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军;王新玲;高鸿雁;骆利;罗晓民;李俊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心脏病之一.冠状动脉(冠脉)多支病变患病率较高,占冠脉狭窄患者的41%~67%[1].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现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尤其是左主干和多支血管严重病变的重要外科手段,在美国,超过一半的患者接受了CABG手术.虽然用乳内动脉桥重建前降支血流较大隐静脉明显获益已被大家公认,但整体来看,大隐静脉仍是常用的移植血管材料.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桥血管1年内的闭塞率是12%~20%,7年后闭塞率增加至超过50%[2].静脉桥血管闭塞直接影响了CABG后患者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术后冠脉桥血管通畅率成为心外科医生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桥血管再狭窄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薛阳红;刘宏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巯基供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硝酸酯耐药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组)、硝酸酯组(ISMN组)、硝酸酯耐药组(NT组)和用药组(NT+NAC组),各8只.除正常组,其他各组通过球囊内皮剥脱联合高脂饮食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ISMN组灌胃给予ISMN 25 mg,1/24 h;NT组灌胃ISMN 25 mg,1/12 h;NT+NAC组则同时灌胃ISMN 25 mg和NAC 100 mg,1/12 h;AS组和正常组不予干预.用药7 d后,取腹主动脉,分别进行病理学观察、血管环舒张反应检测以及血管总巯基(T-SH)、超氧阴离子(·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和亚硝酸盐(NO2-)测定.结果 各建模组HE染色后,均可见内膜不同程度的增厚,大量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脂质沉积.各组血管环的舒张幅度均随硝酸甘油(NTG)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当NTG为10-9 mol/L时,NT组血管舒张幅度则显著低于其余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NTG浓度为10-8~10-4mol/L时,与正常组比较,AS组、ISMN组、NT组以及NT+NAC组血管舒张幅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组血管舒张幅度则显著低于其余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SH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正常组、AS组、NT+NAC组、ISMN组以及NT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2-、MDA、ET-1和NO2-含量:正常组、AS组、NT+NAC组、ISMN组、NT组呈升高趋势,除正常组与AS组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组SOD含量低于正常组,且NT+NAC组SOD含量高于N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补充巯基、抑制氧化应激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硝酸酯耐药的效应.
作者:陈良;蒋锦琪;冯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行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分别于发病前、发病后3个月进行患侧/对侧的各向异性(FA)值比率检查,比较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CST)1~3级和CST4级差异,同时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CST受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显著高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CST1~3级患者FA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T 4级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有优势.
作者:张海泉;王志勇;敖祥生;刘汉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间因胸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494例患者资料,男性163例,女性331例.CAG正常或接近正常的SCF患者62例纳入病例组,冠状动脉血流正常的4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血液生化检查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均从住院数据库中获得.结果 SCF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19±0.05)×109/Lvs.(0.11±0.0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5.376,95%CI:3.660~7.897,P<0.001)是SCF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7.567,95%CI:4.634~12.350,P<0.001)和空腹血糖(OR=1.266,95%CI:1.087~1.474,P=0.002)是SCF的危险因素.SCF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70(P<0.00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诊断SCF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95%CI:0.843~0.916).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军;陈浩;李世敬;井立省;潘黎明;刘晶晶;张安宁;胡新科;冯静;刘小华;邹爱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前白蛋白、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6月于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1例AMI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38~78岁,平均(56.14±5.76)岁.按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10例)与未发生组(51例).入院后检测前白蛋白、BNP、cTnT、CK-MB水平.收集患者住院的一般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后30 d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年龄、BNP、cTnT、CK-MB显著升高,糖尿病比例增加,心功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680,95%CI:1.186~6.058)、糖尿病(OR=2.372,95%CI:1.161~4.822)、心功能分级(OR=3.364,95%CI:1.233~9.172)、BNP(OR=1.980,95%CI:1.125~3.483)、cTnT(OR=1.532,95%CI:1.077~2.352)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BNP、cTnT、CK-MB为AM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前白蛋白与预后无明显相关.
