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参与缺血组织血管再生及时相关系

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分化, 缺血, 血管新生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内移植后在缺血区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时相关系.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体外成内皮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左侧缺血组织,右侧注射等量培养介质作为对照组,分为7d、14d、28d 3个观察期(n=6),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毗邻切片HE及vWF染色,检查荧光阳性细胞与染色阳性细胞的时空关系,并计算移植前后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成内皮细胞供及物存在条件下表达vWF,并分泌NO.移植后7d,观察到大量分散开来的DAPI标记细胞存活(蓝色荧光),毗邻切片HE染色显示了高密度HE染色阳性区和荧光阳性区的一致性,MSC来源的供体细胞核浆比大,提示是较幼稚细胞,移植区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移植后14d,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荧光标记细胞存活,呈与骨骼肌直径大小相似的网状散在分布,对照组未见荧光,在毗邻的切片,大部分荧光阳性细胞vwF因子染色阳性,毗邻切片的HE染色,细胞移植组骨骼肌纤维未见明显异常,而对照组骨骼肌可见部分肌纤维变性.移植的28d,移植组毛细胞血管数量为(57±18)mm2,对照组为(36±12)mm2,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够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入体内缺血区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可望用作组织缺血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再灌注治疗现状注册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趋势明显上升,而目前ACS治疗指南均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临床资料制订的,我国尚无此方面的注册资料.

    作者:陈韵岱;吕树铮;李国庆;严晓伟;陈纪林;曹克将;张运;葛均波;李为民;贾满盈;杜志民;周颖玲;吴士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斯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32处病变行急诊PCI治疗.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100%.TIMI 3级血流率96%,就诊至血管开通的平均时间为75min,平均住院日13.5d,住院期间病死率3%.

    作者: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试验

    目的探讨进一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溶栓开始时间的途径,以此争取提高的血管再通率.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医院的时间、从来医院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合为一体.溶栓大夫随救护车出发(如患者自己来诊,略此步),见到患者后立即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的入选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陈玉林;刘文香;冯卫华;闫海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SA)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小板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组在服用以上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TMZ)20mg,每日3次口服8周.观察SA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运动试验结果以及心肌耗氧量(RPP)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曲美他嗪组较对照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42%,运动持续时间延长11%(P<0.05),运动总作功增加28%(P<0.001),运动后SA段下移lmV时间延长37%(P<0.001),运动后SA段压低的大幅度减少23%(P<0.001);而静息和运动高峰时的心率、收缩压、率压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使SA患者的症状减轻,运动耐量增加,心血管危险发生率下降.

    作者:张利华;肖俊平;ZENG You-ping;卢少平;薛玉生;郑强荪;柳荫;何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多普勒导丝代替普通导引导丝行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二例

    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可评价其生理功能和介入治疗效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前降支静息血流速度增加但血流储备下降.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是治疗HOCM有效方法.

    作者:夏勇;李东野;李文华;潘德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及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再同步化的评价

    目的通过采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表示心室内及心室间同步化的参数,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何种情况得益于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多.

    作者:于学靖;徐亚伟;盛铁仁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成功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康复治疗组实施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5、7天每日定时测定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作者:张晓云;周秀华;叶文琴;庹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Hiroshi Fujita Kenji Suzuki Akiko Matsuo Reo Nakamura Tetsuya Tanaka Keiji Inoue Hisayuki Hyogo Takaomi TokuraObj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istal embolization and no-reflow phenomenon.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a distal protection using the PercuSurge Guardwire Plus( PSG) in AMI.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射频消融术766例回顾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766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2000年4月6日~2003年7月31日,766例患者,病种分别为: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30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0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0例,心房扑动8例,阵发性房颤3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男性406例,女性360例;年龄6~79(4l±15.9)岁;合并心脏疾病:30例高血压病,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Ebstein畸形,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前降支肌桥,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余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经系统心内膜标测并行射频消融.

    作者:韩宏伟;苏晞;李振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8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早期静脉溶栓的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前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C组不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再通患者间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CK恢复正常的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及2周后的左室功能.结果(1)T组和C组溶栓再通患者分别为24例和23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T组CK和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265±728)和(114±67)U/L,显著低于C组的(1739±814)和(159±72)U/L(P<0.05);T组CK及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或0.01).(3)T组33%(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显著低于C组的65%(15例)(P<0.05).(4)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T组为(58±10)%,显著高于C组的(51±10)%(P<0.05);室壁运动指数T组为1.25±0.23,显著低于C组的1.43±0.25(P<0.05).结论对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能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功能.

