, MI)等.其中以VSD多,占83.3%,PS次之,占51.4%.全部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矫正各种心内畸形.结果:手术成功率94.3%,死亡率5.71%,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肺部感染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发生率11.4%.结论:我们认为:1.选择合适的心脏切口对VSD,PS及RVOTO的处理非常重要,术中应避免损伤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房室传导束.2.修补VSD时于其前上方应缝在解剖右室面,以免损伤传导束.3.应彻底解除PS及RVOTS,预防术后右心衰的发生.
作者:李温斌;陈宝田;张健群;周其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