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肺动脉高压从传统诊疗走向精准医学的20年

王晓建;张宏达;荆志成

关键词:
摘要:精准医学是个新名词,但绝不是新概念.它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一脉相承,二者目的很相似,都是要“辨证论治”,即把传统医学定义的一类疾病,比如高血压,进行更精确的表型鉴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针对每一位患者合适的治疗,或者说干预和管理方案.相对于个体化医疗,精准医学更强调结合新科学技术,例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甚至包括宏基因组等生命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进行精细分析与鉴定,建立不同层面三维数据的大数据库,精确寻找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型分类,终实现4个“right”——“right time(精准的时机)”、“right patient(特定的患者)”、“right treatment(合适的治疗)”和“right dose(精准的剂量)”.这4个“right”是目前传统医学的诊疗模式转向未来医学的精准化管理模式的起点,也是我们团队近20年来一直衡量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耐力运动训练通过SIRT1信号通路保护力竭运动大鼠心肌

    目的 观察力竭运动模型大鼠耐力运动训练后心脏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SIRTl)、乙酰化叉头转录因子1(Ac-FOXO1)的表达变化,探讨耐力运动训练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即对照组(n=20)、力竭运动组(力竭组,n=20)、耐力运动训练+力竭运动组(TE组,n=18)、耐力运动训练+Sirtinol(选择性SIRT1抑制剂)+力竭运动组(TSE组,n=17).对照组和力竭组大鼠常规饲养5周.TE组和TSE组大鼠进行5周耐力运动训练(游泳),TSE组大鼠运动前30 min腹腔注射Sirtinol(2 mg/kg).5周后,力竭组、TE组和TSE组大鼠各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于力竭运动后留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Ac-FOXO1、抗凋亡蛋白Bcl-2和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1)各组大鼠心肌组织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力竭组大鼠心肌组织SIR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E组则明显高于力竭组(P<0.01),TSE组又明显低于TE组(P<0.01).力竭组大鼠心肌组织SIR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E组则明显高于力竭组(P<0.01),TSE组又明显低于TE组(P<0.01).(2)各组大鼠心肌组织Ac-FOXO1、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力竭组大鼠心肌组织Bcl-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c-FOXO1和Bax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TE组大鼠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力竭组(P<0.01),Ac-FOXO1和Bax均明显低于力竭组(P均<0.01).TSE组大鼠心肌组织Bcl-2蛋白表达水平又明显低于TE组(P<0.01),Ac-FOXO1和Bax均明显高于TE组(P均<0.01).(3)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力竭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42.10±1.47)%比(17.31 ±1.32)%,P<0.01],TE组[(15.69±1.81)%]则明显小于力竭组(P<0.01),而TSE组[(35.34±1.36)%]又明显大于TE组(P<0.01).结论 耐力运动训练可以激活大鼠心脏SIRT1信号通路,上调SIRT1的表达,调节FOXO1的去乙酰化水平,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燕;韩霞;张红明;谈红;韩淑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是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吗?

    自1984年Dougherty等[1]首次报道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收缩性心衰患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不全,而舒张性心衰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可有轻度异常,因此提出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用以替代舒张性心衰,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替代收缩性心衰[2-3].然而以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作为心衰的分类指标,导致了关于HFpEF是否为一个独立的临床综合征的争论,即HFpEF和HFrEF是疾病的两个阶段,还是两个不同的临床综合征?本期中易诗欣和黎励文[4]以及柳俊和董吁钢[5]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争鸣,我们就此做一点评.

    作者:罗玲;马爱群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颁布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心衰)诊治指南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将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介于40%~49%的心衰患者定义为射血分数中等范围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从而填补了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之间的空白地带.

    作者:易诗欣;黎励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心衰)为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虽然有急性与慢性、左心与右心、收缩与舒张功能及不同病因等分类方法,但在临床工作中常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进行分类和治疗.近年来LVEF降低不明显的心衰的分类越来越受到关注,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心衰诊治指南将LVEF 40% ~ 50%定义为中间型心衰.临床上将LVEF降低的心衰患者归为一类进行治疗疗效得到肯定,而对LVEF降低不明显的心衰患者归为一类进行治疗疗效并不确定.

