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甲氧苄嗪对幼兔心肌作用的研究

梅运清;胡大一;赵秀丽;程邦昌

关键词:停搏液, 三甲氧苄嗪, 心肌, 心脏停搏, 人工
摘要:目的探讨于4种常用晶体停搏液中加入细胞保护剂三甲氧苄嗪(trimetazidine,TMZ)对幼兔心肌的保护效应.方法以离体灌注的幼兔心为研究对象,观察4种晶体停搏液在幼兔心14℃缺血2 h后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流出液心肌酶和心肌生化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EO[AF恢复率:(78.23±3.45)%,CO恢复率(80.43±3.62)%]相比,TMZ显著提高离体灌注幼兔心功能的恢复:E1组AF恢复率(89.54±3.04)%(P<0.01),CO恢复率(91.54±2.55)%(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减少心肌酶的漏出:E1组CK漏出量(14.33±1.63)IU/L,而对照组EO为(23.00±3.10)IU/L(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降低氧自由基的生成:E1组MDA为(1.02±0.09)μmol/g,对照组EO为(1.77±0.09)μmol/g(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增加高能磷酸盐的储存:El组(2.11±0.31)μmmol/g.干重对照组EO为(1.68±0.11)μmmol/g.干重(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结论于心停搏液中加入TMZ将明显改善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病例的原因分析

    我们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死亡定义为直接PCI后的住院期间死亡.本文分析我们开展STEMI直接PCI死亡病例的原因.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高焱莎;曾玉杰;叶小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左心室重构及收缩功能的作用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CRV)术对冠心病左心视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重构及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拟接受CRV术的患者26例,NYHA分级Ⅱ级~Ⅲ级,超声心动图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8.6±4.9)%.每位患者均完成了CRV术,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2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VA)+支架14例;均完成了术后随访,平均随访(6.8±2.9)个月;CRV术前、后均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评价了室壁节段性收缩运动、左心室容量及收缩功能.结果与CRV术前相比,术后26例患者57.4%的收缩运动异常节段(156/272)有收缩运动改善,且术后收缩功能改善的节段数与术后LVEF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51,P<0.01),与术后LVESV呈临界性负相关(r=-0.38,P=0.55).术后平均LVEDV[(191.6±35.6)ml比(206.7±41.0)ml,P=0.01]和LVESV[(108.0±27.7)ml比(126.8±33.1)ml,P<0.01]均显著缩小,LVEF(44.1%±5.2%)比(38.6%±4.9%)和WMSI(2.16±0.30)比(2.49±0.26)均有显著改善(P<0.001).以CRV术后LVEF增加≥5%分为改善组(14例)和无改善组(12例).其中,改善组的LVEDV和LVESV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均<0.05),无改善组中术后LVEDV和LVESV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所有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NYH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期间没有新的心脏事件发生.结论CRV术能够改善冠心病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室壁节段性收缩功能异常,能够一定程度地阻抑进行性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杨跃进;杨伟宪;胡奉环;尤士杰;王燕武;叶苓;陈纪林;高润霖;陈在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冠心病二患者血中cTnI水平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中cTnl水平,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心肌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0例,40例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支架组,平均年龄(59±9)岁,20例对照组为未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1±13)岁.两组病人在一般情况方面具有可比性.cTnI测定采用第二代酶免疫法,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微粒子发光全自动生化仪及试剂盒.

    作者:黄滨;李潞;邢俊杰;徐慧思;王宇;孟靓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直接支架术致心包填塞一例

    患者,女,71岁,因反复胸痛、胸闷5年,加重1天入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无糖尿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供血呈右优势型,冠脉走行区未见明显钙化,LM正常,LAD70%偏心节段狭窄,TIMI 3级血流,LCX及RCA正常.

    作者:侯善荣;张瑞岩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PCI术后心肌损伤及其意义的探讨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减少,然而术后心肌酶学升高者较常见.为探讨酶学升高的机制及其意义,作者对部分行PCI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贾志梅;高远;齐国先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对两所医院连续收治的发病<12h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急诊行PCI,并与同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乔增勇;胡玉英;阿依努尔;依马木;李清贤;高东升;赵家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

