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红霞;尹刚;杨新令;陆敏杰;赵世华
目的:探讨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在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06至2016-07我院收治的57例符合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收集同期正常妊娠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HYA)心功能Ⅰ~Ⅳ级又分为四个亚组,根据28 d生存与否分为存活组(n=49)和死亡组(n=8)两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入院24 h内血浆sRAGE,同时进行B型利钠肽(BNP)水平测定.比较各组间患者sRAGE水平变化差异及分析sRAGE对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sRAGE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39.2±184.3) pg/ml vs(467.3±116.2) pg/ml,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sRAGE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76,P<0.001),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血浆sRAGE浓度亦呈升高趋势(P<0.05);观察组患者中死亡组的血浆sRAGE浓度明显高于生存组[(1647.6±249.7)pg/ml vs(776.9±146.2) pg/ml,P<0.05];sRAGE和BNP诊断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和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浆sRAGE水平升高,血浆sRAGE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患者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左坤;陈德;王梅;景军宁;杜松;刘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积分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01至2016-05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并且终确诊为冠心病的152例患者.根据病变累及冠脉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38例和多支病变组42例,收集患者斑块检出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等基本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半定量积分法则和Gensini积分法则分别计算颈动脉斑块情况和冠脉病变程度,将半定量积分和Gensini积分进行比较,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各组间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BMI等基本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吸烟人数和斑块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同时颈动脉的半定量积分及冠脉Gesini积分均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根据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可以对冠心病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和分析.
作者:任静;翁萍;吐尔逊纳依·纳孜尔;刘娟;耿玉荣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比剂对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2015-05至2016-12期间行PCI的患者176例,入院24h内采血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胱抑素C(CysC)等指标,并计算NLR.按NLR水平用三分位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三组:低值组(NLR<1.60,n=58)、中值组(1.60≤NLR≤2.36,n=62)及高值组(NLR>2.36,n=56).分别在PCI后48 h和72 h复查SCr及CysC,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NLR是否是对比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结果:低值组、中值组和高值组的SCr及CycC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的绝对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LR与SCr及CysC升高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85、0.764,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52,95%CI:1.145~4.106).结论:NLR与对比剂肾功能损伤呈正相关,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勇先;郭俊瑾;朱晓明;徐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多索茶碱治疗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5-02至2016-07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服用替格瑞洛后出现相关呼吸困难的冠心病患者17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86 )及对照组(n=86).干预组给予多索茶碱片(商品名:安赛玛,规格:200 mg/片)早晚各1片,服用5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记录两组1天后呼吸困难总缓解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以及6个月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出血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多索茶碱l天后,干预组呼吸困难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 vs 63%,P<0.05);服用多索茶碱前、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多索茶碱治疗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有效,并且不影响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作者:刘亚梅;韩战营;王徐乐;邱春光;卢文杰;程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否应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积极开通闭塞,一直存在争论.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可能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保护心功能,减少缺血相关心律失常,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力的储备,在其他血管发生闭塞时可以提供代偿.因此,开通闭塞血管可能是有益的,但是CTO-PCI是一类复杂手术,有可能因并发症而给患者带来风险.已有的证据强度不高,尚未发现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
作者:陈纪言;杨峻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合并重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外科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2至2016-04,我院小儿外科中心采用冠状动脉再植治疗ALCAPA合并重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0%] 24例,男性13例,中位年龄7.0(5.0,17.8)个月,术前中位LVEF值为21.0%(17.3%,26.5%).结果:24例患者院内死亡2例(8.3%),体外循环中位时间109 (95,128) min,主动脉阻断中位时间65 (48,87) min,呼吸机辅助中位时间94.5(48.3,165.5)h,住重症监护病房中位时间176.5(101.0,305.3)h,2例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并成功脱机,二次气管插管2例.22例患者出院时LVEF为26.0%(20%,35%)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3±14.9)个月,长随访63个月,随访期间无再次入院、再次手术和死亡,心功能分级均为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后一次随访LVEF 60%(50%,69%)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0.05),4例患者LVEF<50%.结论:对于ALCAPA合并重度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外科治疗仍具有满意的近中期效果,其围术期处理强调外科、麻醉、体外循环以及术后监护室的综合努力.
