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王高频;常清华;刘义
目的:探讨 Standford B 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置入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合并“烟囱”支架处理受累的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时,术中发生内漏的情况及其与病变位置之间的关系、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9至2015-07我院收治的 Standford B 型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32例,采用置入覆膜支架行 TEVAR 合并“烟囱”支架治疗,观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显影、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并术后随访3~46个月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内漏情况。结果:32例患者 TEVAR 合并“烟囱”支架均成功。术后即刻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良好,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主动脉弓发生内漏7例,其中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6例,病变位于主动脉弓小弯侧1例。术后随访3~46个月,主动脉覆膜支架形态良好,“烟囱”支架内血流通畅,7例发生内漏患者中5例内漏逐渐减小、消失,2例持续存在。结论:Standford B 型胸主动脉病变在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烟囱”支架可延长锚定区并保持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通畅,更为安全地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达到微创、安全、有效的目的,但当破口位于主动脉弓大弯侧时,“烟囱”支架可能增加内漏发生几率。
作者:谢力民;王晓明;李晓召;闫瑞;杨鹏伟;闫继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新研究发现,新型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 LCZ696在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及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方面具有令人信服的优越性。
作者:李文鹏(综述);赵虹(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肾动脉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图像上意外检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10-03至2015-04临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并接受肾动脉双源 CT 检查的4107例患者,意外检出 SISMAD 12例,其中3例有轻微腹痛,余患者无明显腹部症状,记录夹层的位置、累及范围、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分支是否受累和肠壁是否增厚、水肿及肠梗阻等。结果:12例 SISMAD 患者均为 CT 意外发现,约占0.3%。肾动脉双源 CT 轴位图像结合后处理技术均可清晰显示SISMAD 内膜破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分支均起自真腔。根据 Sakamoto 分型,12例患者均属于 I 型,假腔近端及远端各有一处破裂口,假腔内无充盈缺损。夹层破口位置与腹主动脉开口的距离为(26.7±11.3)mm,累及范围为(35.1±11.7)mm。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0例,扩张血管内径(11.9±2.5)mm。结论:肾动脉 CT 图像上 SISMAD 的意外检出率为0.3%,每一个影像医师都应该利用常规肾动脉 CT 图像评价患者是否存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作者:梁杉;王照谦;贾崇富;杨志强;孙喜霞;王浩;贾学燕;陈爱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5年前出现活动后气促、心悸、双下肢水肿,曾就诊他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平日长期服用“培哚普利2 mg qd,美托洛尔11.875 mg qd,地高辛0.125 mg qd,呋塞米20 mg qd,螺内酯20mgqd”等治疗。间断出现气促浮肿多次在外院治疗。近日呋塞米加量至160mg/d,效果不佳,双下肢水肿进行性加重,出现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明显腹胀、纳差,遂到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6.2℃,脉搏105次/min,血压104/82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71 kg,腹围94.5 cm;慢性病容,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2.5 cm,心率105次/min,律齐,第一心音低下,第二心音稍增强,可闻第三心音;心尖区可闻收缩期3/6级反流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中少量湿性啰音;腹部膨隆,肝肋下3cm,剑突下4.5cm,扩张性搏动,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中重度凹陷性水肿。
作者:王玲;黄至斌;高修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循环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承办的国家级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病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的临床医生、科研和教学人员为读者对象,设有论著、专题笔谈、述评、病例报告、经验教训以及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学习园地、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7-01至2013-01共119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检查,其中23例(1.94%)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男19例,女4例。所有患者均除外冠心病,并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3例患者中,左心导管检查证实其中21例患者左心室中部存在梗阻,其中7例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21例左心室梗阻患者收缩期压差为(56.8±12.9)mmHg(1 mmHg=0.133 kPa);另外2例患者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室壁大厚度为(21.8±6.3)mm,左心室横径(39.4±5.2)mm。心电图检查提示,3例患者合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血管造影检查发现,6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并且均位于冠状动脉前降支。