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玲;余振球;张晓玲
心脏刃器伤是直接导致伤员死亡的严重损伤之一,62%~84%患者死于运送途中.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诊断,及时手术.我科自1991年5月至1999年6月收治心脏刃器伤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万君;王金玲;赵德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常见危险因素之一,超声能无创地检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但高血压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尚无一致的认识.采用高分辨力超声仪,检测37名无靶器官受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33名对照者的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包括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高血压组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0.82±0.03mm VS 0.60±0.02mm,P<0.001),其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亦明显增加(P<0.001),而2组间的血管内径并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IMT增厚,且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增加,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同时支持超声能在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之前发现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改变.
作者:许竹梅;赵水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很久以前器官移植就已经成为人类渴望实现的美好愿望,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作者:张志泰;陈玉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动物实验已证明血循环中的白细胞参与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过程[1],但在人体尚未普遍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本文观察了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初步探讨白细胞与这些疾病的关系.
作者:朱明恕;赵玉秀;杨素萍;欧茂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85~1998年本院共收治肺动脉闭锁患者37例.室间隔完整型1例、室间隔缺损型36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可观察肺动脉、分叉总汇、左右肺动脉的发育及其瓣叶的形态、结构、右室腔的大小、三尖瓣的形态、活动及漏斗部与肺动脉是否连续.二维结合多普勒可明确诊断.超声观察肺动脉干的发育好坏以及右室腔的发育是否完备可为外科选择手术适应症提供有利的依据.
作者:栾姝蓉;陈启明;吴邦骏;孙琳;韩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自1990年11月至1999年2月,进行了6例室间隔缺损并乏氏窦瘤形成或破裂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平;万于华;饶华庚;王勤;吴起才;黄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6年11月至1998年11月应用浅低温(32±1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成功地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58例,手术及其心肌保护的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刘学刚;唐震;史向前;李晓华;吴玉美;李兴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心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2岁6个月,体重13kg,因间断喘憋8个月入院.患儿左侧卧位明显,呼吸时三凹征明显,扣诊右肺呈鼓音,左肺呈清音,双肺呼吸音均增粗,呼气相明显延长,且有哮鸣音,右肺呼吸音比左肺明显降低.
作者:龚庆成;刘新;柳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报道1例成人右室横纹肌瘤,肿瘤向心腔内突入阻塞右室流出道,临床貌似肺动脉瓣狭窄,由超声心动图诊断,手术病理证实.患者,女,37岁.主诉活动后心悸气短伴胸部憋闷进行性加重4个月,经门诊2DE检查发现右心占位性病变而入院.
作者:高东梅;伊莲花;王欣;王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了解社区人群中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的基本状况,1998年秋季我们对北京大学社区554名血清总胆固醇(TC)>220 mg/dl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本组病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者较多,超重和有冠心病家族史者比例较高.2.95%的病人知道哪些食物含胆固醇高,而只有37.2%的男性和44.1%的女性目前饮食基本符合高脂血症膳食控制方案的要求.3.TC>240mg/dl者,只有21.6%的男性和24.7%的女性近3个月在服降血脂药,未药物治疗的病人半数以上认为没有症状,治不治没关系.4.合并有冠心病的病人60%以上没服降血脂药.
作者:王文化;赵冬;周美然;刘飒;刘军;姚丽;吴兆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10年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共发生CAVB 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8岁.心内膜垫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术前心电图均示窦性心律,同时伴有心内传导阻滞,其中合并I°房室传导阻滞2例,右束支不全阻滞2例,左束支不全阻滞2例.全组患者均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正术.
作者:杨杰;姚松朝;贝亚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是降钙素基因差异性表达的一种神经肽,具有很强的舒血管作用.内皮素(endothelin,ET)则是一种很强的缩血管多肽,由21个氨基酸组成.ET参与了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等的发病过程.Gardiner等报道CGRP能有效拮抗ET1的缩血管作用.CGRP很可能是一种极有效的ET的内源性拮抗物质.本工作我们进一步观察了Hα-CGRP对ET1所致的血压上升、心肌损伤的影响,并分析了内皮素结合位点在Hα-CGRP拮抗ET时的作用.
作者:谭敦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们观察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同心肌酶CK-MB相比较,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钟星;林辉;蒋杰球;周明阳;何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它的病变发生在向心脏本身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上.这些病变使本来平滑的冠状动脉内壁变得凹凸不平,管腔变窄甚至完全堵塞,导致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的减少,造成心肌和其他心脏结构的缺血缺氧和功能下降.病人可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或猝死.
作者:赵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对51例心脏原发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为左房粘液瘤(82.4%),6例为右房粘液瘤(11.9%),1例为左室横纹肌瘤(1.96%),2例为右室纤维肉瘤(3.92%),全部病例均做心脏超声检查,符合率100%,被认为是确诊本病的首选及佳方法.本文同时对心房粘液瘤瘤蒂长短、活动度大小、基底部宽窄与手术时间及方法选择的关系,各种肿瘤佳切面观察进行了讨论.
作者:黄承;胡晓红;周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的损害,为临床选择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预后危险性的指标.对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6例正常人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股动脉PWV(CPWV)作为反映动脉扩张性(Distensibility)的参数,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二维超声分别测定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用于评价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CPWV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483),CSC,VD高血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02,P=0.0196),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在高血压组显著降低(P=0.013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D是与内皮功能关系为密切的因素(r=0.3995,P=0.0011).结论为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缓冲功能降低的原因.二维超声检测动脉扩张性的改变能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为临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无创指标,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宏宇;张维忠;龚兰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男女两性在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上的差别是许多研究观察到的客观现象,但性别因素对此差别是否具有独立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以北京地区70万自然人群心血管病监测区1985年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发生的763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为研究样本,对性别因素对心肌梗塞急性期预后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心梗病人急性期病死率(35.6%)明显高于男性(21.8%).在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调整了年龄、心功能不全等多个预后影响因素的作用后,女性急性期死亡的危险近5倍于男性(RR=4.99).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价不同性别心梗病人的预后,同时也为今后从生理、病理角度探索性别因素与心梗急性期预后关系的本质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作者:赵冬;吴兆苏;姚丽;周美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了解循环内皮细胞对于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情况及近期预后的可能意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溶栓及非溶栓组,分别检测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应的心肌酶谱和心功能改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1.经溶栓治疗者心肌酶峰提前,心功能受损较轻,且循环内皮细胞较治疗前及非溶栓治疗者明显减少.2.经溶栓治疗冠脉未通者循环内皮细胞无明显变化,心功能受损严重,近期死亡率高.循环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对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源源;徐成斌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