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规律探讨

周菁;丁燕生;任自文;杨俊娟;林文华

关键词:心室刺激,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规律
摘要:目的探讨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规律,以助于射频消融的进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不当导致动脉血栓形成二例的教训分析

    例1 患者女,52岁,因胸痛加重1周入院.查体:血压140/90 mm Hg,心率90次/分,律齐.心电图V1-5ST段下移0.05 mV.入院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术后发现右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立即于穿刺侧股动脉注射肝素及γ-t-PA 50 mg,约26分钟后足背动脉搏动逐渐恢复,56分钟恢复正常.

    作者:田声放;张锐;范作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静脉滴注地尔硫(艹卓)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一、目的观察静脉点滴地尔硫(艹卓)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放性病例收集研究.

    作者:静脉地尔硫(艹卓)协作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

    目的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使心肌产生适应性反应,对随后持续缺血的耐受能力明显增强,使持续缺血造成的心肌梗塞范围缩小,减轻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异常.我们用在体兔心脏缺血预适应模型,初步观察了预适应心脏保护的电生理基础,探讨其在减少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组、预适应组,运用Franz心外膜MAP探针记录技术,观察约40分钟稳定的心电图和MAP图形,此后行程序期前刺激测定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结果缺血组缺血1分钟内,即出现心肌细胞MAPA和dv/dt max明显下降(P<0.01).此后,随缺血时间延长,MAP形态逐渐变小.分别于再灌注5、10和20分钟,MAPD50、MAPA和dv/dt max才逐渐恢复接近正常(P>0.05).缺血组持续缺血前5分钟和整个再灌注期,MAPD90和基础值比较变化不大(P>0.05),而持续缺血5~20分钟,才发现MAPD90明显缩短.持续缺血早期,ST段逐渐升高,但随缺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至缺血15分钟后,ST段反而下降.在上述参数动态变化过程中,预适应可明显减轻缺血造成的MAPA、dv/dt max下降程度,相对延长MAPD50和MAPD90,减少ST段升高幅度.各实验组ERP/MAPD90分别为:C组1.05±0.03;IS组0.77±0.01;IPC组0.94±0.01.缺血组ERP/MAPD90较其他两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预适应可使MAPA和dv/dt max相对增加,MAPD50和MAPD90相对延长,ERP/MAPD90比值增大,表明预适应可以改善缺血心肌间传导特性,减轻正常和缺血心肌间复极的不均匀性,从而可能降低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作者:柳景华;任自文;汪丽蕙;丁燕生;张钧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预测因素的探讨

    目的为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术并随访冠脉造影的病例62例,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再狭窄组33例,无再狭窄组29例,并分别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点、血管病变特征及术后即刻血管并发症.结果再狭窄组病人合并有糖尿病史比例较无狭窄组明显增多(30.3%:6.9%,P<0.05);再狭窄组前降支及开口病变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狭窄组(81.8%:59.4%,P<0.05;21.7%:6.3%,P<0.05).再狭窄组的长支架(≥30 mm)、单支血管多支架及小支架比例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22.7%:5.0%,P<0.01;40.5%:15.6%,P<0.05;27.2%:2.5%,P<0.05);再狭窄组病人的支架边端残余狭窄≥20%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24.3%:3.1%,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病人合并糖尿病史、前降支、开口病变、长支架、单支血管多支架、小支架及术后即刻支架残余狭窄可能是术后再狭窄的预测因素.

    作者:陈韵岱;吕树铮;张金荣;刘文娴;柳弘;朱小玲;张维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小血管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观察

    目前,多认为小血管支架植入术是再狭窄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故有关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研究以入选直径大于3.0 mm的血管为多,有关小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及远期疗效随访的资料较少.本研究观察了AVE 2.5 mm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结果,旨在评定小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

    作者:Eric Eeckhout;MD;王日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进一步明确QTd与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90例高血压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后分为左室肥厚组38例,左室正常组52例,另38例健康人作对照组,测量各组QTd并相互比较;统计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作比较.结果(1)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QTd 69.21±12.82)与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QTd 41.54±13.63)及正常对照组(QTd 36.84±13.71)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高血压左室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3.16%)高于左室正常组(1.92%),差别有显著性.结论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英丽;姚恒臣;吕金兰;孔祥泉;马龙乐;高航;胡晓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规律探讨

    目的探讨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规律,以助于射频消融的进行.

    作者:周菁;丁燕生;任自文;杨俊娟;林文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剂量尿激酶溶解左房血栓二例

    例1 男,32岁,因劳累后气短3个月就诊.查体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率90次/分,心尖区有中度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见左房扩大,二尖瓣开放受限,其面积为0.9 cm2,左心耳可见2.5 cm×1.3 cm×1.6 cm的血栓影,共回声较强且均匀,左房侧上壁有2.9 cm×1.1 cm的血栓影.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心功能Ⅱ级,左房血栓而入院治疗.

    作者:苏海;程开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二尖瓣狭窄并中度反流的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42例及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MS)并中度反流(MR)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Inoue单球囊对42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中度反流患者行PAMV治疗.结果二尖瓣口面积由(0.92±0.22)cm2增至(1.94±0.25)cm2(P<0.01);二尖瓣跨瓣压差由(2.7±1.01)kPa降至(1.02±0.56)kPa(P<0.01);心功能由(2.61±0.22)级改善至(1.42±0.46)级(P<0.01);左室大前后径无明显变化(P>0.05).2例患者二尖瓣反流较术前加重.随访37例患者(18±4)个月,二尖瓣口面积、左室大前后径及心功能与术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掌握好病例选择,严格把握球囊扩张尺度,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中度反流患者PBMV近、远期疗效满意.

