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薤白胶囊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影响

姜静;尚宁;奚肇庆;孙菊光;邹玺

关键词:复方薤白胶囊, 高血压, 肺性, 血栓烷素B2, 6-酮-前列腺素Fia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薤白胶囊(CMOC)对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PROC PLAN程序进行随机分组:共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CMOC大剂量组和CMOC小剂量组5组.采用腹腔注射MCT的方法制作动物模型,测定其平均肺动脉压和平均右心室压,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ia(6-K-PGFia)测定.结果平均肺动脉压正常对照组为(16.4±2.1)mm Hg(1 mm Hg=0.133 kPa),模型组为(36.9±4.8)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OC大、小剂量组则分别为(26.2±2.8)、(27.9±2.8)mm Hg,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MOC大、小剂量组降低平均肺动脉压作用优于卡托普利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中TXB2明显增高(P<0.05),而6-K-PGFia含量显著下降(P<0.01),CMOC大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浆中TXB2明显下降,6-K-PGFia含量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CMOC能有效地降低大鼠肺动脉高压,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中TXB2的含量,增加6-K-PGFia的分泌.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相关文献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我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将经开胸或胸腔镜肺活检证实的9例DPB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日本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9例中8例有持续性咳嗽、咳痰及劳力性呼吸困难,7例有慢性鼻窦炎,7例肺部可闻及湿啰音,1例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可见小叶中心性结节影,4例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70%,5例动脉血氧分压(PaO2)<80 mm Hg(1 mm Hg=0.133 kPa),1例冷凝集素滴度≥1∶ 64.4例符合临床确诊标准,3例符合一般诊断,2例不符.其中8例接受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均未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结论多数根据临床诊断标准拟诊本病的患者可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本病误诊率高的根本原因是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不熟悉.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临床诊断困难者可行开胸或胸腔镜下肺活检.

    作者:谢广顺;李龙芸;刘鸿瑞;张伟宏;朱元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动物模型及评价

    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动物模型是用于阐明结核病发病机制,评估抗结核新药、疫苗和诊断试剂.多年来,为探讨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预防措施,研究者已在包括小鼠、大鼠、豚鼠、猴、兔等不同的动物体内成功复制出结核病模型[1]

    作者:黎友伦;王国治;罗永艾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抗感染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由于呼吸道结构上的特点,感染成为肺部疾病中经常发生的事件.面对抗感染效果不佳时,临床医生常用的办法是不停地轮流更换抗生素.其中虽也不乏深思熟虑和真知灼见,但笔者见到大多是盲目和无奈的更迭,结果不仅加重了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加速了耐药菌的增多和泛滥,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面临越来越尴尬的困难局面.

    作者:高占成;陈尔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卡介苗多糖核酸吸入对肺炎大鼠肺组织β防御素mRNA表达的影响

    防御素是近年来在哺乳动物的上皮细胞中发现的一类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特别是β防御素对呼吸道内的细菌、分枝杆菌、螺旋体、真菌、被膜病毒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效应.更重要的是防御素作用的机制是破坏目的微生物的细胞膜,致使目的微生物难以产生抗性突变,这对于解决当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非常重要.

    作者:侯松萍;董震;关桂梅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同发病状态时人类白细胞抗原DPB1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

    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参与人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其中HLA-Ⅱ类分子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现已证明不同的HLA等位基因及其产物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中起抑制性作用或为哮喘的易感因素[1].HLA-DR和HLA-DQ与哮喘的相关性已为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2,3],HLA-DP与哮喘的相关性也开始受到关注[4].我们的试验通过检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和缓解期患者HLA-DPB1基因mRNA的表达量变化,探讨HLA-DPB1基因在哮喘患者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刘志强;邬丽莎;何涛;杨小琼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探针杂交法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获得甲氧西林耐药性主要是由于产生了一种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低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mecA基因是编码PBP2a的结构基因,可作为甲氧西林耐药的一个分子标志.编码耐热核酸酶的nuc基因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A)的特异基因,通过检测nuc基因,可以诊断SA感染.