    作者:柳俊;董吁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缬沙坦/沙库比曲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性心室充盈或射血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患病率为0.9%~2%,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目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醛固酮拮抗剂已经成为心衰患者的标准治疗药物,但心衰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因此,研发更有效的心衰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一种新型药物缬沙坦/沙库比曲(LCZ696,商品名EntrestoTM)在心衰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心衰的治疗.本文就该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学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肺动脉高压从传统诊疗走向精准医学的20年

    精准医学是个新名词,但绝不是新概念.它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一脉相承,二者目的很相似,都是要“辨证论治”,即把传统医学定义的一类疾病,比如高血压,进行更精确的表型鉴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针对每一位患者合适的治疗,或者说干预和管理方案.相对于个体化医疗,精准医学更强调结合新科学技术,例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甚至包括宏基因组等生命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对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进行精细分析与鉴定,建立不同层面三维数据的大数据库,精确寻找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亚型分类,终实现4个“right”——“right time(精准的时机)”、“right patient(特定的患者)”、“right treatment(合适的治疗)”和“right dose(精准的剂量)”.这4个“right”是目前传统医学的诊疗模式转向未来医学的精准化管理模式的起点,也是我们团队近20年来一直衡量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

    作者:王晓建;张宏达;荆志成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

    一、精准医学概述精准医学承接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指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进行精确亚分类,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共同发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同时发表由多名科学家共同起草的美国国家智库报告《迈向精准医学》.2015年1月,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公布了“精准医学计划”,提出了“精确、准时、共享、个体化”的新型医疗模式,拟投资1.3亿美元建立百万人的研究队列,收集基因组数据与临床信息,基于个体基因组和特异分子改变,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进行精准用药和有效用药,对健康人进行个性化的预防保健.精准医学是实现个体化医疗的基础.

    作者:杜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栓策略选择的荟萃分析

    目的 比较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三联抗栓治疗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荟萃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中文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等在线电子数据库,手工检索国际上重要会议论文集,检索截止时间为2016年4月30日,语言选择英文和中文.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出血事件.将纳入的患者分为三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抗栓治疗组和双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组.根据标准制定检索策略,提取文献资料.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进行评估,比较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三联抗栓治疗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MACE、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2项,包含患者11 353例,其中三联抗栓治疗组3 486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7 867例.分析发现,两组间MACE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ACE:OR=0.93,95%CI0.74~1.18,P>0.05;缺血性卒中:OR =0.88,95%CI0.70~1.10,P=0.27),但三联抗栓治疗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OR=1.94,95%CI 1.33 ~2.82,P=0.000 6).结论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三联抗栓治疗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远期疗效相当,但出血风险较高.

    作者:袁晨;钟雷;黄榕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不同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Cardi-O-fix和Amplatzer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治疗PF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从2013年5月30日至2015年3月30日连续入选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封堵术的PFO患者246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141例).根据病变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患者意愿,选用Cardi-O-fix PFO封堵器(COF组,共180例)或Amplatzer PFO封堵器(Amp组,共66例)行PFO介入封堵术.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不同封堵器的有效性(指标包括复发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卵圆孔的完全封堵率)和安全性(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1)术后12个月,COF组与Amp组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 (2/180)比1.5% (1/66),P=1.000].两组均未发生复发性卒中和死亡事件.术后12个月,两组的PFO完全封堵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6% (163/180)比86.4%(57/66),P=0.355].(2)术后12个月,COF组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3例(1.7%),1例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另外2例经药物治疗后转复为窦性心律.Amp组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1.5%),经药物治疗后转复为窦性心律.两组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均无封堵器移位和侵蚀、心包积液和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Cardi-O-fix PFO封堵器与Amplatzer PFO封堵器治疗PF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