作者:张昌伟;李守军;张浩;高华炜;晏馥霞;刘晋萍;王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01至2009-07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259例.其中行PCI(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49例(PCI组),行CABG治疗110例(CABG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7.1年(四分位间距5.3,8.2年),在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人群中,校正前PCI组和CABG组两组间全因死亡(12.7% vs 29.7%;P=0.09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4.8% vs 8.5%;P=0.844)、卒中(9.3%vs 6.3%;P=0.904)、再次血运重建(26.8% vs 19.0%;P=0.234)、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硬终点(18.9% vs20.3%;P=0.224)、MACCE(37.5% vs 34.2%;P=0.946)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结果与校正前趋势相同.结论:在长达8.2年的随访期内,对于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PCI和CABG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玉献鹏;吕树铮;苑飞;张晓玲;高阅春;何继强;李宇;任学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通过与传统放射线引导方法相比较,评价完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03至2016-08完全超声引导下行PBPV患者102例(超声组),同期传统放射线引导下行PBPV患者280例(放射线组).两组患者术后均以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肺动脉瓣环直径、术前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球囊直径、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组和放射线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9.0%和100% (P=0.267),超声组有1例患者因扩张后右心室流出道肌肉痉挛转为常规外科手术.放射线组术中操作时间(min)长于超声组(38.9±9.2比34.6±10.0,P<0.001),放射线组放射线时间为(3.9±1.2) min.术后门诊平均随访(25.5±13.2)个月,超声组和放射线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mmHg,1 mmHg=0.133 kPa)分别为(16.2±4.3比15.3±4.5,P=0.120),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外周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完全超声引导下PBPV不仅能够完全避免放射线及对比剂,而且保持了传统经皮介入治疗微创、安全及疗效确切的优点.
作者:郭改丽;刘倩倩;欧阳文斌;张凤文;刘壵;邱旭;赵广智;邹孟轩;温彬;潘湘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评价2001~2011年间河北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患者在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研究.采用河北省8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7家)数据进行分析.选取2001、2006和2011年3个特定年份接受住院治疗且出院诊断为STEMI的患者病历.收集数据包括患者特征、诊疗经过、用药情况及患者结局等信息.结果:8家医院的832份STEMI病历纳入本研究.2001~2011年间,STEMI住院患者的年龄增高(2001、2006和2011年中位年龄分别为63.5岁、65.0岁和66.0岁,P=0.0097);女性比例无变化(2001、2006和2011年分别为30.1%、30.7%和30.3%,P=0.9846);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增高(2001、2006和2011年分别为69.9%、87.1%和87.0%,P<0.0010).在无相应禁忌证的患者中,再灌注治疗率无变化(P=0.8990);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无变化.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使用率升高(分别为P<0.0001、P<0.0001、P=0.0172、P<0.0001、P=0.0008).2001、2006和201 1年住院7天内病死率、死亡加放弃治疗率无变化(分别为P=0.5854、P=0.3516).结论:河北省2001~2011年STEMI患者发病年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比例增高,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率逐年增加,但再灌注治疗率未发生改变,STEMI患者7天内病死率未降低.
作者:李方江;王晓元;杜美玲;张鹏祥;李飞星;张爱爱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6岁.因“肌痛13天,肌酸激酶(CK)及转氨酶升高1天”来我院就诊.既往甲状腺术后继发甲状腺功能减低病史4年,规律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1年,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10年,规律非诺贝特0.2 g bid降脂治疗10年,无肌肉不适症状及转氨酶升高.无剧烈运动及外伤史.2017-03-01我院造影确诊冠心病并行介入治疗,规律口服拜阿司匹林灵100 mg q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qd、富马酸比索洛尔2.5 mg qd、盐酸地尔硫卓15 mg tid、曲美他嗪片20 mgtid、杏灵分散片0.3 g、硝酸异山梨酯15 mg tid、匹伐他汀钙4mg qn,CK及转氨酶水平正常,2017-03-16停用匹伐他汀钙、改为辛伐他汀20 mg qn联合非诺贝特0.1g bid口服降脂治疗.
作者:张梦;刘硕霖;吴娜琼;高莹;郭远林;李建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好的临床研究?一项好的临床研究应该满足两大条件:(1)提出了一项重要的问题.(2)给出了一个可靠的答案.而科学可行的设计是确保上述两条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在临床研究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目的遴选、技术路线、对象标准、数据定义、分析计划,以及质控策略和伦理知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可以说,相比于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小研究在运行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和时间肯定要少得多,但从设计角度来说,二者的复杂程度并没有明显差别.