作者:林德兴;王琳;范张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以流式细胞术(FCM)为参照,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实施PCI术的患者75例,术后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第7 d采用FCM测定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AC-1)和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表达率,采用TEG检测患者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记录并分析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同时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不同氯吡格雷反应性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根据FCM检测结果,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差)21例(28.0%),中等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一般)36例(48.0%),低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好)18例(24.0%).TEG结果表明,当ADP抑制率<38.9%时,提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95%CI为0.952~0.9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P<0.05).结合ADP抑制率<38.9%,22例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较差,因此ADP抑制率与PAC-1、CD62P表达率拟合度较高.随访期间,氯吡格雷反应性好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当ADP抑制率为<38.9%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与FCM检测PAC-1和CD62P表达率所得结果拟合度较高,提示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可为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晓玲;时阳成;邵雪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在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隐匿性纵隔感染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5月对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胸心外科6例胸骨正中切口胸主动脉置换术后怀疑深部隐匿性感染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根据PET/CT的影像对6例患者的人工大血管感染范围及位置进行判断,引导手术方法与切口的选择进行清创引流,肌瓣修复.结果手术探查6例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患者,均存在深部纵隔感染,其中5例感染蔓延到人工血管周围,另一例累及血管壁,2例合并胸骨感染;本研究中6例患者PET/CT对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隐匿性纵隔感染诊断准确.结论 PET/CT对心脏大血管置换术后深部纵隔和人工血管周围隐匿性感染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可用于引导手术清创.
作者:王文璋;谭元卿;梁棹茹;魏会兴;杨世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croRNA-1(miR-1)、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UCA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7例纳入病例组,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39~76岁,平均(56.3±8.1)岁.并于同期随机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75岁,平均(54.6±9.2)岁.留取对照组入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段(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的血浆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UCA1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浆miR-1的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UCA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血浆miR-1水平先呈上升趋势,在24 h达到高值,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入院后2 h、14 d的血浆miR-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UCA1水平先呈逐渐下降趋势,在24 h降到低值,随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入院后2 h、14 d时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R-1与UCA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血浆miR-1与UCA1水平均呈负相关(r=-0.498、-0.492、-0.531、-0.596、-0.422、-0.495,P均<0.05).结论 MicroRNA-1、UCA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异常表达,并且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能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胡龙刚;安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正五聚蛋白-3(PTX-3)、脑钠肽(BNP)、ST-2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依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HAⅡ组(28例),NYHAⅢ组(32例)以及NYHAⅣ组(30例).同期选择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入组后,所有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TX-3、ST-2、MR-proADM水平,BNP水平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结果 对照组、NYHAⅡ组、NYHAⅢ组以及NYHAⅣ组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心功能下降其水平越高;检测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有可能作为判断心力衰竭病情的手段之一.
作者:王剑锋;仵高强;陈春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征分析.方法 选取商洛市山阳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65岁的患者250例,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125例.统计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结果.根据冠脉狭窄直径≥50%累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或左主干(LM)分为单支、双支(累及左主干为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根据Gensini积分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01).糖尿病组冠脉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1),单支病变、两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01).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冠脉病变部位累及LAD、LCX和RCA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脉病变支数更多、Gensini积分更高(P<0.001).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更广泛和严重,具有更高致死风险.
作者:黄金稳;牟建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氢气,空气中的固有成分之一.氢气的获取主要通过电解水及金属镁与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既往被认为是惰性气体,随着氢气的抗氧化能力的发现[1],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氢气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目前研究发现,氢气对氧化应激、炎症、凋亡、自噬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心血管相关疾病,如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心脏移植等,发生氧化应激等作用,氢气对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影响目前研究尚少.本综述旨在总结有关氢气在心血管相关疾病中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的阐述.
作者:郑旻;王含伊;杨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引起的心肌病变,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者常有猝死风险,是运动性猝死的常见病因[1].我院收治了1例肥厚性心肌病儿童,该患者同时携带三种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临床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赵雯娜;王芳;邢晓博;刘福颂;尚兴福;张克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 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刚;赵芹;刘健;马果丰;刘学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 0~2级占51.02%,TIMI 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 0~2级占20.41%,TIMI 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作者:刘芳;王丽萍;刘首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修正休克指数与血浆乳酸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NSTEMI患者312例,依据修正休克指数(MSI)和乳酸(LA)水平将患者分组,分别为MSI≥1.2组与MSI<1.2组,和LA≥2 mmol/L组与LA<2 mmol/L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统计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并采用受试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对N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MSI≥1.2组与MSI<1.2组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Killip分级的Ⅲ、Ⅳ级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A≥2组与LA<2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及Killip分级的Ⅲ、Ⅳ级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1.2组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分别显著高于MSI<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2组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L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8.59%.MSI和LA的AUC分别为0.794和0.822,对NSTEM患者的短期预后预测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MSI和LA均对N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LA的预测力更高.
