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喆;黄从新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3月室性早搏发作时心电图V1导联QRS波均呈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72例,按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对照组,其中成功组63例,对照组9例(失败4例、复发5例),分析两组体表心电图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胸前导联R波移行导联、V1导联R/S的比值、V1导联R波缺失、aVL和aVR比例(Qs或rS幅度)、I导联R波单相、I和aVL导联Qs波以及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结果 胸前导联移行导联在≥V3成功率较高,≤V2很难成功(P=0.002),V1导联R波缺失预示成功率高(P=0.011),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大于30%更易成功(P=0.025),两组体表心电图的aVL:aVR(QS或rS的幅度比),aVL导联Qs形态和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有显著差异性(P《0.05),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等参数中仅Ⅱ导联的S波时限有显著性差异(P=0.027),其他指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室早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作者:梁锦军;杨波;黄鹤;万军;唐艳红;刘秀娟;刘华芬;王晓红;江洪;黄从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上,间歇性高度房室阻滞、功能性窦房结功能障碍、颈动脉窦综合征、心脏抑制性迷走神经晕厥等疾病可以引起严重症状,使生活质量下降,有必要积极治疗.
作者:陈新;曹克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应用Carto系统进行电解剖标测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同时探讨其室速发生机制.方法 伴有室速反复发作的19例ARVC患者入选,平均年龄(35±13)岁,男性15例,女性4例.消融术前1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放电频繁行消融治疗.1例为无休止型室速,发作持续2 d.在窦性心律和/或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心室,根据双极电压高低确定疤痕区、正常心肌和临界边缘区.对于折返性室速,在关键峡部或在疤痕区与三尖瓣环之间或两疤痕区间行线性消融,对于局灶性室速,在局部早激动区域点消融.结果 每个患者有1~5种室速,共在19例患者记录到36种室速.16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于心动过速发作时行电解剖标测.可确定为折返性12种(75%),其中8种室速围绕三尖瓣环,另4例患者4种室速为局灶性.即时消融成功率为74%(14/19).随访1~46个月,原成功消融的4例室速复发.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ARVC患者的室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折返性和局灶性室速均可发生该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折返性多见.
作者:方成宏;吴书林;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钱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脏结周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功能性心动过缓患者,在影像解剖和心内电图神经电位指引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结果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1例有器质性心脏病,6例房室阻滞,4例窦房结功能障碍.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周围均记录到神经电位,放电10~15 s神经电位消失.消融中先出现迷走神经激惹效应,之后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改善.9例术中心动过缓消失,1例失败.随访2~12个月,2例复发,余症状消失,无并发症.结论 心脏结周消融治疗迷走介导的缓慢心律失常安全可行.
作者:方冬平;任澎;郭成军;李国庆;李果;姚娟;张英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一些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经心内膜途径反复消融不成功,经心外膜途径消融或联合心内膜心外膜途径消融则可望获得成功,目前消融心外膜室速主要途径有经心脏静脉、主动脉窦内、左心耳等[1].
作者:汪爱虎;杨新春;欧阳非凡;刘小音;陈明;李延辉;范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使用右心室被动固定导线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然而,近年的研究已经证明右心窜心尖部起搏是一种非生理的起搏方式.
作者:卢孔杰;洪小苏;袁高辉;韦凡平;沈法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本文通过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到RVA组(n=14)和RVOT组(n=28),起搏器植入术后通过三维超声心动图,将RVOT组进一步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组(n=17)和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right ventricular free wall,RVFW)组(n=11).通过QRS时限、肺动脉射血前间期一主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APEI)及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评价心室的电机械活动同步性;通过射血分数(ejection factor,EF)及Tei指数评价心室功能.结果 (1)起搏后各组的QRS时限、PPEI-APEI和Ts-SD都显著增加(P《0.01).(2)RVA组和RVOT组起搏后QRS时限分别为(155.1±12.4)ms和(143.5±6.7)ms,PPEI-APEl分别为(-34.85±8.03)ms和(-28.61±7.79)ms,Ts-sD分别为(48.72±3.83)ms和(41.91±3.56)ms(P《0.05).术后6个月,RVOT组的心功能指标要优于RVA组,两组Tei指数分别为0.507±0.08和0.418±0.05(P《0.05).(3)亚组分析显示,RVA组、RVFW组和RVS组的QRS时限分别为(155.1±12.4)ms、(147.5±5.7)ms和(141.0±6.2)ms(RVA=RVFW》RVs),PPEI-APEl分另为(-34.85±8.03)ms、(-36.64±3.20)ms和(-23.41±4.78)ms(RVA=RVFW》RVS),Ts-SD分别为(48.72±3.83)ms、(44.65±3.23)ms和(40.13±2.50)ms(RVA》RVFW》RVS).术后3个月,3组Tei指数分别为0.464±0.063、0.449±0.029和0.393-4-0.047(RVA=RVFW》RVS).结论 RVS起搏后心室同步性优于RVFW和RVA,有助于保护心室功能.