    作者:樊慧珍;于化鹏;黄文杰;龙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第78例--右上肺囊状阴影

    患者男性,64岁, 2004年5月初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9.6℃伴畏寒,咳嗽伴少许白色黏液痰,无咯血及胸痛,曾在当地卫生院检查就诊,X线胸片示:右上肺片状阴影.

    作者:蔡后荣;曹敏;周贤梅;孟凡青;黄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成人Bochdalek孔疝并发医源性结肠破裂

    患者女性,46岁,于入院前15 d(2004年1月31日)无明显诱因的出现左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偶伴左胸下部疼痛;曾大便1次,为黄色便;无咳嗽、腹泻、呕吐、发热,无外伤史.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血淀粉酶均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给予阿托品、654-2解痉治疗后腹痛无明显好转.

    作者:柴(王莹);张国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左主支气管血管瘤一例

    患者男性,13岁,因间断咳嗽半年,咯血1 d于2004年6月28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无发热、胸痛、咯血症状,口服琥乙红霉素3 d后好转.此后患者反复出现间断咳嗽、咳痰,偶伴憋喘及胸闷,无盗汗、乏力、消瘦,在家自服琥乙红霉素及止咳化痰药后症状能部分缓解.

    作者:朱玲;张先欣;王茂芬;黄琛;李怀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讲话瓣膜在气管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讲话瓣膜(Passy-Muir tracheostomy speaking valve,PMV)在国外的呼吸科、耳鼻喉科、神经内外科、儿科等已应用十几年[1-3],主要针对气管切开术后需长期保留气管造口的患者;但我国目前尚少报道.现将我科应用PMV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刘双;徐晓峰;高伟;马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实验性支气管哮喘豚鼠肺和内脏感觉传入系统蛋白激酶C的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豚鼠肺及内脏感觉传入系统(C7~T5脊神经节及对应的脊髓后角)蛋白激酶C(PKC)的表达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调节作用.方法 4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8只、单纯致敏对照组(B组)8只、哮喘组(C组)12只和NGF抗体组(D组)12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豚鼠C7~T5脊神经节和对应的脊髓后角PKC的免疫反应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豚鼠肺组织、C7~T5脊神经节和对应的脊髓后角NGF与PKC的表达;采用Luzex-F实时图像分析系统和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别对以上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1) 免疫组织化学:A、B组豚鼠C7~T5脊神经节和对应的脊髓后角PKC的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102±0.009、0.113±0.009、0.106±0.005、0.116±0.00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豚鼠C7~T5脊神经节和对应的脊髓后角PKC的A值分别为0.215±0.014、0.176±0.010, 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豚鼠C7~T5脊神经节和对应的脊髓后角PKC的A值分别为0.140±0.008、0.130±0.011,D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C组肺组织、C7~T5脊神经节神经元及相应脊髓节段PKC蛋白表达量(其A相对值分别为1.51±0.01、1.40±0.03、2.22±0.02)与A组(其A相对值分别为0.51±0.02、0.43±0.01、0.92±0.02)和B组比较均明显增加,而D组PKC蛋白表达量(其A相对值分别为0.80±0.03、0.83±0.01、1.12±0.02)明显低于C组.结论 PKC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而NGF可上调哮喘豚鼠PKC的表达.