(2.7±1.3)年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2例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其中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这些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早期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李华;闫朝武;徐仲英;李建荣;孟红;王浩;孙洁静;吕建华;刘琼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断成熟,其适用范围不断增大,使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风险冠心病患者有了接受治疗的可能。但这部患者在 PCI 中也是风险很高的,因此对 PCI 的术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外膜氧合(ECMO)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建立、效果良好,且性价比高的心肺辅助方法,得到越来越多认可。本文主要就 ECMO在高风险患者 PCI 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总结。
作者:姚婧鑫(综述);龙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合并小左心室患者围术期综合治疗后的3年的随访结果。方法:将风湿性 MS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计152例,根据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将患者分为两组, LVEDVI 值≤60 mm 为小左心室组(n =67), LVEDVI 值>60 mm 为非小左心室组(n =85),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及随访后的临床指标。结果:同非小左心室组患者相比,入院时小左心室组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收缩压(SPAP)较高(均 P>0.05),而左心室舒张期容积(LVEDV)、LVEDVI 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较低(均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均有肝功能损伤,小左心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碱性磷酸酶除外)较非小左心室组患者高,保肝治疗后术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即刻监测 SPAP,小左心室组的 SPAP 与非小左心室组比较[(67.3.1±23.4)mmHg vs(61.3±26.9)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万他维治疗,关胸时两组患者中万他维吸入者较未吸入者 SPAP 均明显降低,且小左心室组较非小左心室组万他维吸入者的 SPAP 也降低(P 均<0.05)。术后3年心功能,与非小左心室组比较,小左心室组的 LVEDVI 较低,SPAP 较高。术后3年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 LVEDVI、RVEF 提高,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平均分级降低,6 min 步行试验(6 MWT)的距离明显延长;与非小左心室组比较,小左心室组 LVEDVI 均较低,6MWT 的距离均较短(均 P<0.05)。术后随访(3.7±1.6)年发现,小左心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63.6个月 vs 73.2个月)明显短于非小左心室组(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2.6% vs 2.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MS 合并小左心室的患者术前心、肝功能较差,手术风险大;虽然经过围术期的护肝、吸入万他维降低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等处理,明显改善术后心、肝功能,但术后3年随访时小左心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仍明显短于非小左心室组。
作者:王霁阳;宋怡;杨旭;杨眉;张晓羽;李翔;马润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增加脑卒中、老年痴呆和心力衰竭等的发病率,增加社会负担。但是目前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如何预防房颤的发生将成为降低其发病率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新的研究进展,从出生低体重、不恰当的体育运动、心外膜脂肪、生物学标记物、慢性肾脏疾病、左心室舒张功能、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P 波离散度和踝臂指数9个方面对房颤的新型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及预测房颤风险提供依据。
作者:魏涛涛(综述);郭雪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病例99原因不明心肌病,大骨节病患者家庭主妇,53岁(1918年生),山东籍。患者病情重笃,有些情况叙述不详尽。患者于1962年回山东老家农村时突然咳嗽,憋气,曾晕过去,情况不能详述,即回京,入某院两下肢浮肿,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并有“胸膜炎”,经治疗好转,出院后能从事家务。1971-06因情绪不好,又胸闷,憋气曾在我院门诊查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形成二联律,服用扩血管药物不见效。前一月余服用洋地黄毒甙,约10天出现恶心、呕吐、黄视,疑为洋地黄中毒,予以停用。3天后,附近医院又予以服用洋地黄毒甙0.1 mg/d,上述症状又出现,已停用半个月,予用氢化考地松、氯化钾静脉点滴不见效。近6天症状加重,觉心前区疼痛,不放射,无发热,伴尿少、腿肿,昨夜憋气加重。当日上午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不能平卧,有时说胡话。1971-12-15来我院急诊,血压测不到,心电图:室内传导阻滞,V1、V2、V3呈 rS 型, ST 段抬高,多源性室性早搏(原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疑为前间壁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在急诊静滴阿拉明、多巴胺、恢压敏、利尿剂等药,血压升至10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0次/min,7:00 pm 收入病房。
