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泰;李爱筠;蔺素琴;马绍英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的比例和绝对数增加,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2.4%~71.0%[1,2].高血压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对老年人医生常凭几次诊室偶测血压作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一方面,从诊断上讲,这可能将很多单纯白大衣高血压作为慢性高血压而长期予以不恰当的治疗;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仅凭几次诊室偶测血压作为高血压降压治疗的依据,很难保证24 h平稳降压,从而使患者得不到恰当(过度或不足)的治疗.
作者:刘德平;曾学寨;曾环宇;李明洲;郭虹麟;何青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2000年12月至2004年3月老年鼻出血患者,经鼻腔填塞后再次出血住院,按照入院的顺序,随机分为2组.鼻内窥镜治疗组2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年龄60~82岁,平均69岁,28例中原患高血压者11例,入院后确诊为高血压者8例,糖尿病1例.对照组22例,男性19例,女性3例,年龄60~80岁,平均68岁,原有高血压病史9例,入院后确诊为高血压者5例,肝硬化1例.
作者:杨卫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老年人肺炎是指由多种病原体引起老年人肺实质的炎症.病因可以是感染性,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的,但以前者多见,其中又以细菌性肺炎常见.自从抗生素问世以来,细菌性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减低,但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未降低.据统计,我国每年患肺炎病例数达250万例,死亡12.5万例,其中老年人占70%.因此,本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也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降低老年人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老年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作者:蹇在金;廖纪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1998年1月至2002年9月首次AMI入住心脏监护病房的老年患者75例,均无心源性休克,发病距治疗时间≤10 h.溶栓组44例,年龄60~75岁,平均(66.4±7.6)岁,男29例、女15例;其中广泛前壁梗死9例,前间壁、前壁17例,下壁11例,下壁、后壁3例,下壁、右室2例,高侧壁2例;并存高血压11例,糖尿病9例,脑梗死5例.支架组31例,年龄60~83岁,平均(67.9±8.9)岁,男22例、女9例;其中广泛前壁梗死13例,前间壁、前壁8例,下壁8例,下壁、右室2例;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6例.
作者:杨树森;王旭;薛竟宜;李悦;周立君;李为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45例,好转13例,术后并发脑梗死2例,颈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55例随访1~18个月(40例随访时间≥12个月),53例病情稳定,2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准确,围术期处理得当,术中操作熟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老年人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玉蓉;李正仪;刘建林;孟昕;张勤奕;屈根学;白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BMI)的老年女性骨密度与性激素水平、骨代谢指标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方法 128例BMI≥25 kg/m2、126例BMI≤20 kg/m2健康老年女性,根据年龄分为55~岁组,60~岁组,66~70岁组,并与BMI≥25 kg/m2和BMI≤20 kg/m2的31~35岁月经正常者各20例作对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骨密度、生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等,并与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BMI≥25 kg/m2和BMI≤20 kg/m2组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均随增龄而下降,且各年龄段BMI≥25 kg/m2骨密度均高于BMI≤20 kg/m2组(P<0.05);血清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水平随增龄而下降,而I型胶原N末端肽(NTx)、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随增龄而升高.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随增龄改变无明显规律;BMI≥25 kg/m2组血清E2、ALP、BGP、IGF-1水平高于BMI≤20 kg/m2组(P<0.05),NTx、FSH、促黄体生成素(LH)、IL-6、TNF-α水平BMI≥25 kg/m2组低于BMI≤20 kg/m2组(P<0.05);两组各部位的骨密度均与E2、ALP、BGP呈正相关,与NTx、FSH、LH呈负相关(P<0.05);BMI≤20 kg/m2组各部位的骨密度均与IL-6、TNF-α呈负相关(P<0.05),与IGF-1呈正相关(P<0.05),BMI≥25 kg/m2组各部位的骨密度均与IL-6、TNF-α、IGF-1无相关性(P>0.05). 结论老年女性随增龄骨密度逐渐下降,BMI较低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作者:张秀珍;韩峻峰;钱国锋;赵家胜;陈亚青;李红;孟健;谷磊;杨黎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SHAP)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肿瘤坏死因子-α(TNF-а)和皮质醇血清水平变化和相互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21例SHAP患者分为存活组(11例)与死亡组(10例);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一旦确诊为SHAP,于病程第1~5天定时取血检测MIF、 TNF-а、皮质醇水平,动态观察神志、血压、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应激性溃疡等指标直至治愈出院或死亡,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 结果两组神志、血压、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应激性溃疡及APACHEⅡ评分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第1、2、3天死亡组血清MI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 =0.004、P =0.016、P =0.002),第4、5天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各时间点上述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 死亡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存活组(P <0.05),两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SHAP两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 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第1~4天血清MIF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 =0.621、0.697、0.544、0.557;P<0.0001, P<0.0001, P=0.011, P=0.009);血清MIF与皮质醇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 >0.05). 结论老年SHAP患者血清MIF和TNF-α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死率密切相关,两者在SHAP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欧阳松云;孙培宗;陈瑞英;靳建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白内障是我国的首位致盲原因[1].我们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娟;李奇根;彭碧云;夏小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高亲和力钠依赖二羧酸转运蛋白3(hNaDC3)在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WI-38)衰老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使用含有hNaDC3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液将hNaDC3基因导入WI-38中,并获得表达,观察其对WI-38细胞衰老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 hNaDC3基因导入后, WI-38细胞传代数减少10~13代,生长速率降低40%,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细胞形态呈衰老细胞样变化,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阳性率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 结论 hNaDC3可能促进人W1-38衰老.