    作者:曹德寿;刘晓湘;巩永凤;刘丽;方秀斌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凝血活性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了解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活性的改变与肺纤维化发病的关系.方法 48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24只.博莱霉素(BLM)组以博莱霉素A5(BLMA5,5 mg/kg)气管内滴入建立肺纤维化模型,于造模后第7、14、28、40天测定BALF中标准血浆、乏因子Ⅶ血浆、乏因子Ⅹ血浆的复钙时间以了解促凝活性(PCA),并测定BALF中凝血酶的活性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含量.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结果 BLM组BALF中标准血浆的复钙时间各时间点分别为(56±10)、(78±4)、(172±11)、(180±6)s,对照组分别为(190±10)、(186±8)、(184±6)、(185±6)s;BLM组BALF中凝血酶的活性各时间点分别为(1.26±0.03)、(0.82±0.05)、(0.28±0.03)、(0.28±0.02)μg/ml,对照组分别为(0.31±0.02)、(0.32±0.03)、(0.31±0.04)、(0.29±0.05)μg/ml ;BLM组BALF中TGF-β1的含量各时间点分别为(310±36)、(220±30)、(109±12)、(96±11)ng/ml,对照组分别为(92±20)、(94±12)、(92±10)、(90±9)ng/ml,3个指标第7天和第14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第28天及第4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BLM组,第7天和第14天,乏因子Ⅶ血浆的复钙时间分别为(123±12)、(162±4)s,乏因子Ⅹ血浆的复钙时间分别为(357±22)、(387±12)s,乏因子Ⅹ血浆的复钙时间大于乏因子Ⅶ血浆并大于标准血浆的复钙时间.在14 d内,TGF-β1的含量与促凝活性和凝血酶的活性呈正相关.结论在肺泡炎期,BALF中的促凝活性和凝血酶的活性升高,这种高凝状态是由于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激活凝血因子Ⅹ,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所致;在肺纤维化期,它们的活性不升高.凝血因子、凝血酶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合成直接促进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张彦萍;曹书颖;马俊义;王立芹;王保法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外周血血小板源性CD40L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近研究表明血小板也具有炎症细胞特征[1].我们的实验用流式细胞仪对哮喘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配体(CD40L)进行测定,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雷伟;黄建安;朱蓉梅;於葛华;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肺脏中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病理学观察

    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出现至今,虽然对其病毒结构、感染后的临床诊疗方法及对脏器功能的影响已经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但对其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在SARS肺损伤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变化特点及其作用尚不清楚.我们通过对SARS死亡病例肺脏标本及其他原因所致肺损伤死亡病例的肺脏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了解内皮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功能改变,从而为进一步了解SARS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林琴;王广发;汤秀英;邹水兰;张成;李枫;唐岩;顾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复方薤白胶囊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薤白胶囊(CMOC)对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PROC PLAN程序进行随机分组:共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CMOC大剂量组和CMOC小剂量组5组.采用腹腔注射MCT的方法制作动物模型,测定其平均肺动脉压和平均右心室压,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血浆中血栓烷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ia(6-K-PGFia)测定.结果平均肺动脉压正常对照组为(16.4±2.1)mm Hg(1 mm Hg=0.133 kPa),模型组为(36.9±4.8)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MOC大、小剂量组则分别为(26.2±2.8)、(27.9±2.8)mm Hg,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MOC大、小剂量组降低平均肺动脉压作用优于卡托普利组.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中TXB2明显增高(P<0.05),而6-K-PGFia含量显著下降(P<0.01),CMOC大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浆中TXB2明显下降,6-K-PGFia含量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CMOC能有效地降低大鼠肺动脉高压,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中TXB2的含量,增加6-K-PGFia的分泌.

    作者:姜静;尚宁;奚肇庆;孙菊光;邹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痰中环氧合酶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及其组分参与的复杂的病理过程,其中前列腺素和血栓素都是气道生理重要的调节物质,这些介质的形成需要环氧合酶(COX),我们的研究通过观察哮喘患者不同时期、不同控制情况下痰中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和COX-2代谢产物前列腺素E2(PGE2)浓度变化,探讨COX-2与哮喘气道炎症和病情的相关性,痰中PGE2测定是否可以作为反映哮喘气道炎症和病情变化的指标.

    作者:杨悦;陈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无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地区无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5个自然村40岁以上1 624名进行入户调查.进行问诊、体检,填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并进行肺功能检查.结果该地区40岁以上COPD患者148例,总患病率为9.1%(148/1 624),其中无症状组62例(42%),有症状组86例(58%);无症状COPD的患病率为3.8%(62/1 624).无症状组和有症状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吸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功能检测显示,有症状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为(1.3±0.7)L、(61±23)%,与无症状组[(1.5±0.6)L、(70±2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OPD在该地区患病率较高,其中无症状COPD的比例也较高.由于COPD的诊断需要依靠肺功能测定,而早期肺功能受损不太严重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因而造成COPD的漏诊和对疾病危害的低估.

