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启林;朱朋成;熊密;王迪浔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生物活性肽[1],具有舒张血管、扩张支气管等多种作用[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作时ADM及其受体(ADMR)基因表达过程仍未明确,我们的研究旨在观察哮喘豚鼠肺内ADM/ADMR基因的表达以及是否受糖皮质激素的调控.
作者:吴秀明;戴爱国;李继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及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肺癌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我们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D6细胞系为对象,在体外对其进行反复照射,观察存活细胞克隆对射线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
作者:魏启春;郑树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结核病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疫情较严重的传染病,我国的结核病疫情也相当严重,近20多年来我国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对结核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结核病实验室诊断研究的主要情况简要地概述如下.
作者:吴雪琼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为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关系及其感染情况,我们采用微量免疫荧光(MIF)试验对临床标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肖祖克;胡云华;刘燕鸣;陈卫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脓毒综合征过程中肺是易受累的靶器官,主要表现是急性肺损伤(ALI),严重阶段即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它实际上是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导致肺微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广泛破坏所引起的综合征[1].核因子κB(NF-κB)是有关炎症病理过程中许多炎性介质表达调控的关键性转录因子,在启动、放大和延续炎症反应过程中起中枢性调节作用[2].我们依据细菌脂多糖(LP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激活机制,以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为对象,在有血清存在的前提下,从核调控因子NF-κB着手,观察LPS对PMVECs的直接激活作用,进一步探索这种直接途径在肺损伤中的作用方式及机制.
作者:顾大勇;马布仁;陈莉;杨季云;曾祥元;王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肺部疾病合并低磷血症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对其基础及临床情况,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此我们就西北地区呼吸病患者的低磷情况,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观察,通过系统观察了解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类型、补磷治疗效果等情况,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刘巍;吴允萍;胡秋明;蔡瑞良;王东;张小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随着COPD气道炎症的深入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8(IL-8)在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实验观察了IL-8 mRNA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在COPD急性发作期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作者:何卫国;林材元;曾军;徐军;钟南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作者:端木宏谨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医学院校毕业生对结核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实践能力. 方法运用自制调查问卷,在湖南省3所医学院校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查临床、预防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结核病知识、实践能力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 450名调查对象中, 439人(97.6%)对所有调查内容作了有效回答.其中男性257人(58.5%),女性182人(41.5%);平均年龄23岁(20~26岁).在结核病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结核病的临床症状较为熟悉,但仅25.5%的受试者知道卡介苗接种的作用;只有6.2%的学生知道我国传染性肺结核的现患率;33.5%了解结核病需归口管理,58.8%知道直接面视下短程治疗(DOTS)的定义.经分析,12个结核病知识条目中有6条在不同学校或专业或性别中差异有显著性.在临床实践方面,334名曾管治过结核患者的受试者写出了80余种化疗方案,其中正确者仅占16.8%; 33.4%在治疗结核患者时作了痰检复查;4.5%执行了结核病归口管理.结论应届医学院校毕业生对结核病知识掌握不够,临床实际能力欠缺.需加强结核病流行病学、预防和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等知识的培训.医学教育应将结核病规划纳入教育课程.
作者:白丽琼;肖水源;谢红卫;杨光凡;汪耀珠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我们在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肺组织中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其受体TβRⅠ和TβRⅡ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在纤维化病变明显的区域尤为突出,定量分析显示其与肺组织的羟脯氨酸水平呈直线相关,提示TGF-β1启动的TβRⅠ和TβRⅡ的信号传导可能在肺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目前有关TGF-β及其受体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的表达状况及其作用罕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TGF-β1、TβRⅠ、TβRⅡ在IIP患者肺组织的表达水平与分布特点,分析其与肺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TGF-β1,尤其是TβRⅠ、TβRⅡ在人类肺纤维化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作者:徐晓峰;代华平;王辰;夏成青;庞宝森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一氧化氮(NO)可松弛气道平滑肌(ASM),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测定NO供体硝普钠(SNP)、钾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四乙铵(TEA)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支气管环张力的影响,探讨钾通道在NO对哮喘大鼠支气管平滑肌张力调控中的作用.
作者:高亚东;熊盛道;徐永健;张珍祥;刘先胜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结核杆菌培养法周期长,而且存在药物抑菌现象,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痰涂片抗酸染色计数法在敏感度、特异度等方面均不理想.本研究采用Taqman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痰标本结核杆菌载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评价该体系检测结核杆菌以及监控抗结核药效的可行性.
