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

陈英伟;桑才华;龙德勇;喻荣辉;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甲状腺疾病
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82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是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分为4组:临床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并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组(G1组,n=28),甲状腺代谢功能减退未激素替代治疗组(G2组,n=104),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作为对照组(G3组,n=631),亚临床甲状腺代谢功能亢进组(G4组,n=59).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8.0±6.7)个月,4组随访结束时房颤复发率分别为64.3%、37.5%、37.1%、55.9%(P=0.001);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房内径后,与对照组相比,G1组(HR 1.879,95% CI 1.136~3.106,P=0.014)和G4组房颤复发率显著升高(HR 1.529,95% CI 1.040~2.250,P=0.031).结论 甲状腺代谢功能升高及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甲状腺代谢功能减退不影响消融结果.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冠窦瓣下消融成功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 探讨左冠窦(LCC)瓣下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PVC)的心电图特征和射频消融方法.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于LCC瓣下成功行射频消融的62例PVC患者,根据靶点处是否可以记录到远场A波分为两组:LCC瓣下后部组(51例)可记录到远场A波;LCC瓣下前部组(11例)未记录到远场A波;同期选取LCC瓣上消融成功的PVC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心电图、靶点图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结果 LCC瓣下后部组共51例,其中35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形态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6例未能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态欠佳(10例消融可暂时使PVC消失,停止消融后PVC复发,6例术中消融不能使PVC减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LCC瓣下前部组11例,其中10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形态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例未能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态欠佳,术中消融不能使PVC减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LCC瓣上组62例,其中61例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形态良好,射频消融获得即刻手术成功;1例虽可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消融有效,但停止消融后PVC很快复发,术后射频消融后效应使PVC消失.结论 LCC瓣上可标测到PVC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形态良好者,消融几乎均可获得即刻手术成功;LCC瓣下可标测到PVC良好靶点图或起搏标测图形态良好者,消融部位为室早起源点或出口,消融可获得即刻手术成功;未能标测到良好靶点图且起搏标测图形态欠佳者,可经验性于LCC瓣下消融,虽然射频消融不能获得即刻成功,但射频消融后效应会使损伤面积扩大而累及PVC起源点或出口,从而达到根治PVC的目的.

    作者:邸成业;李康;丁燕生;林文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起源于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进展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功率,尽管如此,仍有部分起源特殊部位的病例不能消融成功或复发率高.2008年Doppalapudi等[1]首次报道了左心室后组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之后相继有文献报道起源于心室其他组乳头肌(左心室前组及右心室各组乳头肌)VA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由于心室乳头肌解剖上个体差异较大、基底部粗大、导管难以稳定到位等原因,起源于此处VA射频消融具有较大的难度,部分病例难以成功,且复发率较高.近期心腔内超声、三维电解剖系统,及CartoSound心腔内超声电解剖实时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提高消融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李世兴;王玉堂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单中心植入现状分析

    目的 研究单中心磁共振(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现状.方法 入选2016年9月至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新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问卷形式对272例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进行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选择意愿调查并分析原因,同时收集本中心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植入数量、植入后行MRI检查次数、部位及检查前后起搏器参数对比.结果 ①272例患者中96例患者(35.3%)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132例患者(48.5%)选择普通心脏起搏器,44例患者(16.2%)选择MRI兼容起搏导线+非MRI兼容普通脉冲发生器.272例中有176例患者(64.7%)在植入心脏起搏器前未做过MRI检查;②96例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中有52例(54.2%)这样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原因在于既往做过MRI检查;③272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对MRI兼容心脏起搏器关注的是安全和价格(分别为132例和92例,占48.5%和33.8%);而176例未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原因是认为以后做MRI检查的可能性很小及认为价格相对昂贵(分别为80例和60例,占45.5%和34.1%);④272例患者中122例(44.9%)认为MRI兼容心脏起搏器价格比普通心脏起搏器价格高2万元以内可以接受;⑤与选择MRI兼容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相比,44例选择植入MRI兼容起搏导线+非MRI兼容普通脉冲发生器的患者相对年轻[(72.6±12.6)岁对(63.2±8.0)岁,P=0.027],医保比例低(70.8%对36.1%,P=0.048),既往做过MRI检查的比例低(50.0%对16.9%,P=0.029),其中40例患者(90.9%)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以后更换时可以多一种选择;⑥对本中心已植入的225例MRI兼容心脏起搏器患者,中位随访期7.2个月,共行MRI检查13例(5.8%),检查前后测定起搏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中心实际选择MRI兼容起搏器和术后真正实施MRI检查的患者比例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价格可能是是否选择MRI兼容起搏器的主要原因.