    作者:罗初凡;杜志民;马虹;何建桂;吴素华;胡承恒;曾武涛;董吁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三甲氧苄嗪对幼兔心肌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于4种常用晶体停搏液中加入细胞保护剂三甲氧苄嗪(trimetazidine,TMZ)对幼兔心肌的保护效应.方法以离体灌注的幼兔心为研究对象,观察4种晶体停搏液在幼兔心14℃缺血2 h后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流出液心肌酶和心肌生化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EO[AF恢复率:(78.23±3.45)%,CO恢复率(80.43±3.62)%]相比,TMZ显著提高离体灌注幼兔心功能的恢复:E1组AF恢复率(89.54±3.04)%(P<0.01),CO恢复率(91.54±2.55)%(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减少心肌酶的漏出:E1组CK漏出量(14.33±1.63)IU/L,而对照组EO为(23.00±3.10)IU/L(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降低氧自由基的生成:E1组MDA为(1.02±0.09)μmol/g,对照组EO为(1.77±0.09)μmol/g(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增加高能磷酸盐的储存:El组(2.11±0.31)μmmol/g.干重对照组EO为(1.68±0.11)μmmol/g.干重(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结论于心停搏液中加入TMZ将明显改善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作者:梅运清;胡大一;赵秀丽;程邦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大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并发症与合并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9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如能确定触发房颤的靶大静脉,则行靶大静脉的电隔离,如不能确定靶肺静脉,则经验性地行主要肺静脉(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形态变化的随访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近中期Amplatzer封堵器形态变化.方法23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Amplatzer封堵术,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4~46(31.7±14.8)岁;所有患者均于封堵器释放即刻,术后3d,3、6和12个月随访时,采用相同投照体位(LA045.+CRAl5.)摄片.采用QCA法测定封堵器左右Mark间距(H1)、上端边缘间距(H2)、下端边缘间距(H3).自身对照比较术后即刻、术后3d,3、6和12个月随访时各指标的变化.

    作者:马依彤;杨毅宁;汤宝鹏;黄定;王疆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特点与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激动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并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SVC治疗房颤的经验.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杨东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左室收缩功能的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PrCA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25例AMI溶栓成功的患者观察1个月内及满6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射血分数(MVEF),同时对25例AMI溶栓成功后延迟PTCA术(2~4周内手术获得TIMI血流Ⅲ级者)观察同样指标,二者进行比较.

    作者:匡政宇;杨坤河;黄定;田文庆;张向阳;艾尔肯·阿吉;时学昆;穆玉民;韩传;唐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目的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谢莲娜;秦颖;黄珊;孙玉兰;汤日波;刘学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观察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左心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rimetadine,TMZ)对冠心病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在研究药物改善局部心肌功能中的价值.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服用硝酸异山梨酯+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TMZ组22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TMZ.应用DTI技术测量两组服药前后左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并计算12节段心肌平均收缩峰值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结果(1)TMZ组用药后室壁12节段中,有7个节段的VS和VE显著升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VS和VE差异无显著性.(2)VS和VE在TMZ组治疗后,分别由(3.94±1.26)cm/s升高至(4.78±1.30)cm/s(P<0.05);(4.15±1.33)cm/s升高至(5.04±1.37)cm/s,均P<0.05.(3)TMZ组治疗后运动异常节段的恢复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结论(1)TMZ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2)DTI能够定量分析冠心病缺血心肌对药物治疗前后室壁运动的变化,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肖广辉;曹丽;杜卫京;孙宁;张广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

    目的心肌梗死过程中存在病理性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的减少可能参与与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肌梗死后不同时相的大鼠左心功能、心室重塑、心肌细胞凋亡、以及Fas受体、Fas配体(FasL)和Bcl-2的表达,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和Fas及其配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李隆贵;吴强;耿昭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的存活及对心肌重塑影响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对缺血心肌重塑的影响.方法兔下肢骨获取MSCs,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结扎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3d后2×106DAPI标记MSCs直接注射到实验组缺血坏死区心肌(n=8),对照组心肌注射相同体积培养基(n=6).细胞植入前、植入后1周、4周心脏超声检查,4周时收获心肌标本,计算缺血范围与梗死面积.荧光显微镜观察植入的DAPI标记MSCs在缺血区存活情况,Masson's染色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缺血坏死区瘢痕化程度.结果荧光显微镜检发现植入的MSCs在缺血区存活增殖并融合于缺血区心肌;心脏超声显示细胞移植组心室容积变化显著小于对照组(△EDV 0.27±0.11ml vs 0.46±0.14ml P<0.05;△EDV 0.17±0.13mlvs 0.32±0.11 ml P<0.05);细胞移植组局部室壁运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周后,细胞移植组平均缺血范围与梗死区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14.70±0.04%vs19.6±0.09%P<0.05;4.43±1.0%vs13.72±0.92%P<0.05);细胞移植组缺血坏死区纤维化程度较轻.结论体外扩增的MSCs可在缺血坏死区存活并融合于植入区心肌,植入细胞显著减轻缺血坏死区心肌重塑.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