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迟发性大量血胸一例

陈红武;陈明龙;杨兵;单其俊;邹建刚;陈椿;徐东杰;曹克将

关键词: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术后, 迟发性, 血胸, Atrial Fibrillation, 血性胸腔积液, 心房食管瘘, 相关并发症, 心脏压塞, 线性消融, 术式, 肺静脉口, 动静脉瘘, 穿刺部位, 围术期, 脑栓塞, 治疗, 血肿, 气胸
摘要:射频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其中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是目前的主流术式之一.该术式围术期间的相关并发症大多数已经被大家熟知,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心脏压塞,脑栓塞,气胸和左心房食管瘘等,本文报道1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迟发性大量血性胸腔积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现状和未来

    第29届世界心律失常专业大会Heart Rhythm 2008于2008年5月14日至17日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来自全球13 000余名从事心律失常专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本次大会一个热点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高峰论坛.论坛邀请了国际上从事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和基础研究权威的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包括Haissaguerre、Wilber、Kuck、Calkins、Priori等教授.下面就其中热点之一室速和室颤的射频消融治疗及室颤一些基础研究部分作一简要的介绍.

    作者:华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人群的发病率约为0.77%[1],且随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将进一步提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限,也不改善患者预后,故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自1998年国内开展房颤导管消融以来,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迄今已累计完成房颤导管消融近万例.但面对众多的房颤患者,则需要更多的医师了解和掌握房颤导管消融技术[2].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召集国内本领域主要专家,围绕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主要问题制订反映新进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房颤消融专家共识,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黄从新;马长生;张澍;曹克将;黄德嘉;吴书林;江洪;马坚;刘少稳;杨延宗;杨新春;张奎俊;李莉;刘旭;丁燕生;商丽华;王方正;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自发电位传出导致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再次消融及其评价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出现肺静脉自发电位传出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再次消融评价.方法 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及辅助线、碎裂电位等消融治疗房颤,术中观察分析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的肺静脉自发电位,对靶肺静脉行补充消融达完全电隔离并对其再评价.结果 术中5根肺静脉出现自发电位,但证实肺静脉与心房之间为单向阻滞,仔细观察分析对靶肺静脉进行再次消融均达到完全电隔离且再无肺静脉相关性房性心律失常.结论 环肺静脉电隔离中肺静脉内出现自发电位仅说明心房至肺静脉的传导阻滞,仍可存在肺静脉内自发电位传出导致房性心律失常,术中需仔细分析鉴别并对靶静脉消融隔离以减少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陈松文;刘少稳;林佳雄;聂振宁;吴鸿谊;陶惠伟;程宽;葛均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

    目的 报道50例在Carto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结果和体会.方法 46例阵发性和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行肺静脉造影了解其形态,围绕左侧和右侧肺静脉口线性消融,对肺静脉进行隔离.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1~2 d有房颤复发,l例自行转复,3例静脉用胺碘酮转复.术后1例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1例出现顽固性呃逆,3例出现颈部血肿.随访6~12(8.5 ±3.8)个月,37例患者未发生有症状的房颤,13例患者术后出现复发,1例患者发生肺静脉狭窄.结论 环肺静脉线性电隔离治疗房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复发可能性,仍需积累更多病例和做更长时间的观察.

    作者:木胡牙提;马依彤;林涛;汤宝鹏;程祖亨;张燕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转复窦性心律后组织学重构逆转的研究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的组织学重构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能否逆转及其程度.方法 山羊18只,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B组:房颤组;C组:房颤复律组.开胸缝合起搏电极于左心耳.A组直接饲养3个月;B组以400次/min快速起搏3个月,建立房颤模型;C组在400 7次/min快速起搏3个月后停止刺激并转复窦性心律,再饲养3个月.分别于手术前、房颤3个月及转复窦性心律3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取左心房组织,电镜观察心房肌超微结构的改变;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化程度;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2 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 房颤组心房显著扩大;心肌细胞溶解、线粒体增大等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心肌间质内胶原沉积增加,MMP-2 mRNA表达水平上调(从0.40±0.12上升至0.70±0.16,P<0.05).房颤复律组LAD明显缩小但未降至对照组水平;超微结构的改变基本恢复至正常;纤维化程度减轻,MMP-2 mRNA由0.70±0.16降为0.52±0.10(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组织学重构可以逆转,但时间缓慢,程度不全.

