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

赵燕;张宏;庞明杰;兰炳炎

关键词:动脉内支架, 术治疗, 急性非, 高型,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安全性, 手术成功率, 住院时间, 支架植入, 早期介入, 再次住院, 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 患者, 冠脉造影, 支架术, 心绞痛, 胸痛, 心梗, 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的冠脉病变特征及给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N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NSTEMI的患者于入院后随机分为48h(24例;早期介入组)或7~10d后(30例);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90d内发生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再次住院及重复或接受PTCA、外科搭桥(CABG)等事件的情况,初步评价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造影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一致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以探讨其不一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3年在本院住院的116例病人进行运动负荷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平均年龄(53.4±9.6)岁.其中心绞痛患者46例,心肌梗死患者32例,心肌病患者6例,高血压病患者2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例.

    作者:李文华;夏勇;李东野;潘德峰;张超群;徐晤;钱文浩;郝湛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evaluate short-term outcome of coronary drug-eluting stent (D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by comparing with standard bare stent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紫杉醇涂层冠状动脉支架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紫杉醇涂层冠状动脉支架(TAXUS)的安全性和易用性,初步总结TAXUS支架置入术的即刻疗效和早期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4月15日~8月15日共有67例本科住院冠心病患者接受了TAXUS支架(美国Boston公司生产)置入术,其中男性55例,年龄39~79(61.3±10.8)岁;AMI后7~28天11例,不稳定心绞痛50例,稳定性心绞痛6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35例、心功能不全22例.

    作者:韩雅玲;李毅;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变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000年-2003年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共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5.7)岁.

    作者:葛亚杰;姜帅;张锦丰;徐绍辉;栾小梅;龙飞;李菁菁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观察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左心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rimetadine,TMZ)对冠心病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在研究药物改善局部心肌功能中的价值.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服用硝酸异山梨酯+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TMZ组22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TMZ.应用DTI技术测量两组服药前后左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并计算12节段心肌平均收缩峰值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结果(1)TMZ组用药后室壁12节段中,有7个节段的VS和VE显著升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VS和VE差异无显著性.(2)VS和VE在TMZ组治疗后,分别由(3.94±1.26)cm/s升高至(4.78±1.30)cm/s(P<0.05);(4.15±1.33)cm/s升高至(5.04±1.37)cm/s,均P<0.05.(3)TMZ组治疗后运动异常节段的恢复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结论(1)TMZ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2)DTI能够定量分析冠心病缺血心肌对药物治疗前后室壁运动的变化,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肖广辉;曹丽;杜卫京;孙宁;张广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make an rabbit models of restenosis and observed the expression of VEGFmRNA and TGE-β1 mRNA on the intireal proliferation in the mode. We also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FmRNA, TGF-β1 mRNA and resten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和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3年7月3098例,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3005例穿刺成功.记录临床和造影过程失败以及并发症的原因.

    作者:戴军;姚民;乔树宾;扬跃进;秦学文;安向光;侯宇;刘海滨;陈珏;吴永健;袁晋青;吴元;尤世杰;陈纪林;高润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intervention on 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renal artery sten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的存活及对心肌重塑影响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对缺血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兔下肢骨获取MSCs,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结扎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3d后2×106DAPI标记MSCs直接注射到实验组缺血坏死区心肌(n=8),对照组心肌注射相同体积培养基(n=6).细胞植入前、植入后1周、4周心脏超声检查,4周时收获心肌标本,计算缺血范围与梗死面积.荧光显微镜观察植入的DAPI标记MSCs在缺血区存活情况,Masson's染色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缺血坏死区瘢痕化程度.结果荧光显微镜检发现植入的MSCs在缺血区存活增殖并融合于缺血区心肌;心脏超声显示细胞移植组心室容积变化显著小于对照组(△EDV 0.27±0.11ml vs 0.46±0.14ml P<0.05;△EDV 0.17±0.13mlvs 0.32±0.11 ml P<0.05);细胞移植组局部室壁运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周后,细胞移植组平均缺血范围与梗死区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14.70±0.04%vs19.6±0.09%P<0.05;4.43±1.0%vs13.72±0.92%P<0.05);细胞移植组缺血坏死区纤维化程度较轻.结论体外扩增的MSCs可在缺血坏死区存活并融合于植入区心肌,植入细胞显著减轻缺血坏死区心肌重塑.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33例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9年9月~2003年8月利用Sigwart法行PTSMA33例.在压力监测、超声应用、消融操作、疗效判定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结果每例患者消融共用无水酒精0.6~5.0ml,分别消融1~4根前间隔支血管;33例患者导管测压示左室流出道压差(静息和激发)均较术前下降>50%;术后2周复查心脏超声,较之术前,平均左室流出道静息压差由48mmHg(1mmHg=0.133kPa)降至8mndHg,激发后压差由平均93mnuHg降至15mmHg,室间隔增厚率由24%降至10%,左室流出道宽度舒张期由1.4cm增至2.0cm,收缩期则由1.1cm增至1.9cm.ECT对照4例中2例出现室间隔心肌放射性缺损.随访3周到4年,33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术中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电图呈前间隔心肌梗死改变,其中1例伴下壁心肌梗死改变.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疗效显著,我们对该疗法应用进行了探索,促使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更趋完美.