    目的心肌梗死过程中存在病理性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的减少可能参与与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肌梗死后不同时相的大鼠左心功能、心室重塑、心肌细胞凋亡、以及Fas受体、Fas配体(FasL)和Bcl-2的表达,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和Fas及其配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李隆贵;吴强;耿昭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Restenosis after balloon angioplasty resuits from abnormal proliferation of phenotypically modulat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that migrate and synthesize large amounts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A vafety of growth factors have been shown to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tenotic lesions includ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参与缺血组织血管再生及时相关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内移植后在缺血区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时相关系.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体外成内皮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左侧缺血组织,右侧注射等量培养介质作为对照组,分为7d、14d、28d 3个观察期(n=6),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毗邻切片HE及vWF染色,检查荧光阳性细胞与染色阳性细胞的时空关系,并计算移植前后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成内皮细胞供及物存在条件下表达vWF,并分泌NO.移植后7d,观察到大量分散开来的DAPI标记细胞存活(蓝色荧光),毗邻切片HE染色显示了高密度HE染色阳性区和荧光阳性区的一致性,MSC来源的供体细胞核浆比大,提示是较幼稚细胞,移植区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移植后14d,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荧光标记细胞存活,呈与骨骼肌直径大小相似的网状散在分布,对照组未见荧光,在毗邻的切片,大部分荧光阳性细胞vwF因子染色阳性,毗邻切片的HE染色,细胞移植组骨骼肌纤维未见明显异常,而对照组骨骼肌可见部分肌纤维变性.移植的28d,移植组毛细胞血管数量为(57±18)mm2,对照组为(36±12)mm2,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够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入体内缺血区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可望用作组织缺血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应用2187电极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

    目的应用2187电极探讨右房左室(RV-LV)起搏的方法学,并观察RA-LV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心功能Ⅱ~Ⅲ级心衰患者分别为76、78岁,均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60ms、180ms,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28%、2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时间470ms、490ms,左室充盈时间180ms、16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均符合双室同步治疗指征.

    作者:徐亚伟;陈维;张丽葳;陈艳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36例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7~79岁,(平均55±12岁).

    作者:吴剑胜;胡雪松;张东辉;黄建平;张新霞;许香广;胡淑芬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的体表心电图判读

    目的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直径>50%)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死亡率高,因此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ACS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与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的结果,提出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12导联体表ECG的特征,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叶小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单相动作电位电交替与起搏诱发的急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实验猪心房的电学特性对快速心房起搏的反映和快速起搏始动的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试验用猪25只,体重(56±2.5)kg.以Telazol、Glycopyrolate和Xylazine作为诱发麻醉,lsofluorane维持麻醉.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以100%纯氧,14~16次/min频率通气.术中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

    作者:高连君;杨东辉;刘莹;夏云龙;李世军;杨延宗;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责任病变血管内超声分析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责任病变斑块性质、管腔大小与冠心病类型、血管重塑的关系,评价支架术后高压球囊再扩张的意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方法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临床诊断的44例冠心病病例,其中男3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1±9.9岁(40~78岁);稳定型心绞痛2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责任病变为前降支32例,右冠6例,回旋支6例.

    作者:王风;刘伶;林英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无ST段抬高的急性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无ST段抬高AMI患者,入选标准如下:①持续性胸痛>30分;②心电图显示典型AMI的T波演变或ST段呈持续性压低≥lmm;③心肌酶学升高符合AMI酶学变化规律或肌钙蛋白指标明显升高,同明具备以上3个条件经内科治疗病情仍不稳定者作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

    作者:陈纪林;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主动脉内囊反搏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支持下对62例高危冠心病病人行PCI术的体会,探讨IABP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守力;韩雅玲;荆全民;邓捷;王祖禄;王冬梅;臧红云;马颖艳;王耿;栾波;于海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重组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转染平滑肌细胞及对其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基因转染后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赵刚;黄岚;郑峰;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清尿酸含量与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17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含量与心脏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UA含量分为UA正常组(UAn;n=107)与UA升高组(UAe;n=71),以LA、LV、Ⅳs、LVPW、LVM、LV-MI、RWT作为心脏结构改变指标,EF、FS、E/A值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对组间上述指标进行比较,两因素之间采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干扰因素.

    作者:于林君;祝善俊;周裔忠;黄岚;王江;宋耀明;李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3月~2003年9月间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4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价临床疗效.其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42~87(63.5)岁.

    作者:万征;许丹;李晓春;林青;张文娟;蔡衡;李永乐;于向东;刘博江;张殿芬;林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变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000年-2003年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共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5.7)岁.

    作者:葛亚杰;姜帅;张锦丰;徐绍辉;栾小梅;龙飞;李菁菁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