作者:邵俊斌;王占坤;陈智;倪卫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胸腔积液的病因比较复杂,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临床上仍有20%~30%左右的胸腔积液不能明确诊断.近文献报道[1],胸腔积液糖链抗原153(CA153)检测对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我们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60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血清和胸腔积液CA153测定,并与同时测定的癌胚抗原(CEA)含量进行比较,旨在探讨CA153测定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运秋;林江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许旺菌属细菌一般寄居在海洋和水生环境中,是人类的机会致病菌,偶可引起中耳炎、创面感染和败血症等,引起肺部感染的极少见[1].为提高对腐败许旺菌肺炎的认识,现将我院8例肺部感染该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京文;姜惠;邓书杰;段英梅;孙贞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当前全球结核病的疫情依然十分严峻.全世界已有近1/3的人口受到结核分支杆菌的感染,每年新发病例数800~1 000万,死亡人数约300万.近年来,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多重耐药菌株及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双重感染的出现,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的卷土重来使得世界各国的医学工作者不得不再次重视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提供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抗结核新药的开发,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制等再度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陆宇;朱莉贞;段连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利用99mTc-硫胶体(99mTc-SC)制备放射性血栓栓子,建立犬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观察体内血栓动态演变情况,以及溶栓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应用99mTc-SC加入人全血中制备放射性血栓,通过洗脱实验等方法评价核素在血栓中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动物实验采用自体放射性栓子经犬的股静脉注入建立的PTE模型,对模型显像观察14 h,利用核医学的感兴趣区(ROI)技术以及离体方法测定栓子的自发溶栓率.结果体外实验表明:放射性栓子经浸泡洗脱,不易将99mTc-SC从血栓中析出;核素在血栓中的分布较均匀.利用ROI技术测定模型的自发溶栓率为(6.2±4.0)%,离体方法为(6.0±2.7)%.结论 99mTc-SC在血栓中很稳定,分布较均匀;应用这种放射性栓子可建立观察溶栓效果的急性PTE模型.
作者:王锋;王辰;王铁;庞宝森;伍燕兵;杨媛华;李翀;张洪玉;翁心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肿瘤细胞的检测,被认为是目前判断恶性肿瘤微转移的有效方法[1].恶性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转移累及胸膜腔.细胞角蛋白19(CK19)是检测肿瘤微转移应用较多的基因指标.我们采用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胸液中CK19 mRNA的表达,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胸液CK19蛋白以诊断胸腔积液的性质.
作者:徐峰;张雪华;陈杰;夏靖燕;张行;沈华浩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缺氧是导致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直接原因,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是目前所发现的介导细胞缺氧反应关键的特异性中介因子[1].我们以前的研究提示,HIF-1α和内皮素1(ET-1)基因的表达增高与HPH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众多研究证明,一氧化氮(NO)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而影响HPH的发生、发展. 近的研究表明,NO可调节HIF-1蛋白的稳定性来影响细胞的缺氧反应[3].但在缺氧大鼠的肺动脉中,NO对HIF-1α基因表达的影响还尚少见报道.我们通过对此研究,旨在阐明NO影响HPH发生的机制,为HPH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作者:敖启林;朱朋成;熊密;王迪浔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近来的研究表明,多种癌细胞中间隙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水平下降,Cx43基因表现出肿瘤抑制基因的特点[1].DNA含量测定是通过反映肿瘤细胞核酸代谢状况了解其生长增殖活性的一项新方法,为临床判断肿瘤的演进状态和恶性程度提供了客观的依据[2].本研究旨在探讨Cx43表达水平和DNA含量测定在评估肺癌恶性程度和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等方面的意义.
作者:陈清勇;吴爱姣;周建英;钱斌;王彦刈;郑筱祥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患者男性,59岁,因咳嗽、气促、胸闷20天于2000年7月26日住院.既往体健.查体:稍气促,气管右移,左肺呼吸音消失,胸片示左侧自发性气胸、肺压缩100%(图1),立即行左第5肋间腋中线胸腔闭式引流术,仅有少量气体溢出,水封瓶水柱波动小,听诊左肺呼吸音仍消失,于7月28日,再次行左第2肋间锁骨中线闭式引流术,仍无气体溢出(图2).胸部CT示:左肺大量气体,左侧气胸(图3).于8月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全肺切除术.术中见左胸腔内似巨大肺大疱占满整个胸腔,并疝至纵隔、超过正中线,左肺上、下叶被挤压实变体积极小.先行切除,再膨胀肺,未见肺复张,遂行左全肺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左下叶一巨大囊肿,大直径21 cm,内外壁光滑,有血管,腔内有少许液体,余肺不张实变,囊腔衬以单层或立方上皮及支气管柱状上皮,免疫组织化学EMA呈阳性反应,壁内有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图4).诊断:肺囊肿.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于2000年8月24日治愈出院.
作者:林铿强;李育宏;王世忠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