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宝;陈良华;张奎星;乔卫卫;郭拥军;朱兴雷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作者:方丕华;马坚;楚建民;姚焰;张奎俊;张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与病理解剖对比,研究非接触式标测系统(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猪心肌梗死后疤痕区标测和导航线性消融的准确性.方法运用非开胸PTCA球囊堵闭法造成6只猪心肌梗死后10~16周,在其左心室置入一EnSite 3000球囊,构建左心室的三维几何模型,通过动态疤痕标测确定左心室心肌梗死后疤痕区、疤痕边缘与正常非梗死部位交界区和非梗死区域,记录分析这些部位心内电图的差异;运用导航系统指引线性消融,并将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及导航的消融线与病理分析相对照.结果系统所确定的疤痕区的面积为(8.4±4.7)cm2,与病理解剖平均心内膜梗死面积(8.6±3.9)cm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死的部位及边缘均与解剖高度一致.共记录分析系统模拟的408个位点心内双极电图,在梗死区内所记录到的心内电图振幅明显较低(1.3±0.4)mV、持续时间较长(86.4±27.3)ms,且图形更为碎裂,后电位成分较多.在非梗死区心内电图表现为振幅高(5.7±2.1)mV、持续时间短(42.6±7.7)ms、呈单相或双相图形,无碎裂成分出现.交界区的心内电图振幅(3.5±1.8)mV、时间(67.1±16.5)ms和形态均介于两者之间.结论EnSite 3000系统在窦性心律下可较精确地标测出疤痕组织,能明确解剖学异常与电生理变化的关系,并可准确导航线性消融.提示该系统为在窦性心律下完成标测和消融疤痕相关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一个较好手段.
作者:朱莉;曹克将;单其俊;邹建刚;陈明龙;杨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世纪60年代的成对兴奋性起搏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因较大的心律失常风险性而被弃用.多部位心室起搏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仅限于宽QRS波的病人群体,且多部位心室起搏不增加收缩力.一种全新的心脏收缩调节(cardiac con-tractility modulation,CCM)方法,即在心肌兴奋的绝对不应期发放电刺激来增强心肌收缩功能的方法近来颇受关注.然而,新近开始的这项研究处于起始阶段,许多问题尚不明了.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观察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对健康兔在体心脏心功能的影响以及这种方法的短期安全性.
作者:张海柱;崔长琮;赵晓静;廉姜芳;金捷;刘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2002年5月至9月,我们进行了长航,对航行人员中吸烟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生;辛苏宁;楚立云;相龙华;夏守文;于克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男性,37岁.一个月前因隐匿性左侧旁路合并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我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出院半个月后反复发作心悸、胸闷、头晕,持续时间数小时不等,可自行终止.此次因心悸、头晕、胸闷6 h来我院急诊.体格检查:心率187次/min,心律齐,血压90/60mm Hg(1 mm Hg=0.133 kPa).查心电图(图1),图1A常规12导联心电图P波不能辨认,QRS波宽大畸形,时限140~160 ms,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伴额面心电轴左偏.RR间期为32 ms(相当于187次/min).图1B示V1导联与食管导联同步描记,食管导联可见明显规则的F波,FF间期150 ms,(相当于400次/min),FR无相关性,呈完全性房室分离.静脉推注普罗帕酮75 mg后15 min心房扑动终止.图2示:PP规则,间期为600 ms(相当于100次/min);QRS波宽大畸形,RR间期为430 ms(相当于125次/min).PR无相关性,呈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并可见心室夺获.静脉推注维拉帕米70 mg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终止,恢复窦性心律.
作者:楚咏晗;代自力;夏琰;朱红;王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心内非接触式标测能提供高密度的心内膜等电位标测,可采用此技术指导对有大折返环路的右心房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进行消融.方法22例患者(男性2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15~65(38.0±12.8)岁.全部患者均在术前记录到典型的峡部依赖型AFL心电图.其中6例有心脏外科手术史,1例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例伴有明显的心脏扩大,8例患者曾经导管消融失败或复发.全部患者均采用右心房内非接触式标测引导在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口(TVA-IVC)之间进行线性消融并检验消融线的完整性.结果22例患者中18例标测到自发的AFL,4例由心房刺激诱发.全部病例中20例为逆钟向型AFL,2例顺钟向型.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在所有病例均观察到经过峡部的大折返环路且行进方向与体表心电图吻合.在峡部进行TVA-IVC线性消融后,分别在冠状静脉窦口和右心房下外侧起搏时以非接触式标测证实消融线的完整性,全部患者的消融均获得即时成功,且不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3~36(21.1±9.1)个月,无AFL复发,2例心脏扩大者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可以直观、准确地观察到心房扑动的折返环路且指导进行有效的线性消融.
作者:张澍;姚焰;张奎俊;王方正;黄从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经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与肺静脉超声消融两种方法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健;刘兴鹏;马长生;黄元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临床多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主要有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1月进行的IVT、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13例报道如下.
作者:木胡牙提;程祖亨;马依彤;玛依拉;汤宝鹏;孙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与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y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合并存在较少见,下面报道5例两类心动过速并存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情况.
