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男性狼疮脑病一例

关键词:老年, 男性, 关节肿痛, 抗感染治疗, 意识模糊, 血白细胞, 患者, 攻击行为, 发热, 记忆力, 头痛, 手掌, 情绪, 皮疹, 间断, 红色, 斑疹
摘要:患者男,67岁.因多关节肿痛、皮疹伴发热3个月余,意识不清6 d,于2005年3月10日入院.3个月前患者发热,伴双膝、双手掌指和近端指间关节肿痛,周身红色斑疹.多次查血白细胞减低,抗感染治疗无效.6 d前出现头痛、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和胡言乱语,并有攻击行为及间断意识模糊.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肺炎的病理学特点

    肺炎对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可以从病理方面得到充分的验证和提示.从病理学角度谈肺炎和临床专家谈肺炎会有许多共同的体会和深切感受,然而在对病变肺组织通过肉眼和显微镜仔细观察后再探讨老年人肺炎的特点以及发生发展规律则更加直观.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液氮涂搽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

    我们于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采用液氮涂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在缩短病程、预防后遗神经痛(PHN)方面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004年引文分析

    引文分析是文献计量学应用多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通过引文分析可以了解机构、学科期刊的文献利用能力、学科交叉范围等,评价期刊质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

    诊断要点一、早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者仅占1/5~2/5,在出现急性代谢紊乱和慢性并发症前不易被察觉.因此,及时识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非特异症状和特殊症状,并定期健康检查测定血糖以尽早发现糖尿病对于老年人群尤为重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误诊分析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性心脏病因无典型症状而常被误诊[1].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因心脏病住院的患者中甲亢性心脏病误诊情况.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一氧化氮合酶及成肌纤维细胞参与大鼠缺氧性肺血管重塑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动态表达变化及成肌纤维细胞形成在大鼠缺氧性肺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方法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常氧组、缺氧3、7、14 d和21 d组,每组8只,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管形态学指标、右室肥大指数(RVHI);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TGF-β1、iNOS基因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腺泡内血管壁细胞表型. 结果缺氧7 d后大鼠mPAP升高[(18.41±0.37)mm Hg,P<0.05].缺氧性肺血管重塑、右心室肥大于缺氧14 d后出现.透射电镜证实成肌纤维细胞含有特异性的微丝和丰富的粗面内质网.TGF-β1mRNA于缺氧3 d、7 d表达增高不明显,缺氧14d增高(0.385±0.028,P<0.01);TGF-β1蛋白在常氧组呈弱阳性,缺氧3 d表达增强(0.198±0.031,P<0.01),缺氧7 d组达高峰(0.267±0.035,P<0.01).对照组大鼠肺动脉壁iNOS mRNA弱阳性,缺氧3 d后表达增强(0.245±0.036,P<0.01),缺氧7 d达高峰水平(0.318±0.034,P<0.01),以后维持于高峰水平;iNOS蛋白在常氧组大鼠肺动脉中膜iNOS弱阳性,缺氧3 d始增高(0.225±0.030,P<0.01),缺氧7 d起稳定于高水平.结论缺氧诱导TGF-β1和iNOS动态表达变化及肺血管成肌纤维细胞的形成参与大鼠缺氧性肺血管重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不同年龄健康人足底压力参数的比较

    健康人足底压力的大小受年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体重、步速等影响[1].我们检测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足底压力,以探讨年龄对健康人足底压力参数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锁孔手术治疗

    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大,患者手术耐受差,导致老年人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以前不主张积极手术,近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国外大宗病例统计发现,早期积极手术治疗比姑息治疗的远期效果好[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氮氧化物对中波紫外线照射下包皮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引起人包皮成纤维细胞氧化性损伤和对细胞增殖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影响以及氮氧化物tempol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的人包皮成纤维细胞接受UVB照射,同时加入或不加tempol,以生化方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半定量RT-PCR测定MMP-1、MMP-3 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与未照射组比较,UVB使细胞增殖率下降至(84±8)%(P<0.05),使SOD活性降至(209.70±3.38)U/mg细胞蛋白(P<0.05),MDA堆积至(0.217±0.043)μmol/mg细胞蛋白(P<0.01),并上调了MMP-1、MMP-3 mRNA的表达(P<0.01).0.030~8.000 mmol/L tempol可部分甚至完全逆转上述效应,0.500 mmol/L tempol作用强,细胞增殖率恢复至(107±15)%,SOD活性可达(287.04±8.45)U/mg细胞蛋白,MDA下降至(0.129±0.008)μmol/mg细胞蛋白,同时抑制了MMP-1、MMP-3 mRNA的表达.结论tempol在体外对UVB引起的氧化性损伤以及成纤维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降解有保护作用,因而有可能成为防治光老化的一种成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线粒体DNA T16189C变异与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突变引起的代谢异常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其致病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有学者相继报道了mtDNA控制区T16189C变异与2型糖尿病IR相关[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雌二醇和孕酮对人成骨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表达的时间与剂量依赖性