    作者:刘文娟;张玉顺;成革胜;杜亚娟;何璐;王星烨;和旭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间歇性碱刺激对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间歇性碱刺激对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钙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VSMC,将传代培养至第4代的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磷+ pH7.4组、高磷+pH7.5组、高磷+pH7.6组和高磷+pH7.7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其他各组采用含10 mmol/L β-甘油磷酸的高磷培养基培养,然后分别加入7.4% NaHCO3调整pH值为7.4、7.5、7.6和7.7.干预4h后,正常对照组更换正常培养基,其余4组的培养基均更换为高磷基础上pH值为7.4的培养基,然后隔ld更换培养基1次.干预4d后,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VSMC的L型钙通道(LTCC) β3亚基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 mRAN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干预4d后,应用钙离子探针Fluo-3/AM检测VSMC内钙离子水平;干预14 d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干预14 d后,通过测量钙含量观察细胞钙化程度.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磷+ pH7.4组LTCC β3亚基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分别为0.49±0.03比0.23±0.02和0.45±0.03比0.26±0.02,P均<0.05);与高磷+ pH7.4组比较,高磷+pH7.5组LTCCβ3亚基mRNA(0.86±0.05)和蛋白(0.62±0.04)表达水平均较高(P均<0.05);与高磷+pH7.5组比较,高磷+pH7.6组LTCC β3亚基mRNA(0.99±0.05)和蛋白(0.80±0.03)表达水平均较高(P均<0.05);与高磷+pH7.6组比较,高磷+pH7.7组LTCC β3亚基mRNA(1.16 ±0.05)和蛋白(0.93±0.03)表达水平均较高(P均<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磷+ pH7.4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较高(124.61 ±6.06比75.68±7.82,P<0.05);与高磷+pH7.4组比较,高磷+pH7.5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较高(210.85±9.75,P<0.05);与高磷+pH7.5组比较,高磷+pH7.6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较高(298.44±11.42,P<0.05);与高磷+pH7.6组比较,高磷+ pH7.7组细胞内钙离子水平较高(401.13±11.41,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磷+ pH7.4组Runx2 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ALP活性均较高(分别为0.60±0.04比0.34±0.03、0.42±0.04比0.21 ±0.02、67.2±4.3比23.2±2.3,P均<0.05);与高磷+pH7.4组比较,高磷+ pH7.5组Runx2 mRNA (0.76±0.05)、蛋白(0.68±0.03)表达水平和ALP活性(102.1±5.4)均较高(P均<0.05);与高磷+pH7.5组比较,高磷+pH7.6组Runx2 mRNA(0.90±0.05)、蛋白(0.90±0.05)表达水平和ALP活性(139.3±4.9)均较高(P均<0.05);与高磷+pH7.6组比较,高磷+ pH7.7组Runx2 mRNA(1.11 ±0.05)、蛋白(1.08±0.06)表达水平和ALP活性(197.0±6.7)均较高(P均<0.05).(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磷+pH7.4组钙含量较高[(75.4 ±4.3)mg/g蛋白比(25.2±2.1)mg/g蛋白,P<0.05];与高磷+pH7.4组比较,高磷+pH7.5组钙含量较高[(100.8±5.7) mg/g蛋白,P<0.05];与高磷+pH7.5组比较,高磷+pH7.6组钙含量较高[(143.5 ±6.1)mg/g蛋白,P<0.05];与高磷+pH7.6组比较,高磷+pH7.7组钙含量较高[(205.1 ±8.2) mg/g蛋白,P<0.05].结论 间歇性碱刺激可促进高磷诱导的大鼠VSMC钙化,可能是通过促进LTCC β33亚基表达,增加钙离子内流,从而促使VSMC发生表型转化来实现.

    作者:白亚玲;徐金升;田恬;张俊霞;崔立文;张慧然;张胜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精准医学与中国实践:回顾与思考

    2015年1月,美国政府在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这一计划随即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都对这一计划进行了解读,从医学研究、临床模式、基金资助、金融投资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分析,试图从中寻找发展的方向和机会.近两年来,精准医学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已得到了一定的共识.本文从历史渊源、诞生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梳理精准医学的来龙去脉,并回顾一年多来我国精准医学计划的实践历程,为促进我国精准医学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董尔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瓣膜功能损害和升主动脉扩张的比较