作者:刘志敏;陈柯萍;陈若菡;孙欣;华伟;王方正;张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我院34例婴儿及儿童经心内膜方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验,探讨相关的方法学、参数设置及评价疗效.方法 患儿3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自5个月至13岁,平均(5.26±3.92)岁,体重5~43(16.66±8.42)kg.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三度房室阻滞18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高二度及三度房室阻滞3例;先天性三度房室阻滞8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伴二度房室阻滞1例;窦性静止1例;心房静止1例;慢-快综合征1例;病毒性心肌炎后三度房室阻滞1例.起搏器植入技术、程控及随访等有一些与成人起搏不同的特殊性.结果 选择插管的静脉途径为,经右头静脉10例,经右锁骨下静脉17例,经右颈内静脉6例(5例为1岁以下),心内膜电极行心外膜起搏1例.脉冲发生器的埋藏部位为,置于右侧胸大肌内16例,置于右胸前皮下18例.起搏方式为,VVIR 16例,VVI18例.起搏频率60~90(68.09±9.85)次/min,起搏阈值0.2-2.2(0.72±0.41)V,感知灵敏度3.6~29.0(8.97±4.87)mV,阻抗394~1000(652.06±140.72)Ω.所有患儿体动阈值均设置于低挡.18例术后首次植入起搏器的患儿,距植入术日13~300(67.17±90.25)d.巳随访1个月至7年.1例术后7个月发生电极导线头端移位至起搏功能丧失.2例随访中发生扩张性心肌病,经改变起搏参数后好转.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起搏器植入术后半年猝死,原因不明.结论 我们的经验表明只要注意与婴儿及儿童有关的一些特点,并在植入、程控及随访中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永久起搏器植入在婴儿及儿童的应用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奋;周爱卿;李筠;杨建萍;朱敏;孙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室性早搏(室早)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中心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导管消融治疗的27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的频发室早病例,年龄2~14(7.75±3.48)岁.其中多数患儿有明显的室早相关症状(74.07%),所有患儿动态心电图室早≥20 000个/24 h[平均(30 350±14 180)个/24h],平均病史(3.2±1.9)年,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静脉全身麻醉配合局部麻醉下采用室早激动顺序标测与窦性心律起搏标测进行室早起源定位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结果 27例患儿中25例消融即刻成功,1例未能诱发,另1例消融未成功,消融即刻成功率(92.59%),平均放电时间(582±216)s,平均X线曝光时间(33±8)min.诱发出室早的26例中室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24例(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13例,右心室肺动脉瓣下近间隔处3例,右心室流出道近游离壁处6例,间隔与游离壁两处起源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2例.无心脏压塞、永久性房室阻滞并发症.术后1周内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早平均(590±354)个/24 h(均《1000个/24 h).结论 导管消融可用于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的症状性频发室早,安全、有效、即刻成功率高.建议从严掌握导管消融适应证:(1)频发室早≥20 000个/24 h或≥1000个/h;(2)症状性室早;(3)运动或情绪激动下易发;(4)病程长,病情呈逐渐加重趋势;(5)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6)因影响正常升学家属强烈要求治疗.
作者:丁燕生;杨俊娟;李康;李小梅;周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是心脏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针对该类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1].
作者: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李世军;杨延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室性心律失常不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也可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曹克将;陈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其良好的疗效逐渐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第一代的CRT同时发放左、右心室刺激,但由于患者左心室电极导线的位置不同,失同步的部位和程度不一,可能不能达到有效的同步化.
作者:张燕一;李庆勇;汤宝鹏;马依彤;木胡牙提·吾拉斯汉;匡政宇;穆玉明;唐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报道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肌梗死(MI)后血运重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2例.方法 2例病人为男性,64岁和73岁.前壁MI后出现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经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2例患者室速、室颤均由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室性早搏(室早)所诱发.标测和消融方法为在左心室内标测室早时早激动部位后进行射频消融.结果 2例均可记录到频发呈RBBB图形室早,在2例患者中室早均可诱发室速,与临床诱发方式相同.左心室内激动标测显示2例呈RBBB伴心电轴左偏形态的室早的早激动部位在中下间隔,室早时浦肯野纤维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QRS波均为50 ms,窦性心律时在同一部位也可记录到清晰的浦肯野电位,2例分别放电6次和8次,均成功消融室早.2例分别随访49个月和4个月,无室速和室颤复发.结论 MI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可能由起源于左心室浦肯野纤维网的室早所诱发,经射频导管消融MI后药物和血运重建等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祖禄;韩雅玲;梁延春;臧红云;梁明;荆全民;王冬梅;王守力;黄从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也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尚不清楚,但与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1-3],刺激迷走神经可诱发和维持房颤的发生;阻断迷走神经或去心房的迷走神经可以阻止或降低房颤的发生.
