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的体表心电图判读

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叶小钧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 左主干, 冠状动脉病变, 体表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治疗措施, 临床应用, 对比分析, 导联, 死亡率, 直径, 特征, 生命, 患者
摘要:目的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直径>50%)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死亡率高,因此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ACS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与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的结果,提出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12导联体表ECG的特征,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心肌梗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HGF组、对照组和干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预组静脉注射给予HGF2mg/kg/12h,4周后测心功能、左室重塑指标,取出心脏,梗死区重/缺血区比为梗死范围.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作者:宋明宝;黄岚;蒋世忠;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藤海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腺苷对心肌梗死闭塞血管开通后心肌微灌注改善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本研究拟通过对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局部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观察其对梗死心肌血流恢复后微灌注的改善.

    作者:盖鲁粤;刘宏斌;韩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6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病人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03年6月作者共完成PCI 66例,男性56例,女性10例,年龄:36~77(58.4±10.1)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稳定性心绞痛9例.

    作者:刘新宏;官功昌;陈新义;梁磊;吉海鸣;寿锡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Many institutions in Japan perform PCI via the radial artery(TRI), due to the adility of TRI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However, this procedure involves the significant problem of causing narrowing of the radial artery or occlusion by trans-radial approach.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患者再灌注治疗现状注册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趋势明显上升,而目前ACS治疗指南均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临床资料制订的,我国尚无此方面的注册资料.

    作者:陈韵岱;吕树铮;李国庆;严晓伟;陈纪林;曹克将;张运;葛均波;李为民;贾满盈;杜志民;周颖玲;吴士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术严重并发症的总结及处理体会

    目的总结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及经验教训,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10月~2003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资料,统计严重并发症(冠脉造影术中、术后?4h内发生的威胁患者生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具体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措施中的经验教训.

    作者:潘德锋;夏勇;李文华;徐晤;钱文浩;郝湛军;张超群;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一致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以探讨其不一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3年在本院住院的116例病人进行运动负荷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平均年龄(53.4±9.6)岁.其中心绞痛患者46例,心肌梗死患者32例,心肌病患者6例,高血压病患者2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例.

    作者:李文华;夏勇;李东野;潘德峰;张超群;徐晤;钱文浩;郝湛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技术评价短期冬眠心肌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目的观察短期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只小型中国家猪采用闭胸法建立短期冬眠心肌(SHM)动物模型,应用冠脉内多普勒技术观察模型制备前后相关冠脉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期及收缩期流速比值(DSVR)、冠脉血流储备(CFR)等功能学指示的变化.

    作者:夏勇;杨煜;李雷;张勇;李先进;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intervention on 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renal artery sten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Background Hyperhomocysteinemia (prevalent in rural northern China)is an emerging risk factor for arteri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AD, which can be improved with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Such homocysteine-lowerying dosage of folio acid ( < 1 mg/d ) can reduce restenosis after PTCA, but not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s.Folic acid has additional vascular protection in antixidation, NO synthase protection, angiogenesis-promotion and cytokines reduction.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责任病变血管内超声分析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责任病变斑块性质、管腔大小与冠心病类型、血管重塑的关系,评价支架术后高压球囊再扩张的意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方法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临床诊断的44例冠心病病例,其中男3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1±9.9岁(40~78岁);稳定型心绞痛2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责任病变为前降支32例,右冠6例,回旋支6例.

    作者:王风;刘伶;林英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目的分析伴有不同冠心病危险因素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非典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志明;肖传实;巩书文;朱国斌;赫崇平;王凤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Hiroshi Fujita Kenji Suzuki Akiko Matsuo Reo Nakamura Tetsuya Tanaka Keiji Inoue Hisayuki Hyogo Takaomi TokuraObj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istal embolization and no-reflow phenomenon.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a distal protection using the PercuSurge Guardwire Plus( PSG) in AMI.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切割球囊冠状动脉球囊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38例

    目的应用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对角支开口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38例冠心病患者的38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对其进行分析并短期临床随访.

    作者:宋丹;王人彭;苏晞;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93例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行心房-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大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小于75岁,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尹晓盟;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兔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兔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质粒;采用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法,建立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8),并于心肌内分别注射pcDNA3-bFCGF100μg和pcDNA3 100μg,饲养至2、6、12周处死;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和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

    作者:李易;谭强;张小勇;光雪峰;孙林;张光明;马雁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国人肺静脉组织学研究

    目的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以探讨其参与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的组织学基础.方法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患者[男7例,女5例,死亡年龄(46±17)岁]的心脏及肺组织(由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提供的尸检标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后进行标本的取材,将标本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h,然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ooth muscle actin的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作者:杨延宗;刘莹;孙雷;李连宏;郑仁恕;高连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堵闭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

    目的边缘<5mm通常是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堵闭的禁忌证,本研究探讨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部分边缘缺乏或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堵闭,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7岁.20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前缘0~4mm,2例下缘为2mm,1例后缘为2mm.同期,48例边缘>5mm的患儿做对照.结果全部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和48例对照儿均成功安装了封堵器.两组间年龄、缺损大小和所用封堵器大小无显著差异.23例边缘<5mm的患儿中17例(73.9%)即刻完全堵闭,对照组44例(91.7%)即刻完全堵闭(P<0.05);24h复查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1.3%和93.8%(P>0.05);6个月复查两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5.7%和95.8%(P>0.05).与对照组比较,边缘<5mm的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72.5±26.5)和61.4±21.9min]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2.6±7.0)和(9.8±4.2)min]长.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前、后或下缘<5mm的房间隔缺损仍可以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但长期手术效果尚待查明.

    作者:杜忠东;Peter Koenig;CAO Qi-ling;David Waight;Ziyad M Hijazi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

    目的观察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AngⅡ的相关性,探讨AngⅡ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于世勇;黄岚;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