    目的 比较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瓣膜功能损害和升主动脉扩张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在阜外医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且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主动脉瓣的融合瓣叶有无脊形成,将患者分为有脊组(109例)和无脊组(88例);根据主动脉瓣的瓣膜融合类型,将患者分为左-右冠瓣融合组(125例)和左或右-无冠瓣融合组(72例).比较各组之间的瓣膜功能损害和升主动脉扩张情况.结果 (1)有脊组主动脉瓣狭窄发生率低于无脊型组[22.9%(25/109)比69.3%(61/88),P<0.001],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高于无脊型组[61.5% (67/109)比22.7%(20/88),P<0.001].有脊组1型升主动脉扩张发生率高于无脊组[23.9% (26/109)比10.2% (9/88),P=0.024].(2)左-右冠瓣融合组主动脉瓣狭窄发生率低于左或右-无冠瓣融合组[29.6%(37/125)比68.1%(49/72),P<0.001],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高于左或右-无冠瓣融合组[59.2% (74/125)比18.1%(13/72),P<0.001].左-右冠瓣融合型组3型升主动脉扩张发生率低于左或右-无冠瓣融合组[10.4%(13/125)比37.5%(27/72),P=0.006].(3)在有脊组中,左-右冠瓣融合型患者的主动脉瓣狭窄发生率低于左或右-无冠瓣融合型患者[15.1%(13/86)比52.2% (12/23),P=0.001],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高于左或右-无冠瓣融合型患者[73.3%(63/86)比17.4% (4/23),P<0.001].结论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瓣膜损害和升主动脉扩张类型存在差异.

    作者:任心爽;于易通;刘坤;侯志辉;高杨;尹卫华;吕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心血管疾病的精准医疗时代已经到来?

    科技界与医疗界经过50多年来的努力,为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1],特别是单基因心血管疾病,有望精准预测、精准诊断、靶向治疗.一、精准医疗之争通过深度理解人类基因组,已经明确了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找出了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及逆转方法.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时任总统在2015年1月21日的国情咨文中,号召美国率先启动精准医疗计划.精准医疗强调在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代谢组以及微生物组、环境暴露因素、家族史等信息指导下的个体化医疗.根据个人遗传组成,并存疾病,实时(real-time)血液分析,治疗反应,提供个体化医疗方案.

    作者:惠汝太;宋雷;胡盛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创新:源于临床回归临床

    近年来,心脏瓣膜病的诊疗模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经导管极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时代已经到来,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心脏瓣膜病患者管理新指南推荐TAVR可应用于外科手术禁忌(I,A)、高危(I,A)以及中危(Ⅱa,B-R)的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但是,TAVR技术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器械也不断改进、更新,人工瓣膜产品已发展到第2代、第3代,然而临床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作者:王建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先天性肝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一例

    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胸闷心悸2年余,加重4d”,于2014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近2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胸闷、心悸,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013年12月30日腹部彩超胆囊小息肉,局部肝内胆管稍扩张,余未见异常.2014年3月3日胸片心影增大,心胸比值0.66.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65.5%,全心增大,左心房直径(LAD) 46 mm,右心房直径(RAD) 45 mm,左心室舒张期直径(LVDd)55 mm,右心室舒张期直径(RVDd)41 mm,肺动脉收缩压52 mmHg(1 mmHg =0.133 kPa).4d前受凉后自觉胸闷心悸加重,持续不能缓解,伴呕吐4次,为胃内容物.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性早搏伴差异性传导,服β受体阻滞剂后症状未缓解.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1年余,已绝经11年.病程中有食纳不佳.