作者:陈在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 型白细胞/2型淋巴细胞样蛋白(Bcl-2)和凋亡相关基因 Bcl-2相关 X 蛋白(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原花青素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40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原花青素低剂量组[原花青素50 mg/(kg·d)],原花青素高剂量组[原花青素100 mg/(kg·d)],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周。末次给药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 min 再灌注120 min,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肌梗死面积;用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3、Bcl-2、Bax 蛋白表达;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 CK-MB 活性显著增强、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 Caspase-3、Bax 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Bcl-2/Bax 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原花青素高、低剂量组大鼠 CK-MB 活性显著减弱、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Caspase-3、Bax 蛋白表达显著减弱, Bcl-2蛋白表达、Bcl-2/Bax 增加(P<0.05)。结论:原花青素可拮抗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 Caspase-3、Bax 蛋白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Bcl-2/Bax 比例增加有关。
作者:刘丹;王高频;常清华;刘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循环杂志》是一本有着近30年历史的,以专业、严谨、务实态度,刊登高质量、高水准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用 Meta 分析方法评价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通过数据库(PubMed, Elsevier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已经公开发表的国外关于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队列研究。利用 Stata 软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纳入11项队列研究,463918例研究对象。在男性和女性中,血尿酸水平增高均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11(1.00~1.24)和1.24(1.15~1.34)。剂量-反应 Meta 分析: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也在逐步增加;血尿酸水平每增加1mg/dl,在男性和女性中冠心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8%和12.4%,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存在密切相关。
作者:芦永斌;程治远;赵亚学;常晓宇;程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再灌注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及与心肌细胞自噬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假手术+黄芩苷组,缺血再灌注组,黄芩苷处理组。术前7天每日1次灌胃,建立各组模型。统计各组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及再灌注45 min 后心肌梗死面积情况,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测定再灌注30 min 后心肌微管相关蛋白( LC3-Ⅱ)及自噬体膜标记蛋白(Becl-1)表达情况,再灌注30 min 后检测线粒体膜通道转换孔(mPTP)开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和假手术+黄芩苷组心肌梗死面积极小,不便进行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心肌梗死面积(41.32±1.85)%,黄芩苷处理组心肌梗死面积(23.30±1.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灌注30 min 后 LC3-Ⅱ及 Becl-1蛋白表达量,缺血再灌注组(LC3-Ⅱ:1.051±0.005,Becl-1:1.169±0.002)和黄芩苷处理组(LC3-Ⅱ:0.863±0.009,Becl-1:0.943±0.005)较假手术组(LC3-Ⅱ:0.763±0.007,Becl-1:0.647±0.014)明显增加(P<0.01);黄芩苷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下降(P<0.01)。再灌注30 min 后烟酰胺腺嘌呤=核苷酸(NAD+)含量(nmol/mg),缺血再灌注组(6.02±0.33)和黄芩苷处理组(9.56±0.53)较假手术组(11.28±0.37)明显下降(P<0.01);黄芩苷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黄芩苷对正常心肌细胞自噬无影响,但能显著减少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再灌注后的过度自噬发生,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 mPTP 开放从而减少自噬的相关诱导因素发挥作用。
作者:王鹏;马军军;杜亚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害,Child-Turcotte-Pugh (CTP)评分可用于评估肝脏功能,但其在心衰患者的应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估 CTP 评分在预测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180例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肝功能情况进行 CTP 评分并按照 CTP 评分由小到大将患者分为3组:CTP A 级组(n =951)、CTP B 级组(n =206)及 CTP C 级组(n =23),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随访1年后,有180例患者发生死亡,CTPA、B、C 级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及1年死亡率均随着 CTP 等级的升高而增加(住院死亡率0.8%,11.7%,56.5%, P<0.001;1年死亡率9.6%,34.5%,78.3%, P<0.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CTP 等级越高患者住院及1年死亡风险越高。CTP 评分对住院死亡及1年全死亡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与0.74。Kaplane Meier 生存曲线显示出院时由 CTP B 或 C 级改善为 CTP A 级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改善的患者(P=0.028)。结论:CTP 评分可以独立预测住院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其住院期间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