作者:赵春生;王艳飞;孙海艳;赵春梅;梁浩;李俊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基于当前可获得的证据系统性总结和评估弱强度激光治疗在高血压患者中的降压疗效.方法 电子检索国内外主要中英文电子数据库自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弱激光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已发表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6篇研究文献合计417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弱激光治疗组与弱激光安慰对照组比较:收缩压(SBP)变化及舒张压(DB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相对基线降低11.31 mmHg(95%CI:-17.93~-4.68)和6.77 mmHg(95%CI:-7.81~-5.73);②弱激光治疗组与降压药物对照组比较:降压药物组降压疗效优于弱激光治疗组;弱激光联合药物治疗降压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其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00 mmHg,95%CI:-27.73~-14.27);③弱激光治疗组与非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其SBP、DBP及MAP指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97 mmHg(95%CI:-3.81~-0.13)、-1.22 mmHg(95%CI:-1.88~-0.57)及-1.39 mmHg(95%CI:-2.03~-0.75).结论 弱激光治疗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疗效.但本研究纳入试验数有限且多数文献质量较低,需设计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作者:陈珠英;郭新峰;阴慧娟;李迎新;王增武;吴小光;吴金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PAF)患者左心功能、心脏结构特点及与脑钠肽(BNP)、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西安市第九医院确诊的高血压合并PAF组(即PAF组70例)、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组70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7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三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室质量指数(LVMI)、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检测血清BNP和ET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AF组的LAD、LVESD、LVEDd、IVSTd、LVPWTd、LVMI显著的高于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PAF组的LVEF显著的低于高血压组、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LAD、LVESD、IVSTd、LVPWTd、LVMI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的LVEF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SV、C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PAF患者血浆BNP、ET水平与LAD、LVESD、LVEDd、IVSTd、LVPWTd、LVM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患者的LVEF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SV、CO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左心功能下降、发生较为明显的心肌重构,且与患者血浆BNP、ET关系密切.
作者:郝霁萍;贺少辉;马宏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于指端容积血流脉动波形特征量化分析技术评估士兵应激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58名新兵与57名老兵,以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HC2180-D型指夹式无创血流参数检测系统,对图片刺激前后指端容积血流脉动波形(VBF)特征量化参数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将主观应激报告(简明心境量表)和客观应激参数(唾液皮质醇水平)作为效标.结果 在负性情绪图片刺激条件下,两组特异性指标回缩充盈分数(CDF)与血管回缩期面积重心纵坐标(Y2)值明显升高(CDF:F新兵=7.44,P<0.01,F老兵=4.77,P<0.01;Y2:F新兵=3.60,P<0.05,F老兵=4.98,P<0.01);组间差异比较新兵组大于老兵组(CDF:93.89±10.50/89.83±9.32,t=2.18,P<0.05;Y2:36.39±6.31/34.05±6.07,t=2.00,P<0.05).CDF值与BPOMS总分呈中度正相关(r新兵=0.51,r老兵=0.49,P<0.05);Y2值与BPOMS总分呈中度正相关(r新兵=0.48,r老兵=0.45,P<0.05).结论 基于指端容积血流脉动波形特征的量化分析,对士兵应激状态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肖利军;王新玲;高鸿雁;骆利;罗晓民;李俊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胞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A(IL-17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2016年5月~12月收入的UAP受检者8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受检者50例、非冠心病受检者3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细胞仪,实时定量PCR,酶联免疫实验(ELISA)分别检测受检者发病就医后6 h,12 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及血清中IL-6、IL-17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发病6 h内,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细胞内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都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2 h内,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细胞内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 h后,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细胞内与血清内细胞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发病6 h内,SAP组细胞内与血清内细胞因子IL-17A,IL-6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因子IL-6、IL-17A在UAP受检者中明显升高,特别是胞内细胞因子升高水平更加明显,可能更早反映了机体的炎症情况,但UAP发病机制复杂,对其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作者:陈晨;胡佳云;戴红芬;罗雪亭;刘旭光;徐庆;吕永楠;徐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缺血性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心肌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恢复缺血心肌的有效灌流.然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流后其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不仅IRI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为严重[1].目前,糖尿病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以下几种机制可能参与其中: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钙信号传导异常及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磷脂代谢障碍等.
作者:张琼霞;夏中元;苏娃婷;张元;雷少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