作者:刘同宝;陈良华;张奎星;乔卫卫;郭拥军;朱兴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8岁,因发作性晕厥7次于2002年5月17日入院.患者于1990年起出现室性早搏(室早),1996年开始有发作性晕厥,每次持续1~2 min,意识完全不清.2001年12月17日再次晕厥,头部着地,致右颞叶血肿,经治疗后吸收,间断服用美西律、普罗帕酮等治疗,仍反复发作,每次发作与白天情绪不良、夜间恶梦有关.此次因情绪低落于2002年5月18日0:10在睡眠中突然口中吹气、四肢抽动、口唇紫绀,不省人事.心电监护显示频发室早,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间有心室颤动(室颤).
作者:王福兴;陆俊杰;汪康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ARVD)患者中的室性心动过速(VT)多为折返机制[1-3],关于其射频消融较少报告,现报道2例应用拖带标测技术指导消融ARVD合并的右心室流入道VT.
作者:王祖禄;韩雅玲;徐凯;梁延春;梁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有适应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永久性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先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寻找使双心房同步激动的房间隔佳起搏点,采用主动固定方法将导线固定于该部位.结果18例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患者完成房间隔标测和永久性起搏导线植入手术,4例未能成功植入房间隔起搏导线.结论在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永久性房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沈法荣;郑良荣;黄抒伟;凌锋;陶谦民;陈建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了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后,植入双心室起搏器的治疗效果.方法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8.4岁,平均左心室内径(68.5±6.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0.03,所有患者均伴有室内阻滞,平均QRS宽度(157.1±22.3)ms.患者先进行射频导管消融阻断房室结(希氏束),然后进行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在冠状静脉窦造影术后,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至一根心脏静脉,通常是心脏后侧静脉或心脏后静脉内.右心室起搏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然后与双心室起搏器连接.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地消融房室结,植入双心室起搏器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LVEF从术前的0.30提高至0.38(P<0.05),二尖瓣返流较术前明显减少,患者临床上心慌、气短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平均改善Ⅰ级.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房颤患者,双心室同步起搏同样可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华伟;陈刚;张澍;王方正;陈柯萍;陈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及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11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3±17.2)岁.其中7例有持续性VT,4例为短阵非持续性单形VT和/或频发PVC,体表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RBBB)和心电轴右偏.3例患者伴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左心室电生理标测,其中6例采用了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在标测到的早激动部位进行温度控制下的射频导管消融.结果11例患者均标测到自发的单形VT或PVC.其室性心律的平均周长(443.3±76.6)ms.全部室性心律均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其中2例位于偏前的高位近二尖瓣环处,2例位于后外侧游离壁中、高位,6例源于游离壁中高位,1例位于游离壁中下部.VT或PVC早电位平均领先体表心电图(31.8±11.8)ms.全部患者的消融均获得即时成功,且不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11.8±8.0)个月,仅1例VT患者有单形PVC(<1 000次/24 h),3例左心室增大者均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单形VT或PVC可发生于无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和心电轴右偏,其频率较慢,可被射频导管消融消除.
作者:姚焰;张澍;张奎俊;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3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对1993年1月~2001年12月间389例患儿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1岁、心胸比值(C/T)≥0.5、室间隔缺损直径≥1 cm、合并肺动脉高压、补片修复缺损、主动脉阻断时间≥30 min及术后低钾血症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早期手术、缩短主动脉时间、维持术后24 h内循环稳定、防止电解质紊乱和缺氧、酸中毒的发生,是降低3岁以内室间隔缺损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韩宏光;李鉴峰;张南滨;朱洪玉;汪曾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文总结了2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11~63岁.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或停用胺碘酮至少2周.根据室速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估计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心脏电生理检查采用期前刺激(1至3个)和分级递增短阵快速刺激(起搏电压6~10 V),于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刺激诱发室速,如未能诱发室速,加用异丙肾上腺素1~3μg/min静脉滴注后重复刺激.若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速,先用起搏标测,至少有11个导联与室速时的体表心电图相一致后,在此部位记录并测量室速时心室电位,并在心动过速时进行消融.若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则先用激动标测方法,如此部位心室激动电位提前30 ms以上,再在此部位起搏,观察起搏时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与室速时的是否一致,若有11个以上的导联相一致,则可在窦性心律时进行消融治疗.消融采用温控法,温度设定为60℃(靶点在间隔时设定为50℃),输出功率为50 w,试放电10 s,如室速不能终止则重新标测靶点;若室速在放电10 s内消失,则持续放电120 s后,重复上述心室刺激,如不能诱发则认为消融成功.术后根据临床症状和24 h动态心电图,每3~6个月随访一次.
作者:顾刚;吴立群;沈永初;戚文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游离壁房室旁路同侧的束支阻滞时,常常使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周长增加≥35 ms.本文报道一例左侧游离壁房室旁路患者,左束支阻滞时AVRT的周长反而明显缩短.
作者:马坚;方丕华;楚建民;张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过去的50年间,医学界一直认为心脏是终末分化器官(postmitotic organ),不能再生心肌细胞;心肌细胞肥大是出生后心肌细胞生长的惟一形式.心肌梗死后疤痕组织形成则是心肌细胞不能再生修复的好例证.当心肌细胞肥厚的潜力耗尽后,细胞死亡而心力衰竭发生.但近来一些研究发现,人类与哺乳类动物心脏,在正常或病理状态下,其心肌细胞均能进行分裂增殖,以维持心肌细胞数目的动态平衡或补充死亡的心肌细胞.因此,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的概念应该重新考虑.
作者:任晓庆;王方正;浦介麟;张澍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