    作者:欧知宏;侯子山;魏延津;胡仁欣;徐同龙;马建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80例报告

    我科自1992年8月至1996年9月试用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8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尹先国;卢中秋;张怀勤;黄伟剑;林捷;施陈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总结1991年10月至1998年4月间61例患者65支冠脉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资料,探讨冠脉闭塞病变PTCA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1)病例及分组:急性冠脉闭塞组(急性组):10例10支闭塞冠脉,系急性心肌梗塞后12小时内PTCA;亚急性冠脉闭塞组(亚急性组):29例29支闭塞冠脉,急性心肌梗塞后4周PTCA;慢性冠脉闭塞早期组(慢性早期组):9例10支闭塞冠脉,推算冠脉闭塞时间大于或等于1个月但小于3个月;慢性冠脉闭塞晚期组(慢性晚期组):13例16支闭塞冠脉,推算冠脉闭塞时间大于3个月.(2)分析方法:PTCA的成功率及与冠脉闭塞时间和冠脉闭塞局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1)61例患者PTCA后65支闭塞血管经PTCA后54支开通,病变成功率83.1%,病例成功率85.2%(52/61).(2)4组病人的病变成功率分别为:急性组100%(10/10);亚急性组96.6%(28/29);慢性早期组70%(7/10);慢性晚期组50%(8/16).(3)急性和亚急性组PTCA失败与病变形态无关,慢性组局部病变呈平齐截断或有桥连侧支者失败率高.结论冠脉闭塞病变PTCA治疗是一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方法,闭塞病变的时间和慢性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影响PTCA成功的重要因素.

    作者:江洪;黄从新;唐其柱;黎明江;柒曙辉;王小红;王晋明;许家琍;李庚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及副作用.方法单用卡托普利片,每次口服12.5 mg,bi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疗程4周.

    作者:余勤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反义人IGF-I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观察和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反义IGF-I基因转移对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效果.

    作者:欧阳平;侯玉清;刘伊丽;许顶立;黄洪莲;郭亚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卡托普利治疗心绞痛34例分析

    我科自1996年4月至1998年8月,选择71例心绞痛病人,分为联合应用卡托普利和硝酸酯治疗组(简称联合用药组)和单用硝酸酯治疗组(简称单硝酸酯组),观察治疗心绞痛时的有效性和硝酸酯的耐药性.

    作者:尹星;张大东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介入治疗及随访

    目的观察1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后的即刻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18例不稳定心绞痛病人中15例内科药物治疗平稳后二周行冠脉造影及PTCA,3例因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行紧急的PTCA.成功17例;病变共33处,23处被治疗,置入支架18支.结果术后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缓解.术后随访平均9个月,病人心功能,运动耐量,心律失常等均有明显改善.14例病人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3例病人有心绞痛发作,但药物可以控制.1例病人前降支完全闭塞导丝未能通过病变处而失败.17例中无一例发生心肌梗塞或猝死.结论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尽早进行冠脉造影及PTCA治疗是有必要的,成功率是高的.

    作者:梁雅;吴立群;周北玲;李卫;王志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低分子量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LMWHS)已广泛用于预防手术后深部静脉血栓(DVT),目前,这类药物也逐渐用于心血管疾病.由于制备过程差异性,每一种LMWH具有不同的药理和生化特性.

    作者:<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临床疗效.方法19例AMI患者伴新近发生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静脉负荷量后,继以静点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控制及副作用.结果19例患者用药后15 min,1 h,2 h,24 h心室率分别为(132.1±17.4)次/分;(118.5±15.0)次/分;(108.2±18.6)次/分;(89.6±23.7)次/分,较用药前(149.7±19.7)次/分明显下降.其中14例患者(73.6%)在24 h内转为窦性心律,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间歇,1例出现窦缓,经临时停药或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的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作者:熊辉;张宝娓;李秀清;汪波;陈旭岩;张钧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探讨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电生理特征,并对其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价.

    作者:马长生;刘兴鹏;颜红兵;王勇;周玉杰;杨延宗;刘旭;秦永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肝素膜支架对预防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对28例病人的32个靶病变置入肝素膜支架,其中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4例,LAD病变19个,RCA病变10个,LCX病变3个.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24个月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5例心绞痛复发,3例经造影证实再狭窄,无死亡病例.结论肝素膜支架对于预防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吴其明;刘玄重;郄永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经皮经导管局部药物转移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

    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局部旋切,旋磨或射频消融术等已有很大进展,但都有一定局限性,都是用机械或电学方法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近年来,发展了另一领域,即用特制导管将药物在局部缓释或置入基因等手段,直接作用于动脉壁及病灶局部发挥疗效[1].例如应用水凝胶导管将药物吸附于凝胶,经皮置入后局部提供物质直接到动脉壁.其中以溶栓药物治疗局部血栓有其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可经冠脉或静脉给药.其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可引起心肌夹层而致心脏破裂.因此,使水凝胶导管吸附少量尿激酶进行局部溶栓,极有希望明显减少急症心脏事件,发挥显著疗效的一项探索性新技术.附有尿激酶水凝胶导管在溶栓的同时还能扩张局部狭窄,起到既能溶栓又能通畅血管的双重效果.为预防再狭窄提供了更佳的前景.

    作者:许冬秀;黄永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