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勇;钱文浩;吴建东;徐晤;张超群;李文华;潘德峰;郝湛军;李东野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治疗措施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5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男性7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8岁.
作者:马风云;陈步星;罗维;孙淑红;田一丁;赵希哲;高光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通过采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表示心室内及心室间同步化的参数,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何种情况得益于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多.
作者:于学靖;徐亚伟;盛铁仁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了解国人肺静脉解剖,比较心房颤动患者和非房颤患者肺静脉有何差异,分析其意义.
作者:王鸣遒;杨延宗;杨东辉;高连君;刘少稳;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证实心脏局部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7例心绞痛患者均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的差值,代表心脏局部产生PRA和AngⅡ的浓度,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间二者的差异.
作者:于世勇;黄岚;于学军;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远期预后.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成功实施了择期PCI(≤6个月)的首次AMI患者503例进行了随访.随访到468例(93.0%),随访时间17~51个月,中位数28个月.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用Cox回归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内死亡3例(0.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5例(1.1%),冠状动脉搭桥手术9例(1.9%),重复PCI 21例(4.5%),心绞痛复发120例(25.6%).术后1、2、3和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9.5%、99.2%和99.2%,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1%、93.6%、92.1%和90.3%.术后NYHA心功能Ⅰ、Ⅱ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94.9%、4.7%和0.4%.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40%和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女性、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多支病变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RR=2.816,P<0.001);高甘油三酯血症(RR=1.531,P=0.025)和多支病变(RR=1.477,P=0.004)与心绞痛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对首次AMI患者择期(≤6个月)行PCI治疗,远期预后良好.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预后.
作者:杨跃进;罗彤;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的冠脉病变特征及给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N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NSTEMI的患者于入院后随机分为48h(24例;早期介入组)或7~10d后(30例);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90d内发生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再次住院及重复或接受PTCA、外科搭桥(CABG)等事件的情况,初步评价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赵燕;张宏;庞明杰;兰炳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完成择期冠状动脉造影(≤6个月)的首次AMI连续病例878例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前壁组合导联483例(55.0%),下壁组合导联366例(41.7%),侧壁和/或后壁19例(2.2%),不详者10例(1.1%).
作者:罗彤;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术前、后血浆心钠素的变化.方法2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56(27.4)岁,体重12~88(54.7)kg.建立血管轨道后,在超声及x线导引下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5min,24h,3个月分别行血浆内钠素的测定.并选用15例正常人作为对比.
作者:马依彤;马翔;杨毅宁;汤宝鹏;再帕尔;王疆;吴波;黄莺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接受雷帕霉素涂层支架(Cypher)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自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住院期间接受Cypher支架治疗的131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支架植入方式及部位、患者术后即刻结果、术后3、6、9个月临床心性事件率、心绞痛复发情况及患者冠造复查情况.
作者:吕树铮;宋现涛;陈立颖;柳弘;刘文娴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共选取39例因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应用常规药物)和TMZ组(n=19,应用常规药物+TMZ 20mg,3次/d).用药观察期为3个月.全部入选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用LVEF、EDD、ESD、FS、SV等指标)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行6min步行试验评价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结果入选时两组资料有可比性.用药12周后,对照组和TMZ组患者比较,TMZ组的6min步行距离、FS值、SV值和EF值与对照组相比增高.两组患者血生化检查、血压、心率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未遇严重不良事件者.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庄海舟;沈潞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通过对66例Sigma系列起搏器的临床分析,了解其临床应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6例Sigma系列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植入起搏器类型及并发症.
作者:祖秀光;刘凡;崔炜;郝玉明;李保华;吴金凤;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趋势明显上升,而目前ACS治疗指南均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临床资料制订的,我国尚无此方面的注册资料.
作者:陈韵岱;吕树铮;李国庆;严晓伟;陈纪林;曹克将;张运;葛均波;李为民;贾满盈;杜志民;周颖玲;吴士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1)比较硝酸甘油介入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方法与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DSE)对慢性冬眠心肌(chronic hibernating myoeatrdium,CHM)的检出率.(2)探讨造成两种检测方法差别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东野;朱红;夏勇;潘德峰;杨煜;史春志;钱文浩;任少阳;侯先存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心房刺激在术中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的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44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器质性心脏病,男性34例,女性10例,年龄(52±11)岁,病史(7±5)年.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林治湖;刘少稳;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王鸣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核因子-kB(NF-κB)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在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MI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SH)组,4、8、12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称取心脏组织湿重.对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蛋白表达,电泳动度迁徙率法(EMSA)检测NF-κB活性.
作者:谢萍;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后产生的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V79成纤维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将含有一氧化氮的细胞转染上清液加到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郑峰;黄岚;赵刚;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采用新颖的62导体表心电图标测系统对局灶心房颤动(房颤)采用解剖隔离肺静脉的方法进行局灶房颤的导管消融后的患者识别和定位非肺静脉触发点的位置.
作者: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Hiroshi Fujita Kenji Suzuki Akiko Matsuo Reo Nakamura Tetsuya Tanaka Keiji Inoue Hisayuki Hyogo Takaomi TokuraObj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istal embolization and no-reflow phenomenon.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a distal protection using the PercuSurge Guardwire Plus( PSG) in AMI.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在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区的定位、存活及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具有心肌特异性结构蛋白的心肌样细胞,同时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
作者:曹丰;牛丽丽;张鹏;陈琳;贾国良;裴雪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心肌梗死过程中存在病理性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的减少可能参与与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肌梗死后不同时相的大鼠左心功能、心室重塑、心肌细胞凋亡、以及Fas受体、Fas配体(FasL)和Bcl-2的表达,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和Fas及其配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李隆贵;吴强;耿昭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