    作者:王岚;杨兵;徐东杰;张凤祥;陈红武;陈明龙;曹克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直视下左心房后壁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通过对照观察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换瓣术)过程中直视下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2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伴慢性房颤患者中,76例在换瓣术中直视下以微创迷宫术法射频消融左心房后壁,设计两条迷宫线路:一条为围绕4个肺静脉口外侧的环形线,另一条为连接左下肺静脉口下缘与二尖瓣后叶根部的短直线.术中分次节段性消融,输出功率30~40W,放电时间45~60 S;术前3 d静脉应用胺碘酮,术后口服3个月停药;随访24个月.其余52例拒绝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的风心病患者设为对照组,其换瓣术、胺碘酮应用及术后随访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组(消融组).结果 随访24个月,消融组成功率81.58%(62/76),对照组成功率44.23%(23/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换瓣术中采用直视下在左心房后壁行射频消融微创迷宫术法能显著提高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比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好,且方法简单,并发症少.胺碘酮有助于逆转心房电重构,减少房颤复发.

    作者:陈伟;盖延红;孟宪章;王晓丽;杨杰书;柏本建;王春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单导管确定射频消融后肺静脉前庭传导缝隙的初步经验

    目的 介绍单导管技术确定初始射频消融后肺静脉前庭(pulmonary vein anrum,PVA)传导缝隙的经验.方法 对85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初始环状消融后,应用单导管技术通过前庭电位的激动标测或根据前庭电位与冠状静脉窦电位的相对关系确定传导缝隙的位置.结果 初始环状消融后PVA的电学隔离率:右侧PVA、左侧PVA的隔离率分别为58.8%(50/85),28.2%(24/85),右侧PVA的初始隔离率显著高于左侧PVA(P<0.001).右侧PVA消融线有42个缝隙,右侧PVA缝隙的分布前上、前、前下、后上、后、后下分别为8,6,4,9,5,10个.左侧PVA消融线有80个缝隙,左侧PVA缝隙的分布前上、前、前下、后上、后、后下分别为16,35,11,9,4,5个.结论 应用单导管消融技术确定射频消融后肺静脉前庭传导缝隙具有可行性.

    作者: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宁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对室性早搏伴发抑郁焦虑的影响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导致的心悸、胸闷等症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反应,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本文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对此类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作者:张川;袁高辉;韦凡平;沈法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迟发性大量血胸一例

    射频导管消融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其中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是目前的主流术式之一.该术式围术期间的相关并发症大多数已经被大家熟知,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心脏压塞,脑栓塞,气胸和左心房食管瘘等,本文报道1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迟发性大量血性胸腔积液.

    作者:陈红武;陈明龙;杨兵;单其俊;邹建刚;陈椿;徐东杰;曹克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与左心房壁水肿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目前正成为心脏电生理学领域中的热点.从早期的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don,PVI)发展为稍后的环肺静脉前庭消融,至近期的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及神经节丛消融等术式[1].尽管存在争议,导管消融总的趋势是将消融部位从肺静脉或其口部移至前庭或左心房,其消融的范围更加广泛,尤其针对慢性房颤,更涉及左心房上部及二尖瓣峡部,目的是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并尽量减少肺静脉狭窄的发生.但应该看到,这种广泛的消融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甚至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等.另外,导管消融基础上出现的左心房壁水肿(left atrial edema)亦受到关注,特别是其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有少量报道,本文主要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陈良华;刘同宝;朱兴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电风暴研究进展

    目前,植入型心律转复律除颤器(ICD)已成为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伴随ICD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中ICD电风暴以其发病迅急,症状严重,需要紧急处理而倍受关注.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ICD电风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丁立刚;华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与室性心律失常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现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抢救,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阻塞,重建心肌血运的效果毋庸置疑,但在成功开通心外膜梗死相关血管后,有5%~30%的患者发生了无复流现象(NR)[1].NR是PCI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和没有发生该现象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后发生NR患者在近期更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且有NR患者的病死率是没有发生NR患者的5~10倍[2-3],而无论是在实验中造成AMI模型,然后再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发生NR的动物[4]还是在临床上AMI后经急诊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发生NR的患者[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都是引起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本文对AMI后NR与VA可能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赵维龙;王祖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皮冷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电生理学领域的热点.盐水灌注射频电能是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主体能量方式,但冷冻、超声、激光、微波等能量方式也已先后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本文介绍的是冷冻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的应用.