    作者:马瑶;巩尧瑶;施海彬;马文珠;王连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心脏磁共振检测化疗后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里,肿瘤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主要归功于治疗方法的进步.然而,肿瘤患者却有着过早出现心脏疾病的风险[1],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心衰),2年死亡率高达60%[2],早期发现心肌损伤并进行相关治疗尤为重要.由于心脏易受到化疗药物及肿瘤相关心血管病易患性的双重影响,心肌损伤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1,3].本文就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评价化疗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沈佳燕;姜萌;何奔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人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基因表达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携带人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hTIMP-1)的重组腺病毒(Ad-hTIMP-1)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Ad-Track组和Ad-hTIMP-1组(每组各8只大鼠).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生理盐水组、Ad-Track组和Ad-hTIMP-1组分别在心肌梗死部位注射生理盐水、空载体重组腺病毒(Ad-Track)和Ad-hTIMP-1.4周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的心功能指标,然后处死大鼠并留取心脏组织.以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的心肌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d)、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C反应蛋白(CRP)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IL-6和CR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超声心动图显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Ad-Track组和Ad-hTIMP-1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4.25±0.46)、(5.10±0.72)、(4.88±0.64)和(4.13±0.35)mm,生理盐水组和Ad-Track组均高于假手术组和Ad-hTIMP-1组(P均<0.05);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Ad-Track组和Ad-hTIMP-1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72.46±5.74)%、(64.27±8.52)%、(64.65±3.90)%和(71.55±6.95)%,短轴缩短率分别为(36.90±4.97)%、(29.03±3.40)%、(30.95±2.51)%和(36.31±5.68)%,生理盐水组和Ad-Track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均低于假手术组和Ad-hTIMP-1组(P均<0.05).(2)HE和Masson染色显示,Ad-hTIMP-1组无心肌细胞坏死,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3)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Ad-hTIMP-1组的TNF-α、IL-6、IL-10和CRP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均<0.05);Ad-hTIMP-1组的TNF-cα、IL-10和CRP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Ad-Track组(P均<0.05).(4)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生理盐水组和Ad-Track组的IL-6和CR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Ad-hTIMP-1组(P均<0.05).结论 重组腺病毒Ad-hTIMP-1可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hTIMP-1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CRP的表达有关.

    作者:赵莉莉;宋衍秋;张莹;师莹;任珉;刘珊;毛用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血尿酸水平与肺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对肺高血压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行左、右心导管确诊为肺高血压的患者[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监测的肺动脉平均压≥25 mmHg(1 mmHg =0.133 kPa)]作为肺高血压组,共173例.另选取因其他疾病行左、右心导管并排除肺高血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51例.收集入选者的基线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4个月(6 ~71个月),定义心力衰竭死亡、心脏移植为终点事件.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尿酸、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肌酐、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将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与右心导管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对照组及不同严重程度的肺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析尿酸作为疾病严重程度预测因子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将该临界值作为随访分析的分组指标,分析两组预后的差异.结果 (1)实验室指标与右心导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肺高血压组患者血尿酸与肺血管阻力、体循环阻力和右心房平均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8、0.244和0.26,P均<0.01),与心脏指数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278和-0.322,P均<0.01).肺高血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度肺高血压组高于轻中度肺高压组(P<0.05).经ROC曲线计算发现,当血尿酸高于425.5 μmol/L时预测肺高血压患者预后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好(敏感度50%,特异度72%,ROC曲线下面积=0.617,95%CI0.532~0.703).(2)肺高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以425.5 μmol/L为分界点,将肺高血压组患者分为高尿酸组(血尿酸> 425.5 μmol/L,n=66)及低尿酸组(血尿酸≤425.5 μmol/L,n=107).结果发现,高尿酸组较低尿酸组患者预后差(P=0.027).且高尿酸组患者心脏指数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较低尿酸组低(P均<0.01),NT-proBNP、右心房平均压、肺血管阻力和体循环阻力则均较低尿酸高(P<0.01或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肺高血压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对肺高血压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罗冬玲;张曹进;黄奕高;黄涛;李贺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难以治愈,脑栓塞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虽然近年来有关房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手段取得可喜进步,但由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房颤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心房电重构与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氧化应激和炎症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备受重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ine,Hcy)作为新发现的氧化应激血管损伤因子越来越受关注,有研究发现Hcy与房颤预后显著相关,且初步证实房颤的发生发展与Hcy水平升高相关[1].本文就Hcy与房颤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韦怡春;黄朝发;李菊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抑郁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在Circulation上发表科学声明,将抑郁症列为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等地位的心脏病危险因素[1].中国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抑郁症发病率约为40.1%[2],部分欧洲国家心衰合并抑郁症发病率为10%~79%[3].抑郁症作为心衰的常见合并症,是心衰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3].研究表明抑郁症不仅降低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再住院率,并且可增加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心功能,影响患者预后.

    作者:马丽娜;李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