作者:袁莉;陈香美;崔世维;傅博;李志辉;冯哲;王建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茶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膈肌收缩力,减少呼吸肌疲劳等作用[1].临床常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哮喘的对症治疗.由于本药疗效显著,价格便宜,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故广泛受到医患欢迎.同时,也因其有效血药浓度(10~20 mg/L)与中毒血药浓度(>20 mg/L)相距较小,故临床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事件时有发生.有报道血清茶碱浓度为30~35 mg/L时,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35~50 mg/L时则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和癫痫发作等很严重的中毒反应,半数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2].也有血清浓度虽不很高,仍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报道[3].5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男性、有慢性肺疾患者,氨茶碱的清除率低,即或使用通常剂量,也可导致血药浓度过高,引起中毒[2].为探讨引起老年人茶碱中毒的相关因素以及茶碱中毒的早期诊断和处理,以防止类似问题反复出现,现将我院近年来发生的3例老年人茶碱中毒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杨莉萍;毕宏焱;谭玲;孙春华;杨以桡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腺外表现特点. 方法分析106例老年PSS患者腺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120例非老年PSS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老年组106例(100.0%)和非老年组97例(80.8%)有腺外表现.老年组出现低钾性心律失常、末梢神经炎(P<0.05)、低钾性肌麻痹、继发性糖尿病、病理性骨折、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者明显多于非老年组(P<0.01);超敏性血管炎、无菌性尿道刺激综合征者与非老年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非侵蚀性关节炎和关节痛者低于非老年组(P <0.01). 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系统性疾病,患者常以腺外表现为突出特点就诊,特别是老年患者,因此应加以鉴别,以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苏厚恒;马红;李凝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认识老年SARS患者临床与治疗(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应用方面)特点及其转归,以提高诊治率.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1例老年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SARS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老年组临床表现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与非老年组相比,高热、畏寒和寒战的发生率低;实验室检查老年组胸部X线片表现双侧多发病变者明显多于非老年组;血清白蛋白、血淋巴细胞比率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水平在老年组显著下降;老年组使用激素治疗精神异常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其并存基础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的高于非老年组;病死率在老年组为24.4%,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5.5%(P<0.01). 结论老年SARS患者临床重型和极重型比例高;发热等临床症状相对轻于病情严重程度;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病程进展快,预后差;治疗中老年人对糖皮质激素耐受性差,并发症发生率高,应合理、适量应用.
作者:冯明;王向波;钱玉英;郝丽杰;汤哲;王育琴;李存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卒中后抑郁状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抑郁的出现不仅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如能及时诊断及治疗,可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37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
作者:宋建良;吴承龙;孙新芳;丁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北京人群的血脂现状及血脂异常流行率. 方法以31 068例政府机关、科教卫生人员为观察对象,男女比6:4.对受检者作问卷调查、体检及血液化验.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甘油三酯(TG),统计血脂的性别差异与增龄变化,血脂异常的年龄标化及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流行率. 结果与80年代资料相比,TC、LDL-C与TG水平有明显上升.与美国90年代的资料相比,TC低0.41(男)mmol/L及0.47(女)mmol/L,LDL-C低0.52(男)mmol/L及0.39(女)mmol/L,HDL-C显著高于美国人. 结论与80年代相比血脂的性别差异与增龄变化规律不变.北京部分人群血脂LDL-C上升主要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稳定而略有下降.TG升高幅度较大,目前血脂水平仍明显低于美国人.
作者:李健斋;王抒;董军;朱立华;李义龙;高德路;田亚平;董磊;杨力;李淑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糖尿病是危及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患病率与年龄和体重增加呈正相关.糖代谢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同时有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一直以来,人们对增龄和肥胖造成的糖代谢紊乱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周系统上.19世纪,法国科学家Claude Bernard通过针刺青蛙脑干引起糖尿已注意到中枢神经系统与糖代谢的联系,现已明确是损伤了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通路的交感神经纤维所致.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在维持糖代谢平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2].
作者:吴小萌;张铁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事件相关电位P300目前被认为是反映受试者认知功能有价值的客观指标,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P300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但对老年期抑郁性障碍的研究较少[1].老年期抑郁性障碍病因未明,认知功能受损是该病的主要特征[2].我们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对老年期抑郁性障碍患者的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周振和;李恒芬;侯永华;祁富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低氧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明显增加.地塞米松能抑制体外诱导的人动脉平滑肌细胞VEGFmRNA表达[1].本实验旨在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陈彦凡;陈少贤;范小芳;王良兴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例1 男性,60岁,确诊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YHA)Ⅳ级,并存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空腹血糖波动于8.4~12.6 mmol/L)和胃溃疡(瘢痕期),术前血压90~95/60~70 mm Hg.供者为26岁男性脑死亡者,ABO血型一致,淋巴毒试验阴性.于2004年3月4日行经典式原位心脏移植术,热缺血7 min,冷缺血89 min,体外循环120 min.免疫抑制方案:采用赛尼哌进行免疫诱导,术前24 h、术后12 h和第14天分别予50、25和50 mg静脉注射;术后甲基泼尼松龙250 mg/24 h静脉注射,48 h后改服泼尼松1 mg·kg-1·d-1;第2天开始服霉酚酸酯1.5 g/d,第4天开始服环孢素A 4 mg·kg-1·d-1,依全血浓度谷值调整服用量,第1个月在200~250 μg/L,以后控制在150~200 μg/L.
作者:黄雪珊;陈道中;陈良万;翁钦永;邱罕凡;吴锡阶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