    作者:姚婉贞;朱红;沈宁;韩翔;梁岩静;张立强;孙永昌;郝振婷;赵鸣武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磁刺激诱发的膈肌复合动作电位的多导食道电极记录及其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里,用多导食道电极是否能满意地记录由磁刺激膈神经诱发的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方法运用1根具有5个记录导联的新型多导食道电极记录由电和磁刺激膈神经诱发的膈肌CMAP.10名正常人和10例因各种原因在ICU病房治疗的患者被纳入研究.结果不论在正常人还是ICU患者均可记录到高质量的信号.在正常人,电刺激诱发的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膈肌CMAP幅值[(7.2±0.8)ms、(1.52±0.40)mV]与磁刺激诱发的相似[(7.1±0.8)ms、(1.56±0.38)mV,P均>0.05].ICU患者磁刺激诱发的膈肌CMAP幅值[(0.73±0.38)mV]显著小于正常人[(1.58±0.38)mV, P<0.01].结论这一研究提示磁刺激可取代传统的电刺激去测量膈肌CMAP和PNCT.把磁刺激和多导食道电极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评价ICU患者的膈肌功能.

    作者:罗远明;陈荣昌;钟南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抗原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γ干扰素释放反应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结核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3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γ干扰素(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性感染和结核病的诊断意义.方法获取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结核组,5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29例)和健康人(健康对照组,27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将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抗原靶6 000蛋白( ESAT6)和38 000抗原与PBMC共培养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浓度.比较3种抗原PBMC IFN-γ释放水平和PPD皮试(TST)结果.结果 (1)健康对照组:TST反应与BCG接种史及排菌患者接触密切程度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均呈正相关(P=0.047和P=0.041);以ESAT6为抗原的PBMC IFN-γ释放水平与结核病患者接触密切程度相关(P=0.005),而与BCG接种史无明显相关性.(2)3组间TST结果差异无显著性.(3)以38 000抗原刺激后IFN-γ释放水平为观察指标,经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获得佳域值为1 000 pg/ml,以此判断38 000抗原刺激后IFN-γ释放水平诊断结核病敏感性为64.9%,特异性为89.3%,准确性为77.0%,阳性预测值为86.0%,阴性预测值为71.0%.结论 ESAT6抗原的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意义优于TST,38 000抗原刺激后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有辅助意义.

    作者:谢莉;马玙;高微微;李传友;张宗德;陈效友;古书香;邢爱英;郑素华;刘忠泉;陈曦;韩喜琴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气道黏膜与分泌物中神经肽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例GERC患者(GERC组),与1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8例其他病因咳嗽伴有胃食管反流(GERD)患者(GERD组)分别作对比分析,观察GERC患者治疗前、后气道黏膜与分泌物中神经肽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痰上清液P物质(SP)、神经肽A(NKA)、神经肽B(NKB)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痰上清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气道黏膜、诱导痰细胞SP、NKA及SP受体(NK-1)的表达,结果用半定量病理学方法表示.结果 GERC组患者痰上清液SP、CGRP含量[(266±207)ng/L、(180±83)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3±36)ng/L、(105±64)ng/L,P分别<0.05、<0.01]和GERD组[(130±11)ng/L、(89±16)ng/L,P分别<0.05、<0.01],NKA、NKB的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ERC组痰细胞SP、NK-1和NK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1、<0.05,<0.05)和GERD组(P均<0.05);GERC组气道黏膜SP的表达也显著高于GERD组(P<0.01).治疗后,诱导痰细胞SP、NK-1、NKA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0.01或<0.05),痰上清液CGRP的含量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GERC患者气道存在明显的神经源性炎症,治疗后神经肽趋于正常,提示神经源性炎症与GERC的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刘春丽;赖克方;陈如冲;罗炜;曾运祥;姚卫民;钟南山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主管: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