    作者:陈学颖;柏瑾;王蔚;秦胜梅;汪菁峰;梁义秀;曾蒙苏;宿燕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秋水仙碱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秋水仙碱是一类具有抑制微管合成及较强抗炎作用的药物,临床上常用于痛风的急性期治疗.凭借广泛的抗炎作用,秋水仙碱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包括心包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在内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2].近期研究显示秋水仙碱能够降低心脏外科术后及射频消融术后的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特别是在秋水仙碱治疗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的研究(COPPS)临床试验中,心脏外科术后第3天至1个月内应用秋水仙碱可使术后房颤的发生率降低45%,住院及康复时间缩短,并能使房颤发作时程减少一半[3].这些结果使得秋水仙碱成为房颤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当前,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都显示秋水仙碱在减少房颤发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秋水仙碱与房颤相关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左嵩;刘念;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的特点及其预后价值的性别差异

    目的 探讨心率在男性和女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性别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心衰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风湿性瓣膜病亚组.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将患者分为<20%、20%~29%、30%~39%和40%~49%亚组.根据患者体质指数(BMI)分为BMI<18.5、18.5~24.99、25~29.99和≥30 kg/m2亚组.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30、30~39、40~49、50~59、60~69、70~79和≥80岁亚组.根据心率将患者分为<60、60~69、70~79、80~89、90~99、100~109、110~119和≥120次/min亚组.分析心率在男性、女性各亚组间分布特征.构建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性别各心率亚组的总病死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各心率亚组的总死亡风险.结果 共调查16 681例心衰患者,其中女性6 794例(40.73%).女性心率快于男性[(85.68±22.08)次/min对(84.64±23.88)次/min,P<0.01].男性和女性各种病因的心衰患者心率均随LVEF增加而减低.男性心率在BMI各亚组有U型分布趋势,女性心率随BMI增加而减低.男性各年龄亚组心率随年龄增加而减低,而女性各年龄亚组心率则随年龄增加成U型分布.男性和女性随访[(5.83±1.61)年对(5.82±1.64)年,P=0.70]后,男性和女性心衰患者总病死率均随着心率增快而增加.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以心率<60次/min组做参照,男性其他心率亚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0.99(P=0.45)、0.97(P=0.22)、0.93(P=0.19)、1.31(P<0.01)、1.25(P<0.01)、1.21(P<0.01)和1.29(P<0.01);女性分别为0.73(P<0.01)、0.81(P<0.01)、0.77(P<0.01)、1.14(P=0.22)、0.98(P=0.42)、0.89(P=0.58)和0.93(P=0.57).结论 心衰患者的心率特征及其预后价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刘育;于胜波;赵庆彦;黄鹤;唐艳红;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

    目的 探讨心大静脉远端(DGCV)移行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有效消融靶点腔内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时注意事项.方法 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16年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DGCV不同部位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分析DGCV不同部位PVC/VT有效消融靶点腔内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时注意事项.结果 根据标测及有效靶点消融结果分为4个亚组:心大静脉远端1组[DGCV1组,11例,男7例,年龄(52.18±15.81)岁]、心大静脉远端2组[DGCV2组,13例,男7例,年龄(51.01±15.22)岁]、前室间静脉近端组[PAIV组,17例,男9例,年龄(52.51±14.35)岁]和心大静脉远端延伸支组[EDGCV组,9例,男3例,年龄(52.91±14.11)岁].4组有相似的有效靶点腔内电图特征,双极标测呈多峰碎裂电位发生率高82.00%(41/50),26.00%(13/50)伴电位翻转例;90.00%(45/50)可完成起搏标测,起搏的QRS波形态与自发PVC/VT 12导联形态完全相同22例(48.89%),11个导联形态相同18例(40.00%),10个导联形态相同5例(11.11%).心大静脉区域较细,常需心脏静脉造影引导消融导管的放置,且与左冠状动脉毗邻,故消融前均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论 当心室流出道起源PVC/VT经右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窦或窦下、二尖瓣环前侧壁消融无效时,经心脏静脉系统进行标测和消融安全有效.