作者:李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的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在外源因子作用下,分化成熟的细胞通过诱导去分化变为具有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后者亦可再分化为其他细胞.心肌病是心血管疾病中一类常见疾病,终末期可进展为心力衰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致死因素之一.本文对iPSC在心肌病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萌萌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劳力性胸痛一个月,加重9h”入院.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提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LAD)近端60%狭窄,中段100%狭窄,回旋支(LCX)中段60%狭窄,右冠脉(RCA)中段100%狭窄,可见血栓形成.于RCA置入支架一枚,罪犯血管处理后因血流动力学改善不佳,再于LAD置入支架一枚.患者术中给予1 mg/kg肝素静脉应用,持续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欣维宁)8 ml/h静脉泵入,血压心率稳固,转入阜外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进一步治疗.术后10min患者再次发作胸痛、大汗.心电图示:Ⅱ、Ⅲ、AVF、V1-6ST段抬高0.1~0.2 mV.即刻再次行冠脉造影提示:LAD支架近端100%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图1A),RCA支架近端100%狭窄伴急性血栓形成(图1B),以抽吸导管分别至LAD、RCA病变处行血栓抽吸,并分别以球囊于支架内扩张,血流恢复TIMI血流三级(图1C、1D),术中测量活化凝血时间(ACT)值为243 s,术中再次给予肝素每1 mg/kg静脉应用.术后继续予以欣维宁8ml/h持续静脉泵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转入CCU继续治疗,术后2h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0s.
作者:金汉;牛红霞;华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3-01至2015-06就诊于本中心初步诊断为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感染的患者共478例.其中,根据症状、常规血培养、心脏超声检查疑似IE者9例,进一步接受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分型.然后,根据诊断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随访一年,检验心脏超声检查对CIED患者IE诊断的准确性.结果:3例患者因心脏超声未发现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菌血症,但经PET-CT检查后终诊断为IE.2例患者心脏超声提示瓣膜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经PET-CT检查后发现心腔内电极导线及瓣膜均未见赘生物,其中1例伴随血培养阳性,终诊断为菌血症,另1例无感染征象者终诊断为非感染患者.4例患者在电极导线拔除术后因心脏超声可见赘生物而初步诊断为IE,但PET-CT检查发现心腔内无感染征象,终确定为“非感染性纤维残留组织”.根据终诊断分别采取针对性治疗,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增感染及感染复发.结论:心脏超声对心腔内赘生物的判定存在误差,尤其对于接受电极导线拔除术后的疑似IE患者,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确定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作者:王龙;朱天刚;田轶伦;李原;李学斌;李鼎;段江波;郭飞;昃峰;苑翠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至2010-09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 530例患者中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患者根据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后血流计帧数筛选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但冠状动脉血流缓慢者139例为试验组,同期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232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常规临床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危险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1)两组患者比较,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病史、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S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及总胆汁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湘关分析显示,红细胞(r=0.191,P<0.01)、血红蛋白(r=0.184,P<0.01)、中性粒细胞(r=0.218,P<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r=0.151,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r=-0.138,P<0.01)、总胆汁酸(r=-0.172,P<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r=0.231,P<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r=-0.157,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r=0.121,P<0.01)与三支平均血流帧数显著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汁酸(偏回归系数=-0.102,P<0.0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偏回归系数=-0.381,P<0.01)、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偏回归系数=0.489,P<0.01)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总胆汁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倩倩;崔建国;王树娟;徐文文;齐洁;马慧;黄丽;张清潭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可引起患者反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甚至猝死.本研究观察ARVC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收集1996-12至2015-09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植入ICD的ARVC患者的既往住院和门诊记录,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研究共纳入39例ARVC患者,男性32例(82.1%),确诊时的平均年龄(42.1±14.8)岁,33例(84.6%)患者ICD植入前出现过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VT/VF).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6(32.3~73.3)个月,随访期间3例(7.7%)死亡,其中1例患者为猝死,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脑梗死.28例(71.8%)患者共接受540次ICD恰当治疗,其中5例(12.8%)患者首次ICD恰当治疗发生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12例(30.8%)患者ICD植入后经历过电风暴,7例(17.9%)患者的电风暴出现在ICD植入后2年以上.无广泛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W1~3)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更短(风险比=0.39,95%可信区间:0.16~0.96).有ICD恰当治疗与无ICD恰当治疗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消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ARVC患者易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ICD能够有效终止此类患者的VT/VF,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为可靠的方法.