    目的观察雌二醇和孕酮对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IRS)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雌、孕激素参与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半定量RT-PCR检测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肉瘤细胞IRS-1、IRS-2 mRNA的表达量. 结果雌二醇或孕酮均诱导MG-63细胞IRS-2 mRNA的表达上调,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和时效依赖性(P<0.05).其中分别以10-8mol/L的雌二醇干预24 h和10-8mol/L的孕酮干预12 h作用明显,分别为对照组的(421±68)%和(327±54)%(均P<0.01).雌二醇或孕酮共同干预进一步促进MG-63细胞和人成骨细胞IRS-2 mRNA表达的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496±54)%和(452±58)%(均为P<0.01).雌二醇和孕酮不影响人成骨细胞和MG-63细胞IRS-1 mRNA的表达(P>0.05).结论雌二醇或孕酮均可使人成骨细胞和MG-63细胞的IRS-2 mRNA表达上调,且存在剂量与时间依赖性;但不影响IRS-1mRNA的表达.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脂多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作用

    目的离体、在体水平分别观察脂多糖(LPS)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毁损作用,及其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方法将LPS、6-羟基多巴胺(6-OHDA)和LPS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上清液分别加入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中,四唑盐比色试验(MTT)观察一定时间内细胞活性的变化;将LPS注入大鼠单侧黑质,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动物行为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区DA能神经元数目,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黑质纹状体系统DA等及其代谢产物含量. 结果LPS对PC12细胞活性无直接影响,LPS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组和6-OHDA组则对PC12细胞活性有明显影响,使细胞活性分别下降26%和30%;大鼠单侧黑质注入LPS后21、28 d,阿朴吗啡诱发大鼠出鲻现旋转行为,转次为4~6次/min注射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减少约35%~60%,尤以21、28 d明显;LPS注射后14、21 d和28 d大鼠的纹状体和黑质DA及其代谢物含量降低30%~70%.结论LPS间接地对DA能神经元产生一定的损毁作用,并可导致大鼠偏侧旋转行为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全胃切除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感染性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的影响.方法57例老年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分为常规营养组、早期肠外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和早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组).于手术前后检测营养和免疫指标,观察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统计住院天数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术后9 d,肠外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D3、CD4、CD4/CD8分别为(34.3±3.5)g/L、(1.7±0.2)g/L、(258.8±20.2)mg/L、(39.7±5.4)%、(34.3±4.0)%和(1.5±0.3),肠内营养组分别为(33.9±3.1)g/L、(1.7±0.2)g/L、(260.5±24.7)mg/L、(42.8±6.5)%、(37.2±4.5)%和(1.7±0.2),均显著高于常规营养组的(29.5±3.0)g/L、(1.3±0.2)g/L、(235.4±13.9)mg/L、(34.8±5.0)%、(30.4±4.4)%和(1.2±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内营养组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外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少于常规营养组,高于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14.4±2.1)d和(11.2±1.8)d,均显著少于常规营养组的(19.5±3.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肠内营养组又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费用为(1540.9±164.7)元,显著少于肠外营养组的(3986.4±456.5)元(P<0.01).结论对于老年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早期肠外营养和早期肠内营养均可行,但早期肠内营养可作为第一选择.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无症状上消化道憩室的增龄性改变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症状上消化道憩室的增龄性改变.方法选择2003年1~12月无消化道症状的上消化道造影体检的老年前期及老年人645例,年龄50~79岁,按年龄分为50~59岁(206例)、60~69岁(201例)、70~79(238例)组,分别对各年龄组发生上消化道憩室的例数、部位和个数进行分析,比较无症状上消化道憩室的增龄性变化.结果各年龄组发生消化道憩室的例数随增龄而增加,分别为37例(18.0%)、56例(27.9%)、68例(28.6%),后两组与50~5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年龄组食道、胃和十二指肠发生憩室个数随增龄而增多,70~79岁组与50~59、60~6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上消化道憩室以十二指肠降部居多,161例中有104例(64.6%),各组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发生的构成比分别为11.7%(24例)、21.4%(43例)、15.5%(37例).结论老年人消化道憩室是一种退行性改变,随增龄其检出率和憩室个数增加,且以十二指肠降部憩室居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脑室内注射河豚毒素对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近年研究发现,河豚毒素(tetrodoxin,TTX)对器官的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在对抗心肌缺血、肾缺血中的作用已有报道[1,2].我们于2004年3~6月,通过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TTX,观察其对缺血脑的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二例