    作者:李晓伟;陈徐亮;林佳选;李岳春;李进;李嘉;殷日鹏;林加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调查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调查,评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IED)临床应用情况以及患者术后MRI检查情况.方法 通过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数据库,入选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植入MRI兼容CIED的患者,了解植入MRI兼容CIED患者的年龄、性别、CIED植入适应证、植入CIED类型及术中导线参数;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选择MRI兼容CIED原因及其术后MRI检查情况.结果 植入MRI兼容CIED患者507例.其中,起搏器494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ICD)13例.MRI兼容CIED总占比为9.8%,起搏器为11.1%,ICD为3.4%,暂无MRI兼容的CRT植入.在245例问卷调查中,有111例(45.3%)患者合并有至少1项MRI检查高风险的情况.与普通起搏器患者相比,MRI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年龄更大,分别为(66.5±13.4)岁和(67.7±11.8)岁(P<0.05);男性患者的比例更高,分别为56.5%和47.7%,P<0.05.在平均(7.9±5.8)个月的随访中,有11例(4.5%)患者被要求行MRI检查.但是,只有6例(2.5%)患者完成了MRI检查.结论 目前,MRI兼容CIED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强跨学科协作,确保MRI兼容CIED患者术后完成MRI检查.

    作者:陈若菡;陈柯萍;华伟;戴研;刘志敏;浦介麟;侯翠红;樊晓寒;张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肌梗死后星状神经节重构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1].MI后交感神经活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是交感神经调控心脏功能的主要枢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干预SG对MI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疗效[2-3].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重点关注MI后SG的结构、功能重构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及SG干预治疗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作者:熊亮;黄鹤;刘育;孔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Watchman TM左心耳封堵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分析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WatchmanTM左心耳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武汉亚洲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不适宜长期抗凝治疗的脑卒中高风险的非瓣膜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并分析患者术中左心耳造影、术中及术后45 d随访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相应数据.结果 共16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施行左心耳封堵术(WatchmanTM封堵器,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163例成功(99.4%).患者CHA2DS2-VASc评分平均为2.82±1.32,HASBLED评分平均为1.58±0.75.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患者围术期间无死亡.4例患者(2.45%)发生安全性事件(2例为脑栓塞,1例为需外科手术的心脏压塞,1例为广泛皮下淤斑).植入后45 d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均无严重残留血流(>5 mm).3例(1.88%)患者有器械相关血栓形成.1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死亡、器械脱落或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基于初步经验,WatchmanTM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安全可行,可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作者:张勇华;陈艳红;郭再雄;尚健慧;张劲林;韩宏伟;李振;苏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无导线左心室心内膜起搏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非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有效手段,经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CRT可显著改善心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降低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仍有34%的心衰患者对CRT无反应[1],同时部分患者因左心室导线植入存在困难而无法行CRT.超声无导线左心室心内膜起搏系统(wireless cardiac stimulation system in left ventricle,WiCS-LV,EBR Systems Inc.CA.USA)是CRT左心室起搏的新技术,该技术采用特殊递送系统,将无导线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植于左心室心内膜,再经过体表通过超声能量传输方式给予心脏起搏,该技术不受冠状静脉窦解剖结构等的影响,可相对自由地选择左心室内膜起搏位点,大程度改善血流动力学,给心衰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作者:黄尚玮;金奇;潘文麒;张凝;凌天佑;林长坚;吴立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319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的起搏器进行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参数评估.结果 有12例患者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只有10例患者完成了11例次磁共振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胸、腹部,检查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检查前后起搏器的感知振幅、起搏阈值[心房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心室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和导线阻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磁共振扫描后平均7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池提前衰减.结论 在正确的操作流程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可安全地完成1.5 T下的全身磁共振扫描.

    作者:吴冬燕;卢凤民;李琼;何乐;马薇;陈炳伟;许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加强护理干预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随访的作用

    目的 探讨加强护理干预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随访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宣武医院心内科植入起搏器的288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交替分为对照组144例和干预组1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于出院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强化宣传教育,强调随访的重要性并制定随访计划,分别于术后3、6、12、24个月时提前与患者及家属联系确定随访,于随访时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的随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根据SAS、SDS评分证实干预组随访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全面提高随访质量.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起搏器术后患者的随访率,使患者大程度获益,可提高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温静;王宁;王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应用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桥接治疗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 本文旨在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住院时间及经济费用的差别.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连续330例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按术后的抗凝方法分为3组:华法林和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组(H-W组,n=114);达比加群酯组(D组,n=105);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桥接组(D-W组,n=111).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2~3时停用达比加群酯,单用华法林.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大出血、小出血、住院天数、抗凝费用.结果 术后1个月随访中患者无死亡病例,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无全身性栓塞及肺栓塞,无大出血事件发生.3组患者小出血的发生率相似(H-W组30例,D组21例,D-W组18例;P=0.55).H-W 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D组及D-W组[(8.68±1.45)d对(4.40±0.98)d对(4.56±1.07)d,P<0.01].D-W组消融术后1个月所用的抗凝费用要低于D组及H-W组[(289.8±15.78)元对(1200±0.00)元对(963.6±25.5)元,P<0.01)].结论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应用达比加群酯-华法林桥接抗凝与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桥接抗凝或单用达比加群酯一样安全性、有效,与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桥接治疗比较,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且比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桥接抗凝或单用达比加群酯花费要少.

