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艳;孙智千;张兆国;陈玉杰;刘会;刘伟
目的 比较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合并室壁瘤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围手术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纳入2009年7月~2015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合并室壁瘤患者行二尖瓣手术者49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二尖瓣置换组9例,二尖瓣成形组40例.对上述病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3.1±2.0)年.结果 两组围手术期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569).两组出院前二尖瓣返流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二尖瓣成形组LVEF高于置换组(P=0.016).随访期死亡3例.成形组远期二尖瓣返流高于置换组(P=0.020).末次随访时,两组LVEF、LVEDD均无统计学差异(P=0.981、0.596).结论 在合并室壁瘤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中,二尖瓣置换术与成形术手术风险相似.二尖瓣成形存在远期返流复发的风险,但远期生存及心功能无显著差异.
作者:刘盛;仲肇基;孙寒松;宋云虎;吕锋;王水云;王欣;许建屏;凤玮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以反复性、未溶解肺动脉栓子和/或进行性肺动脉血栓形成,以及肺动脉重塑导致肺血管阻力增高,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的致命性疾病.以上改变可使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右心衰竭,终导致死亡.其诊断条件需满足以下2点:①肺栓塞患者需充分抗凝至少3个月;②肺动脉平均压≥25 mmHg(1 mmHg=0.133kPa)、肺毛细血管压力≤15 mmHg.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栓子假说、原位栓子假说及肺动脉血管重建假说等.世界卫生组织将CTEPH列为肺高血压分类中的第四大类,是肺高血压中常见类型[1].CTEPH易被误诊为急性肺栓塞(APE)及肺动脉内肿瘤.未接受治疗的CTEPH患者死亡率高,其3年生存率约20%~30%[2],因此CTEPH一旦确诊,应尽早就诊于有经验的中心接受治疗以获取大利益.
作者:刘庆力;吴炳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临床研究逐步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国际化和共享化,临床研究的注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显现.本文对临床试验注册的方法流程及当前主要的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进行介绍,并对国内研究学者常用的临床注册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和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普及临床研究注册的相关知识,推广临床研究注册平台的使用,提高研究者对注册的意识,从而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作者:邬兰;田国祥;王行环;曾宪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氯吡格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预防及治疗过程中.其本身为无作用的前体药物,口服后约85%的氯吡格雷被酯酶水解,只有15%的药物经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cytochrome P450,CYP)转化成为活性成分后发挥作用[1].吸收后的氯吡格雷经CYP活化过程分为两步[2]:第一步,氯吡格雷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C19(CYP2C19),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2(CYP1A2)和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B6 (CYP2B6)转化为2-氧-氯吡格雷,转化比例分别约为45%、36%、19%.第二步,2-氧-氯吡格雷经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3A4/5(CYP3A4/5),CYP2B6,CYP2C19和细胞色素P450-2C9(CYP2C9)转化为硫醇活化代谢产物,转化比例分别约为40%、33%、21%和7%.之后活化的氯吡格雷与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不可逆的结合,阻断ADP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作者:李相冬;王志远;孟繁波;杜贝贝;刘雪岩;郑海阔;郭旭东;杨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是指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其发病原因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作为全球死亡率高的疾病之一,探索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及机制对预防和诊断治疗尤为重要.既往研究发现[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冠心病发病之间存在某些关系,Hhcy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地位类似,而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则可影响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浆中的浓度,因此,研究Hcy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可为冠心病的诊治提出新的思路.
作者:段平;尹德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抗阻运动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衰患者16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运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长正五聚蛋白(PTX-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6min步行距离(6MWT)、生活质量(QOL)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LVEDV、LVESV、LVEF及PTX-3、H-FABP、NT-proBNP均降低,实验组LVEDV、LVESV、LVEF及PTX-3、H-FABP、NT-pro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6 min步行距离、QOL评分减小,实验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QOL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77.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阻运动应用于冠心病心衰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作者:黄兴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后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低下.临床上主要以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主,表现为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现今心衰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当今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心衰的治疗亦呈多样化趋势,在优化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心室辅助装置等,使心衰患者的预后得到进一步改善,提高了生存质量.
作者:董洪玲;王中鲁;张亮;石宇杰;张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在时间和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保证住院医师心肺复苏(CPR)培训质量.方法 选取202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CPR培训的住院医师,59名采用传统授课,57名采用视频自学,86名采用视频自学后再进行传统授课,根据培训方式不同,培训75 min至120 min不等,采用模拟人进行考核来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3组考核通过率均为100%,气管插管环节视频自学组与其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授课+视频自学模式在大规模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作者:朱丹;谷士贤;崔鸣;高炜;郭丽君;曾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复苏成功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3年3月于宝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240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7例,女性43例,根据其PCI前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及复苏是否成功分为未行心肺复苏组(195例)、复苏成功组(22例)和猝死组(23例).复苏成功组和未行心肺复苏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收集入选患者病史、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结果、标准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以及PCI术中的急救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室颤、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再住院、心力衰竭及死亡情况.结果 与未行心肺复苏组比较,复苏成功组及猝死组年龄、合并脑梗死比例以及QT离散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未行心肺复苏组比较,复苏成功组合并高血脂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行心肺复苏组相比,复苏成功组除颤、使用升压药物以及应用抽吸导管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室颤、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行心肺复苏组再住院、死亡比例与复苏成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成功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未行心肺复苏组,9.1%vs.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发生心脏骤停与年龄、高血脂、脑梗死、QT离散度关系密切,STEMI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行急诊PCI安全性良好.