作者:殷康;华伟;丁立刚;李玉秋;金汉;顾敏;薛聪;张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比运动矫正相位敏感反转恢复序列(PSIR SSFP MOCO)与快速扰相梯度回波相位敏感反转恢复序列(PSIR segmented)在磁共振心肌延迟增强中的优势.方法:回顾56例同时采用PSIR segmented(PSIR segmented组)和PSIR SSFP MOCO(PSIR SSFP MOCO组)两种扫描方式行磁共振心肌延迟增强扫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4级),并配对对比分析两组中正常心肌、异常强化心肌及左心室腔内图像的信噪比和相对信噪比.结果:PSIR segmented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4分、3分、2分和1分组依次占28.6%、41.1%、28.6%和1.8%.PSIR SSFP MOCO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4分的比例为96.4%,显著高于PSIR segmented组(P<0.001),3分占3.6%,1分或2分均为0%.PSIR SSFP MOCO组图像正常心肌信噪比(4.70±3.47 vs 3.64±3.2,P=0.074)、异常心肌信噪比(52.58±36.58 vs 27.65±18.47,P<0.001)及左心室血池的信噪比(40.52±33.97 vs 23.14±11.46,P<0.001)均高于PSIR segmented组.PSIR SSFP MOCO组图像异常强化心肌与正常心肌的相对信噪比(47.46±33.97 vs 23.75±16.68,P<0.001)、异常强化心肌与左心室血池的相对信噪比(8.53±17.77 vs 4.54±10.10,P=0.181)及左心室血池与正常心肌的相对信噪比(35.82±25.72 vs 19.49±9.44,P<0.001)地均显著高于PSIR segmented组.结论:与PSIR segmented序列相比,采用PSIR SSFP MOCO序列能够获得更高比例的高质量心肌增强延迟图像.
作者:樊红霞;尹刚;杨新令;陆敏杰;赵世华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NSTEMI准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01至2014-09期间参加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的NSTEMI患者5 816例.35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为住院期死亡组,余住院期间生存的5 464例患者为住院期生存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院内结局等资料,以住院期间死亡为主要结局指标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N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5%(352/5816)的N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每增加1岁,比值比(OR) =1.027;95%可信区间(CI):1.014~1.041;P<0.01)、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2,OR=0.943;95% CI:0.900~0.988;P<0.01)、收缩压(每增加1 mmHg,OR=0.983;95%CI:0.978~0.988;P<0.01)、Killip心功能分级(每增加1级,OR=1.565;95%CI:1.370~1.786;P<0.01)、心跳骤停(OR=3.118;95% CI:1.339~7.262;P<0.01)、ST段压低(OR=1.571;95% CI:1.169~2.110;P<0.01)、新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OR=4.579;95%CI:1.876~11.177;P<0.01)、血肌酐(每增加1μmol/L,OR=1.004;95% CI:1.002~1.005;P<0.01)、白细胞计数(每增加1×109/L,OR=1.100;95% CI:1.071~1.130;P<0.01)、从不吸烟(OR=2.080;95% CI:1.460~2.962;P<0.01)、既往心肌梗死病史(OR=1.913;95% CI:1.298~2.820;P<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OR=0.322;95% CI:0.142~0.729;P<0.01)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12个因素是N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选择佳诊疗策略.
作者:伏蕊;窦克非;宋晨曦;杨进刚;许海燕;高晓津;李卫;王杨;刘佳;张玉平;宁彬;万书平;杨跃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活动后胸闷憋气5天,伴心悸、咳嗽,平躺时感胸闷,坐起时可缓解.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07次/min,血压136/83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心脏听诊心尖区闻及Ⅱ/6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作者:付秀秀;李俊芳;王吴刚;孟媛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基于Matlab平台对基因网络扰动可视化,以直观显示短时高血糖状态下动脉血管转录组改变.方法: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NCBI) 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利用Matlab将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结构体,经过数据筛选,获得短时高血糖后表达模式扰动明显的基因谱.利用三种聚类算法分析,基于DAVID进行基因本体学(GO)注释及富集分析,把相关通路标定在KEGG通路中,形成基因—表达谱系统分析.结果:经过对数据集的筛选、聚类将基因的变化模式归为9类,在该模型中有效地反应出短时高血糖对动脉血管的急性早期效应.GO富集分析显示,在急性炎症反应、心肌重构、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稳态、细胞周期调控、细胞趋化作用等方面的基因显著富集;其中以与粘多糖、糖蛋白结构相关基因、脂肪分解代谢、肌原纤维组装相关基因显著富集.这些发现与以往研究的结论相吻合.K-均值聚类方法显示,在高血糖环境下基因表达上调,且不随血糖恢复正常表达的基因,主要有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心肌重构、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稳态的基因.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急性高血糖对小鼠动脉基因表达谱波动模式的可视化描述,并为糖尿病的“代谢记忆”机制提供新的解释,即早期的高糖效应带来的动脉血管的不可逆的损伤,是导致冠心病患者降糖治疗无效的原因.即短暂的高糖水平的暴露可在分子水平上起到长久的影响.
作者:张心月;俞梦越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