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堵闭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

杜忠东;Peter Koenig;CAO Qi-ling;David Waight;Ziyad M Hijazi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 介入性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摘要:目的边缘<5mm通常是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堵闭的禁忌证,本研究探讨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部分边缘缺乏或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堵闭,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7岁.20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前缘0~4mm,2例下缘为2mm,1例后缘为2mm.同期,48例边缘>5mm的患儿做对照.结果全部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和48例对照儿均成功安装了封堵器.两组间年龄、缺损大小和所用封堵器大小无显著差异.23例边缘<5mm的患儿中17例(73.9%)即刻完全堵闭,对照组44例(91.7%)即刻完全堵闭(P<0.05);24h复查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1.3%和93.8%(P>0.05);6个月复查两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5.7%和95.8%(P>0.05).与对照组比较,边缘<5mm的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72.5±26.5)和61.4±21.9min]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2.6±7.0)和(9.8±4.2)min]长.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前、后或下缘<5mm的房间隔缺损仍可以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但长期手术效果尚待查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556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5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冠状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正常的部分临床特征,总结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情况,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陈志刚;赵国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efety of Firebird sirolimus-eluting stent(DES)in the treatment of de novo nativ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1周内经2次运动试验结果为阳性,且运动持续时间变异低于10%的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40例,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曲美他唪20mg每日3次,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行平板运动试验,观察用药前后下述指标的变化:(1)用药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2)每周硝酸甘油片的用量;(3)心率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4)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所需的时间;(5)运动后ST段下降limn所需的时间;(6)运动持续时间;(7)总工作量.结果曲美他嗪应用12周后,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的用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心率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0.01),至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及ST段下降1mm所需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曲美他嗪能增加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运动诱发心绞痛的心肌缺血,且安全有效,易于耐受.

    作者:吴奇志;林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大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并发症与合并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9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如能确定触发房颤的靶大静脉,则行靶大静脉的电隔离,如不能确定靶肺静脉,则经验性地行主要肺静脉(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证实心脏局部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7例心绞痛患者均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的差值,代表心脏局部产生PRA和AngⅡ的浓度,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间二者的差异.

    作者:于世勇;黄岚;于学军;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涂层支架局部导人c-myc反义寡核苷酸的在体分布研究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以国产铂-铱合金支架明胶蛋白涂层为载体,吸附c-myc ASODN,观察c-myc A-SODN局部应用后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探讨c-myc ASODN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寻求防治再狭窄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携带羧基荧光素(FAM)标记c-myc ASODN的国产铂铱合金明胶蛋白涂层支架(550μg/支架)置入兔颈动脉(n=6),术后45min、2h、6h分别处死2只动物,取靶布.另取32只家兔,对照组置入明胶蛋白涂层支架,处理组置入明胶蛋白涂层支架携带c-myc ASODN(n约=16).术后7、14、30、90d(n约=4),取置入支架血管,行HE、Weigert弹力纤维及Masson三色胶原纤维染色.c-myc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采用透射电镜和未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平均新生内膜厚度和新生内膜面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平均阳性光密度和阳性表达面积.结果给药后45min、2h、6h镜下观察药物主要分布于靶点血管的中膜,随后弥散至外膜.对照组和处理组术后7d各有一例不完全性血栓形成,所有支架置入血管段均有不同程度新生内膜增生,偶见炎症细胞浸润,无异物巨细胞聚集.随观察时间延长,两组平均新生内膜厚度与新生内膜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新生内膜面积均较对照组小,(P均<0.001).术后7、14d均未观察到VSMC凋亡,术后30d在新生内膜中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90d时单位面积内凋亡细胞数显著高于30d.30d时透射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对照组新生内膜中c-myc蛋白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均为阳性,处理组术后7、14d为阴性,30、90d为弱阳性.结论在短时间的观察中,发现明胶蛋白涂层支架介导的局部给药简便、可行,且药物主要分布于靶点血管壁中.c-myc A-SODN在体导入后,从c-myc mRNA和蛋白水平,均可显著抑制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抑制VSMC增殖,诱导VSMC凋亡,可用于防治支架内再狭窄.

    作者:张新霞;崔长琮;许香广;胡雪松;方卫华;邝碧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及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失败和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3年7月3098例,准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3005例穿刺成功.记录临床和造影过程失败以及并发症的原因.