作者:李喆;黄从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的电生理特征、标测方法和导管消融.方法 27例疑似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患者中4例(15%)起源于MSPA,其中男性3例,平均年龄(25±10)岁.3例使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结合常规标测,1例采用常规标测.2例使用温控导管消融,2例采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例(N4)超声心动图提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余3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1例患者为室早/室速伴有晕厥,另3例仅有室早.室早/室速体表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R波振幅高、心电轴右偏和QaVL/QaVB比值较大.非接触式标测显示早激动点位于球囊上方较远距离,激动面积大,早激动点至爆发点距离远.成功靶点处激动较体表QRS波起始提前(28±6)ms,2例记录到等大的A波和V波,3例记录到融合的尖峰或碎裂电位,局部高能量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起搏标测图形.4例患者均消融成功,随访(6.5±3.0)个月,1例复发后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起源于MSPA的室早/室速并非少见,非接触式标测的特殊表现可快速揭示诊断,详细的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指导的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兵;陈明龙;徐东杰;陈红武;居维竹;余健;陈凯;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曹克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和导管消融作为心室颤动(室颤)的预防性治疗为防治心脏性猝死提供了重要手段[1].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参考了为数不多的国外文献介绍消融技术方法.
作者:郭成军;陈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逐渐被证明为一种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障碍患者的有效方法[1].但目前大多数CRT研究中人选患者为窦性心律的心力衰竭患者,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
作者:李真;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王莹琦;杨延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随着年龄逐渐增加.近年来随着起搏器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伴随着起搏器功能的开发及适应证的扩展,起搏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徐伟;李晓宏;吉文庆;余洪松;马冬辉;狄文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分析迷走神经调节的心房电生理指标(心房有效不应期及心房颤动易感窗口)的变化,间接揭示上腔静脉(SVC)隔离对犬的心房迷走神经功能及心房颤动(房颤)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9条成年杂种犬,全身麻醉下行颈交感-迷走神经干剥离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经股静脉穿刺放置右心室导管(行临时右心室起搏)、环状标测导管(Lasso导管)及消融导管.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活性.分别于SVC隔离前后在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时测量右心耳(RAA)、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和冠状静脉窦远端(CSd)的不应期(ERP)、心房易感窗口(VW)及窦性周长(SCL).结果 (1)窦性周长的变化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明显缩短SCL[(65.78±28.49)次/min vs(142.67±15.42)次/min,P《0.001],SVC隔离后基础状态及迷走神经刺激下S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89±19.19)次/min vs(114.33±31.41)次/min,P》0.05].(2)有效不应期的变化SVC隔离前,迷走神经刺激下测得的心房ERP较基础状态下明显缩短[右心耳(RAA)分别为(51.11±18.33)ms vs(101.11±27.59)ms;CSd分别为(56.67±22.36)ms VS(98.89±14.53)ms;CSp分别为(48.89±25.22)ms vs(101.11±12.69)ms,P《0.001].SVC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所致的心房ERP缩短的能力明显下降(RAA分别为(94.40±16.70)ms vs(94.44±16.67)ms;CSd分别为(89±15)ms vs(96.7±18.0)ms;CSp分别为(93.3±18.7)ms vs(98.9±20.3)ms,P》0.05].(3)心房易感窗口的变化 SVC隔离前后基础状态下测得的VW无变化.SVC隔离后迷走神经刺激时测得的VW较隔离前明显降低[RAA分别为(6.67±11.18)ms vs(21.11±20.88)ms,CSd分别为(8.89±14.52)ms vs(16.66±23.97)ms,CSp分别为(2.22±6.67)ms vs(22.22±18.55)ms,P《0.05].结论 SVC隔离能导致迷走神经介导的窦房结抑制、心房不应期缩短能力及房颤易感窗口增加能力明显下降.提示SVC隔离可导致心房局部去神经反应,抑制迷走神经介导的房颤发生.
作者:张树龙;肖明;董颖雪;高连君;尹晓盟;杨东辉;夏云龙;林治湖;杨延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心内接触式标测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及术后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23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14例,室性心动过速9例),平均年龄(38.4±7.7)岁,男性8例,女性15例,采用心内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早搏7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平均年龄(39.2±8.5)岁,男性5例,女性7例,采用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操作总时间.消融术前、后1、3个月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患者24 h室性早搏次数,随访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情况.结果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21.8±7.6)min vs(42.4±14.4)min]、X线曝光时间[(17.6±2.9)min vs(36.4±7.5)min]、操作总时间[(88.1±8.8)min vs(108.5±16.9)min]均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2例心律失常复发;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心内接触式标测组与心内非接触式标测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与心内接触式标测比较,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下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消融术总时间缩短.并且,EnSite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深化了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制定合理准确的消融策略、降低术后复发率提供了更可靠的指导.
作者:周淑娴;方昶;黄至斌;孔敏仪;王景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