    例1男性,7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6年,加重1周,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于2005年3月21日入院.既往无神经精神异常史.肺功能检查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重度下降.动脉血气分析:pH 7.38,动脉血氧分压(PaO2)72.4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7.2 mm Hg.血肝肾功能、电解质、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正常.痰培养:嗜麦芽寡食单胞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心肺功能适应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插入/缺失(I/D)型等位基因与心肺功能适应性的关系.方法收集126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分为体育锻炼组(锻炼组)65名,对照组61名,进行为期5年的前瞻性试验.锻炼组进行低中强度规律的体育锻炼,对照组不强求进行体育锻炼.试验时及以后每年进行踏车运动试验,测定有氧阈值等心肺功能适应性指标;用多聚酶链反应法分析ACE基因第16内含子I/D多态性.结果锻炼组有氧阈值试验前后分别为(14.4±3.9)ml·min-1·kg-1和(16.4±4.1)ml·min-1·kg-1,对照组分别为(14.2±3.6)ml·min-1·kg-1和(13.8±3.3)ml·min-1·kg-1,锻炼组试验前与试验后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锻炼组II、ID、DD基因型者有氧阈值试验前分别为(13.6±4.1)ml·min-1·kg-1、(14.8±3.7)ml·min-1·kg-1和(14.7±3.8)ml·min-1·kg-1,试验后分别为(15.8±3.6)ml·min-1·kg-1、(17.2±4.6)ml·min-1·kg-1和(15.2±3.5)ml·min-1·kg-1,对照组分别为(13.8±2.9)ml·min-1·kg-1、(14.4±3.9)ml·min-1·kg-1和(13.9±4.1)ml·min-1·kg-1,试验后分别为(13.3±3.5)ml·min-1·kg-1、(14.4±3.3)ml·min-1·kg-1和(13.1±2.6)ml·min-1·kg-1,锻炼组II、ID基因型者试验前与试验后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D基因型者有氧阈值试验前与试验后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低中强度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显著提高心肺功能;ACE II、ID基因型者较DD基因型者的心肺功能易通过体育锻炼而提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内皮祖细胞培养鉴定及其体外修复球囊损伤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脐带静脉血(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对球囊损伤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脐血内皮祖细胞,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DiI-ac-LDL吞噬试验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球囊损伤法制备去内膜兔腹主动脉段,与EPCs共孵育使再内皮化.结果体外成功培养出人脐血内皮祖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培养6 d后,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及白细胞分化抗原133(AC133)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65±12)%、(45±10)%、(31±10)%与(20±1)%,CD34-VE-Cadherin、VEGFR-2-VE-Cadherin、CD34-AC133及VEGFR-2-AC133双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2±10)%、(28±15)%、(19±1)%与(15±7)%,DiI-ac-LDL吞噬试验及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阳性.人脐血EPCs与去内膜兔腹主动脉共培育使之再内皮化,形成新内膜.结论利用脐血可成功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可修复内皮损伤血管.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老年人无症状脑腔隙梗死及白质病变

    CT及MRI检查在健康老人可发现无症状的脑腔隙梗死(LI)及白质病变(WML)[1].高质量MRI可以评价血管因素对形成白质高信号的作用以及区别脑室周围及深部白质高信号[2].目前对其发生率及预后尚不完全了解[1,3,4].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