    作者:王茂敬;蔡尚郎;赵青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导航指导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生率为0.9%,随着外科手术和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儿得到有效诊治,预期寿命明显延长.目前,发达国家将近90%先心病患者可存活至成年.心律失常是成人先天性心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患者的一大突出表现.但是,由于本身心脏结构的变异以及术后瘢痕、切线等因素,此类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具有相当的挑战.

    作者:邱筱炜;金奇;赵建荣;吴立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检查不再将起搏器患者拒之门外

    磁共振(MRI)检查具有无与伦比的清晰分辨软组织的能力,被认为是软组织成像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例如脑与脊髓疾病、癌症、软组织、神经疾病等).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包括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据统计,全球约有超过150万患者植入各种类型的CIED,中国目前累计有15万~20万患者植入了CIED.由于此类患者的平均年龄较大,同时需要进行MRI检查的并发疾病的发生率也显著增高,因此,植入CIED的患者存在着对MRI检查的巨大需求.根据Kalin等[1]在2005年的研究报道,50%~75%的患者在植入CIED后,将会因其他系统疾病诊断的需要进行MRI检查.在我国,2013年刘兴鹏等[2]在7个省市的8家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开展了已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调查.调查共入选患者950例,33.8%患者具有MRI检查的真实需求,2年的随访期内,计有14%的患者被告知有必要进行MRI检查,但因体内存在起搏装置而未能施行.该结果显示,在中国的CIED植入患者中,进行MRI检查的潜在需求也非常巨大.

    作者:陈柯萍;张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兼容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单中心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的54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和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观察磁共振检查对磁共振兼容CIED参数的影响.结果 545例患者中,男307例,平均年龄(69.2±13.0)岁.合并高血压324例(59.4%)、冠心病138例(25.3%)、糖尿病90例(16.5%)、脑卒中史72例(13.2%)、骨关节病史30例(5.5%)、肿瘤病史52例(9.5%).植入单腔起搏器37例、双腔起搏器486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7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3例.术前131例(24.0%)进行磁共振检查共145例次,检查部位:头颅106例次、四肢4例次、脊椎20例次、肝胆胰7例次、心脏4例次、其他4例次.术后21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共24例次,其中头颅13例次、四肢3例次、脊椎3例次、肝胆胰3例次、其他部位2例次.磁共振检查后起搏参数无显著改变.结论 磁共振兼容CIED临床应用呈显著上升趋势,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后磁共振检查安全有效.

    作者:陈涵;项美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经二次射频消融成功一例

    患者,男,70岁.1979年前突发心悸,持续数小时,伴头晕,无黑矇及晕厥,发作时无心电图记录,未诊治.1997年前心悸再发,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给予普罗帕酮150 mg,3次/d口服,症状缓解.此后1年,发作频繁,平均3~5 d发作1次,心电图均示室速,给予普罗帕酮或电复律可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记录到2种室速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表明其起源于右心室,其中1种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偏下(图1),另1种源于右心室游离壁(图2).

    作者:李雪琳;苟成;尹晓盟;刘金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 评估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82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术前甲状腺激素水平及是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分为4组:临床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并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组(G1组,n=28),甲状腺代谢功能减退未激素替代治疗组(G2组,n=104),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作为对照组(G3组,n=631),亚临床甲状腺代谢功能亢进组(G4组,n=59).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8.0±6.7)个月,4组随访结束时房颤复发率分别为64.3%、37.5%、37.1%、55.9%(P=0.001);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房内径后,与对照组相比,G1组(HR 1.879,95% CI 1.136~3.106,P=0.014)和G4组房颤复发率显著升高(HR 1.529,95% CI 1.040~2.250,P=0.031).结论 甲状腺代谢功能升高及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甲状腺代谢功能减退不影响消融结果.

    作者:陈英伟;桑才华;龙德勇;喻荣辉;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