    作者:徐亚伟;唐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机制和消融治疗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机制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速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50~70(62.6±7.2)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和环状标测导管联合指导下,对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经标测在关键峡部消融;对存在心房一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在原消融径线上的裂隙处消融.结果 3例为无心房-肺静脉点传导的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终止;6例为存在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对原消融径线裂隙消融后,4例房速终止,余2例附加左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亦终止.消融术时间为90~295(211.7±75.4)min,X线曝光时间为11.5~67.6(25.5±16.5)min.消融术后各种刺激亦均不能诱发房速,没有出现肺静脉狭窄和其他相关并发症.随访4~8(6.2±1.4)个月,9例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为窦性心律.结论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恢复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66.7%)占大多数;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多为折返机制;针对恢复传导部位的补点式消融和对折返环关键峡部的线性消融,可以成功终止并发的房速.

    作者:黄鹤;江洪;杨波;吴钢;王晓红;刘华芬;欧阳非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

    目的 评估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房颤消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的方式收集全国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1136例有效病例资料,分析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将临床和超声影像学指标作为待选变量,对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在(9.1±3.8)个月的随访期间,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为75%,复发率为25%.阵发性房颤成功率(76.7%)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成功率(68.1%)和永久性房颤成功率(54.2%,P<0.05).消融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其中心脏压塞11例(1.0%),皮下血肿8例(0.7%),感染5例(0.4%),血栓栓塞2例(0.2%),脑卒中2例(0.2%).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是非阵发性房颤(P<0.01)和左心房内径增大(P<0.05).结论 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黄从新;刘育;张澍;马长生;曹克将;刘少稳;唐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西拉普利和缬沙坦与心房颤动犬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表达及心房结构重构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西拉普利和缬沙坦对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calpairIs)mR-NA和蛋白表达及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方法 27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对照组、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以400次/min心房快速起搏6周,建立房颤犬模型.假手术组犬埋植起搏器后不起搏.测量左心房容积及收缩功能变化,记录房颤诱发及维持情况,检测心房肌calpains mRNA和蛋白表达,观察心房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心房肌calpain I mRNA和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多(P<0.05),但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各组犬心房肌calpain I蛋白表达与肌溶解高度相关(r=0.89,P<0.01).各组犬心房肌calpainⅡ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西拉普利组和缬沙坦组犬心房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显著减轻,左心房及左心耳容积明显减小,左心房收缩功能显著增强,房颤诱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降低.结论 房颤犬心房肌calpain I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西拉普利和缬沙坦能明显抑制房颤犬心房肌ealpain I表达,防治心房结构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作者:李悦;李俭强;李为民;公永太;盛力;邵群;张莉;单鸿波;刘洁;于江波;刘巍;韩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冷冻直导管行肺静脉节段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短期效果

    目的 探讨使用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阵发性房颤患者11例,采用6 mn冷冻直导管、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节段消融电隔离肺静脉,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 平均消融术时间(252.55±51.99)min,曝光时间(35.65±9.88)min.共隔离36根肺静脉,平均每根静脉冷冻(7.9±4.1)次.消融即刻成功率100%.平均随访(8.73±4.15)个月,短期成功率81.8%.结论 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房颤的短期效果较好.

    作者:陈岗;汪芳;孟伟栋;张锋;严轶文;诸葛萦;张彩凤;庄文燕;薛吉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之争:风波再起?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但是,6年前AFFIRM试验显示房颤的治疗选择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一时间传统的思维定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对AFFIRM研究深入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停用抗凝药物降低了从窦性心律中的获益,窦性心律仍是死亡率的独立相关因素.AFFIRM试验的结果再次强调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此后制定的房颤指南明确指出无论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心室率控制都是以个体化的抗凝治疗为基础.那么,在应用抗凝药物的前提下,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孰优孰劣呢?而以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的手段又将会怎样影响房颤的治疗策略呢?

    作者:马长生;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加强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心房颤动治疗策略

    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包括多种方法,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应用广的手段,非药物治疗,如经导管射频消融发展迅速,外科微创迷宫术、植入性心房除颤器、起搏治疗也在研究、探索之中.虽然房颤治疗手段多样,但如何选择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之一.

    作者:黄从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