作者:拓文;向宗兴;田永波;孙敏;刘佳;张会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老年男性反勺型高血压相关性.方法 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0例,平均年龄(79.49±10.42)岁,分为非勺型组(369例)与反勺型组(281例),糖化血红蛋白四分位分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行相关生化检验,行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与非勺型高血压组患者比较,反勺型高血压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多;全天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较高,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较低,分别为[(126.26±11.94)mmHgvs.(128.78±12.33)mmHg(1 mmHg=0.133kPa)],[(120.10±12.95)mmHg vs.(135.10±13.84)mmHg],[(61.76±9.05)mmHg vs.(66.76±8.35)mmHg],[(128.79±12.04)mmHgvs.(126.18±12.25)mmHg],[(67.33±9.46)mmHgvs.(64.17±7.62)mmHg].心脏超声结果显示,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大,左室射血分数有所下降,分别为[(10.42±1.19)mmvs.(10.63±1.33)mm],[(10.10±0.81)mmvs.(10.28±0.95)mm],[(111.90±21.06)mL vs.(115.57±19.78)mL],[(61.90±4.64)%vs.(60.67±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四分位分组,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反勺型血压患者所占比例升高(P<0.05).多元素回归分析,经年龄、病史及相关检验检查等校正后,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夜间舒张压平均值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067.结论 反勺型高血压患者昼夜正常节律消失更为明显,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能在血压节律性的改变的发生与发展上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孙玉青;骆雷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Sonoclot凝血仪检测不同剂量浓度的葛根素注射液及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对比葛根素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的抗凝、抗血小板作用.方法 选择2016年3月北京阜外医院的2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血液标本依次加入不同剂量浓度的葛根素注射液或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应用Sonoclot凝血仪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凝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结果 ①葛根素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ACT值逐渐增加,CR值逐渐下降,PF值也逐渐下降,有统计显著性(P<0.01).②在同等ACT值下,葛根素注射液的CR值远大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的PF值则较为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体外葛根素注射液有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相近似的抗凝、抗血小板作用,在本实验检测的浓度范围内,葛根素可能拥有较低的出血风险,提示中药抗凝、抗血小板功效不容忽视,在临床应用时应尽量避免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叠加使用.
作者:冯雪;李四维;李海霞;吴岳;杜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单用或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联用治疗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分别采用钙通道阻滞剂单用和在此基础上与ACEI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肾脏功能指标水平、心肌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和肾脏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钙通道阻滞剂单用,钙通道阻滞剂与ACEI联用治疗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可有效提高血压控制效果,保护肾脏功能,改善远期预后,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张敏娟;吕建庄;葛兴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同时伴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原发性心肌病.该病是引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SCD)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心脏移植常见原因[1]. DCM的临床疗效较差,国外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患者的5年、10年存活率分别为54%和36%[2].而其发病原因目前仍未完全阐明,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文献对DCM的病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王云鹤;王洪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国北方敬老院不同年龄段男性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方法 自2011年7月~2012年9月,对北方地区敬老院1435名男性采用标准化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按照不同年龄段(20~44,45~59,60~74,75岁以上)分为A组、B组、C组、D组.调查各年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情况.结果 该人群高血压、吸烟、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5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检出率分别为71.9%、39.7%、39.0%、34.8%和15.4%;随机尿钠钾比(mmol/L:mmol/L)的均值达8.2±4.8.ABCD四组首位危险因素分别是超重或肥胖(45.1%)、高血压(55.7%)、高血压(75.6%)、高血压(83.5%).合并3种以上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在A、B、C、D组分别为21.1%、28.2%、35.1%和26.2%.结论 中国北方地区敬老院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严重,不同年龄段分布不同,应有针对性进行健康干预.该人群高的尿钠钾比值,反映其高钠低钾膳食特点,需积极限制钠盐增加钾的摄入.
作者:吴宁;李薇薇;李东风;董跃红;张步强;赵锦国;郭玉;史春林;黄秀先;刘永娟;张红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一项有关BARI-2D研究的新分析显示,若基线SYNTAX评分较高,合并糖尿病的稳定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与药物治疗相比,接受CABG治疗的血运重建结局更好.
作者:国际循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益气复脉注射液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疗效以及对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影响.方法 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于2008年5月~2016年5月就诊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124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5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GGT水平以及评估疗效.结果 经药物治疗后,两组GG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但试验组较对照组GGT水平更低,数值为[(13.45±6.18)μmol/Lvs.(28.63±12.3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显效52例(83.87%),缓解5例(8.06%),无效5例(8.06%),总有效率91.94%;对照组显效32例(51.61%),缓解10例(16.13%),无效20例(32.26%),总有效率67.74%.试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升高,91.94%vs.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复脉注射液用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疗效较好,显著降低血清GGT的水平.