    作者:王人彭;朱国英;万海燕;苏希;马小静;彭剑;宋丹;陈国洪;张谭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8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早期静脉溶栓的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前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C组不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再通患者间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CK恢复正常的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及2周后的左室功能.结果(1)T组和C组溶栓再通患者分别为24例和23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T组CK和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265±728)和(114±67)U/L,显著低于C组的(1739±814)和(159±72)U/L(P<0.05);T组CK及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或0.01).(3)T组33%(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显著低于C组的65%(15例)(P<0.05).(4)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T组为(58±10)%,显著高于C组的(51±10)%(P<0.05);室壁运动指数T组为1.25±0.23,显著低于C组的1.43±0.25(P<0.05).结论对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能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功能.

    作者:罗初凡;杜志民;马虹;何建桂;吴素华;胡承恒;曾武涛;董吁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分析伴有不同冠心病危险因素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非典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志明;肖传实;巩书文;朱国斌;赫崇平;王凤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1周内经2次运动试验结果为阳性,且运动持续时间变异低于10%的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40例,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曲美他唪20mg每日3次,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行平板运动试验,观察用药前后下述指标的变化:(1)用药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2)每周硝酸甘油片的用量;(3)心率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4)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所需的时间;(5)运动后ST段下降limn所需的时间;(6)运动持续时间;(7)总工作量.结果曲美他嗪应用12周后,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的用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心率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0.01),至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及ST段下降1mm所需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曲美他嗪能增加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运动诱发心绞痛的心肌缺血,且安全有效,易于耐受.

    作者:吴奇志;林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多普勒导丝代替普通导引导丝行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二例

    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可评价其生理功能和介入治疗效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前降支静息血流速度增加但血流储备下降.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是治疗HOCM有效方法.

    作者:夏勇;李东野;李文华;潘德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堵闭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

    目的边缘<5mm通常是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堵闭的禁忌证,本研究探讨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部分边缘缺乏或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堵闭,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7岁.20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前缘0~4mm,2例下缘为2mm,1例后缘为2mm.同期,48例边缘>5mm的患儿做对照.结果全部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和48例对照儿均成功安装了封堵器.两组间年龄、缺损大小和所用封堵器大小无显著差异.23例边缘<5mm的患儿中17例(73.9%)即刻完全堵闭,对照组44例(91.7%)即刻完全堵闭(P<0.05);24h复查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1.3%和93.8%(P>0.05);6个月复查两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5.7%和95.8%(P>0.05).与对照组比较,边缘<5mm的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72.5±26.5)和61.4±21.9min]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2.6±7.0)和(9.8±4.2)min]长.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前、后或下缘<5mm的房间隔缺损仍可以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但长期手术效果尚待查明.

    作者:杜忠东;Peter Koenig;CAO Qi-ling;David Waight;Ziyad M Hijazi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现在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室性心动过速[1],根据IVT起源部位和QRS波形态又分为左室特发性(ILVT)和右室特发性(IRVT).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efety of Firebird sirolimus-eluting stent(DES)in the treatment of de novo nativ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复流现象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54个月期间对232例STEMI实施直接PCI,25例(10.8%)梗死相关动脉(IRA)出现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内处理包括注射各种药物、生理盐水或动脉血冲洗和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结果25例无复流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0.7岁(34-85岁).16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其中14例IRA粗大.20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其中14例还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合并高脂血症.经过处理,17例IRA为3级TIMI前向血流,以后临床经过良好.6例为TIMI 2级血流,4例术后临床经过良好,2例分别在术后4 h和70h死亡.2例TIMI 0-1级血流,术中死亡.结论直接PCI的无复流发生率为10.8%,死亡率达16%.无复流主要见于IRA为粗大右冠状动脉并且合并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无复流的处理应当是综合性的,但并非总是有效.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高焱莎;叶小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早期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的冠脉病变特征及给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N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NSTEMI的患者于入院后随机分为48h(24例;早期介入组)或7~10d后(30例);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90d内发生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再次住院及重复或接受PTCA、外科搭桥(CABG)等事件的情况,初步评价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赵燕;张宏;庞明杰;兰炳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无ST段抬高的急性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无ST段抬高AMI患者,入选标准如下:①持续性胸痛>30分;②心电图显示典型AMI的T波演变或ST段呈持续性压低≥lmm;③心肌酶学升高符合AMI酶学变化规律或肌钙蛋白指标明显升高,同明具备以上3个条件经内科治疗病情仍不稳定者作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

    作者:陈纪林;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