    作者:戴军;姚民;乔树宾;扬跃进;秦学文;安向光;侯宇;刘海滨;陈珏;吴永健;袁晋青;吴元;尤世杰;陈纪林;高润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接受Cypher支架治疗的131例冠心病患者初步结果分析

    目的评价接受雷帕霉素涂层支架(Cypher)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自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住院期间接受Cypher支架治疗的131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支架植入方式及部位、患者术后即刻结果、术后3、6、9个月临床心性事件率、心绞痛复发情况及患者冠造复查情况.

    作者:吕树铮;宋现涛;陈立颖;柳弘;刘文娴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和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62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433)和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195),记录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92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n=49)和非感染组(n=53),随访0.5年,再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48.32%,26.1%,P=0.000;1.31±1.19,0.92±1.12,P=0.000);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34.67±3.24,23.22±3.27,P=0.008),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64.7%,63.3%,P=0.909),差别无显著性.但有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36.13±4.04,16.51±3.92,P=0.042).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梁春;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DSE、SPECT检测家猪慢性冬眠心肌的对比研究

    目的(1)比较硝酸甘油介入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方法与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DSE)对慢性冬眠心肌(chronic hibernating myoeatrdium,CHM)的检出率.(2)探讨造成两种检测方法差别的根本原因.

    作者:李东野;朱红;夏勇;潘德峰;杨煜;史春志;钱文浩;任少阳;侯先存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关系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分析心脏局部AngⅡ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心脏局部Ang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于世勇;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分析伴有不同冠心病危险因素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非典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志明;肖传实;巩书文;朱国斌;赫崇平;王凤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压力超负荷致心肌肥大过程中心肌内分泌因子活化及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压力超负荷致大鼠心肌肥大过程中心肌内分泌活化及相互间的作用.方法放免法、比色法及免疫组组织化学检测腹主动脉缩窄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并观察卡托普利对它们的作用.

    作者:周小波;何作云;冯兵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参与缺血组织血管再生及时相关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内移植后在缺血区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时相关系.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体外成内皮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左侧缺血组织,右侧注射等量培养介质作为对照组,分为7d、14d、28d 3个观察期(n=6),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毗邻切片HE及vWF染色,检查荧光阳性细胞与染色阳性细胞的时空关系,并计算移植前后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成内皮细胞供及物存在条件下表达vWF,并分泌NO.移植后7d,观察到大量分散开来的DAPI标记细胞存活(蓝色荧光),毗邻切片HE染色显示了高密度HE染色阳性区和荧光阳性区的一致性,MSC来源的供体细胞核浆比大,提示是较幼稚细胞,移植区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移植后14d,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荧光标记细胞存活,呈与骨骼肌直径大小相似的网状散在分布,对照组未见荧光,在毗邻的切片,大部分荧光阳性细胞vwF因子染色阳性,毗邻切片的HE染色,细胞移植组骨骼肌纤维未见明显异常,而对照组骨骼肌可见部分肌纤维变性.移植的28d,移植组毛细胞血管数量为(57±18)mm2,对照组为(36±12)mm2,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够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入体内缺血区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可望用作组织缺血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肾动脉支架术治疗26例肾动脉狭窄随访

    目的肾动脉支架术治疗肾动脉狭窄有两个目的: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防止肾功能衰竭.本研究报告过去54个月采用介入治疗26例肾动脉狭窄的长期结果.

    作者:颜红兵;刘鹏;王勇;曾玉杰;柯元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研究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附壁血栓脱落导致的脑梗死,是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和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并发症,而治疗中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脱落的栓子进入脑血管,可有效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院应用脑保护装置进行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栾波;韩雅玲;荆全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及观察

    目的观察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参数变化,提取储存数据协助临床诊断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2年10月植入20例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参数,包括心室阈值、输出电压、阻抗、ER振幅、极化电位,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心率事件统计,睡眠功能等.

    作者:韩雪更;徐亚伟;陈艳清;杨海燕;于学靖;周可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878例首次心肌梗死后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完成择期冠状动脉造影(≤6个月)的首次AMI连续病例878例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前壁组合导联483例(55.0%),下壁组合导联366例(41.7%),侧壁和/或后壁19例(2.2%),不详者10例(1.1%).

    作者:罗彤;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介入封堵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前后血浆心钠素的变化

    目的研究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术前、后血浆心钠素的变化.方法2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56(27.4)岁,体重12~88(54.7)kg.建立血管轨道后,在超声及x线导引下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5min,24h,3个月分别行血浆内钠素的测定.并选用15例正常人作为对比.

    作者:马依彤;马翔;杨毅宁;汤宝鹏;再帕尔;王疆;吴波;黄莺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