作者:张宾;王飞;李畅忠;朱婧懿;张二箭;孙毅;田福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MSCs-CM)对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N组)、高糖组(HG组)、高糖+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HG+MSCs-CM组),干预后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及搏动情况,并计算表面积.HG+MSCs-CM组再次分为不同浓度组(0.25 mL、0.5 mL、1 mL、2 mL).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E3泛素连接酶MG53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MG53及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1(IRS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培养72 h后HG组心肌细胞与N组相比表面积增大,搏动频率减弱;HG+MSCs-CM组与HG组相比心肌细胞表面积减小,搏动频率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48 h后,HG组MG53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N组相比显著升高,HG+MSCs-CM组较HG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72 h后,MG5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HG组与N组相比明显增高,HG+MSCs-CM组与HG组相比明显降低,(0.87±0.04)vs.(0.36±0.04),(0.43±0.05)vs.(0.8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RS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HG组与N组相比明显降低,HG+MSCs-CM组与HG组相比明显增高,(0.25±0.03)vs.(0.68±0.06),(0.55±0.03)vs.(0.25±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G5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HG+MSCs-CM 2 mL组与HG+MSCs-CM 0.25 mL组相比减低,(0.60±0.03)vs.(1.13±0.14);IRS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HG+MSCs-CM 2 mL组与HG+MSCs-CM 0.25 mL组相比明显增高,(0.15±0.02)vs.(0.05±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G5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IRS1相对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5,P=0.02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缓解高糖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损伤,可能机制为抑制高糖诱导的MG53的高表达,进一步上调IRS1的表达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
作者:杨晨;邓子辉;张金英;司艺玲;陈光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2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4413例,诊断SCAD患者9例,使用冠状动脉夹层的分类标准对夹层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的SCAD的发生率、影像特点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9例患者中,3例(33.3%)发生2处夹层,共存在12处夹层.8例(88.9%)发生临床事件,无症状1例(11.1%).Ⅰ型夹层10处(83.3%),Ⅱ型夹层1处(8.3%),Ⅲ型夹层1处(8.3%).6例中9处保守治疗,2例2处病变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存在2支冠状动脉夹层,1支介入治疗,1支药物保守治疗.3处病变PCI治疗成功,6例Ⅰ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6~12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夹层无明显变化;1例Ⅰ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3个月,仍有心绞痛,给予PCI治疗;2例Ⅱ型夹层患者药物保守治疗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壁间血肿好转.结论 SCAD可以分3型.Ⅰ型夹层部分患者可以选择介入治疗,但存在操作的风险;Ⅱ型夹层(壁间血肿)选择药物保守治疗预后乐观.可以根据病变的类型、长度,选择性地采取PCI治疗.部分SCAD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预后比较乐观.但仍需长期观察随访效果,了解夹层愈合情况.
作者:李猛;甘甜;乌日娜;宋秀荣;王艺华;李晓琼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下降过程中的J形曲线及SBP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23例老年CHD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SBP水平分为5组:1组55例,SBP<120 mmHg;2组64例,SBP 120~129 mmHg;3组79例,SBP 130~139 mmHg;4组67例,SBP 140~149 mmHg;5组58例,SBP≥150 mmHg(1 mmHg=0.133kPa);比较5组的MACCE发生情况,建立Cox回归分析模型,并绘制曲线图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现198起MACCE;Cox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年龄、体质指数(BMI)及SBP之后,发现SBP在140 mmHg以上时,MACCE发生率明显较高;SBP控制在120~130 mmHg时,发生MACCE的风险小;而当SBP<120 mmHg时,MACCE发生率反而有所升高.结论 CHD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过程中存在J形曲线现象,应合理控制血压以降低MACCE的发生.
作者:马斐;杨会萍;任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系统评价干细胞移植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找所有骨髓干细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5月31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用Revman5.3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RCT,包括7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移植组与对照组死亡人数无统计学差异(OR=0.66,95%CI:0.33~1.29,P=0.22);②术后移植组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42,95%CI:-0.06~0.90,P=0.08),6个月时LVEF增加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6,95%CI:0.06~1.05,P=0.03);③术后1个月移植组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65,95%CI:-1.96~0.67,P=0.34),术后3个月移植组LVEDd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差异(SMD=-1.59,95%CI:-2.75~-0.43,P=0.007);④亚组分析显示移植干细胞剂量<108时,对LVEF(SMD=1.16,95%CI:-6.05~8.37,P=0.75)和LVEDd(SMD=0.23,95%CI:-2.73~3.18,P=0.88)的影响与对照组无差异,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SMD=0.35,95%CI:0.05~2.65,P=0.31);移植干细胞剂量>108时,可提高患者LVEF(SMD=4.37,95%CI:2.30~6.45,P<0.00001),减小LVEDd(SMD=-2.25,95%CI:-3.63~0.86,P=0.001),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OR=0.73,95%CI:0.38~1.43,P=0.36).结论 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改善其左室重构,且这一作用在远期时更明显;移植干细胞数量较大(>108)可能更有益.
作者:郑雅芬;张丽娟;王智泉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