作者:赵雪梅;张宇辉;张荣成;黄燕;胡奕然;刘小宁;翟玫;王运红;安涛;甘天翊;张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敏 C 反应蛋白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筛选出我院以持续性心房颤动为第一诊断,并第一次进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77例,根据随访时是否复发心房颤动分为复发组27例和未复发组50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进行 Cox 风险模型分析,筛选促使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曲线)绘制,评价其对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心房颤动复发与年龄(风险比=1.126,95%可信区间:1.044~1.215,P=0.002)、体重指数(风险比=1.297,95%可信区间:1.077~1.563,P=0.006)、高血压的分级(2级,风险比=4.142,95%可信区间:1.047~16.390,P=0.043;3级,风险比=8.595,95%可信区间:1.913~38.610,P=0.005)、左心房前后径(风险比=1.438,95%可信区间:1.212~1.707, P=0.000)以及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风险比=2.026,95%可信区间:1.010~4.061,P=0.047)相关。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 ROC 曲线下面积为0.693(P=0.005),界值为0.355 mg/dl。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与患者术前炎症活动状态相关,积极控制术前基础状态,可能会降低心房颤动复发,改善预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段鹏;刘晓静;李泱;朱庆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1至2013-12期间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3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n=3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6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 PAF 浓度,比较三组患者血清 PAF 浓度的差异。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 ACS 组和 SAP 组患者冠脉病变处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性质斑块中血清 PAF 浓度的差异。结果:SAP组、ACS组患者血清PA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清PA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 组和 ACS 组 IVUS 检查结果显示,SAP 组患者冠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30例(75.0%)],ACS 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软斑块为主[44例(67.7%)],与 SAP 组相比,ACS 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斑块破裂(24.6% vs 7.5%)和血栓形成发生率(21.5% vs 0)、斑块正性重构发生率(46.1% vs 25.0%)、偏心指数[(0.70±0.22)vs(0.30±0.24)]均较高(均 P<0.01);而外弹力膜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中血清PAF 浓度均低于软斑块(P<0.05);纤维斑块与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三者之间比较,血清 PAF 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 PAF 浓度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 ACS 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血清中PAF 的浓度越高。(2)血清 PAF 浓度作为 ACS 相关因子,为诊断 ACS 提供依据,为临床检测、预防和治疗 ACS 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付光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2015年 ESC 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优化药物治疗的同时,提升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射频消融的应用级别,并首次推荐可穿戴式除颤器和皮下除颤器。
作者:华伟;牛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48岁,因“间断性头晕、心悸1年,加重伴晕厥10天”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晕、心悸,9个月前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一过性黑矇,在外院多次行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房性早博、短阵房速、10天前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并出现晕厥1次。既往于10年前曾因贫血行输血治疗(具体不详),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心率52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提示偶见室性早博、频发房性早博、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结性逸搏,超声心动图及颈部血管超声无明显异常,后行食道电生理检查,行S1S1分级递增刺激,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2100 ms/min,出现结性逸搏、间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结性逸搏、阵发性房颤、间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原性晕厥。后行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洪志斌;问肃生;雷晓亭;刘培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进入临床,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过去,无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AVR)机会的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或球囊扩张术,现在 TAVR 已经成为无传统外科手术机会或高危手术风险的严重 AS 患者的一种选择。欧美国家开展了 TAVR 的注册研究,定期发布年度报告,反映了既往 TAVR 的发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继报道了终或阶段性结果,进一步肯定了 TAVR 的效果。然而 TAVR的并发症影响了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我国的 TAVR 尚处起步阶段,需要符合国人特点的自主设计瓣膜,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TAVR 定能成为医师和患者治疗 AS 更有力的武器。
作者:张昊(综述);吴永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