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宏;官功昌;陈新义;梁磊;吉海鸣;寿锡凌
目的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直径>50%)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死亡率高,因此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ACS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与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的结果,提出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12导联体表ECG的特征,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叶小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同级医院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78例病人,男62例,女16例,年龄37~80岁,平均54.2岁.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5例,心绞痛(AP)21例,非典型心绞痛(NAP)14例,心律失常7例.
作者:王庆顺;田丰;刘永庆;杨丽华;胡秀琴;苏展;王蒙丽;许波;周玉珍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9年9月~2003年8月利用Sigwart法行PTSMA33例.在压力监测、超声应用、消融操作、疗效判定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结果每例患者消融共用无水酒精0.6~5.0ml,分别消融1~4根前间隔支血管;33例患者导管测压示左室流出道压差(静息和激发)均较术前下降>50%;术后2周复查心脏超声,较之术前,平均左室流出道静息压差由48mmHg(1mmHg=0.133kPa)降至8mndHg,激发后压差由平均93mnuHg降至15mmHg,室间隔增厚率由24%降至10%,左室流出道宽度舒张期由1.4cm增至2.0cm,收缩期则由1.1cm增至1.9cm.ECT对照4例中2例出现室间隔心肌放射性缺损.随访3周到4年,33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术中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电图呈前间隔心肌梗死改变,其中1例伴下壁心肌梗死改变.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疗效显著,我们对该疗法应用进行了探索,促使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更趋完美.
作者:王人彭;朱国英;万海燕;苏希;马小静;彭剑;宋丹;陈国洪;张谭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总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夹层时的技术支持与护理经验.方法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为1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其中男108例,女17例,年龄38~79岁.左侧冠状动脉狭窄94例,右侧冠状动脉狭窄25例,左、右侧冠状动脉均有狭窄31例,其狭窄程度均>70%.组患者行PTCA术中有21例发生夹层,其中前降支夹层14例,回旋支夹层3例,右冠状动脉夹层4例.
作者:汤蓉;张金莉;白向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激动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并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SVC治疗房颤的经验.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杨东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通过检测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中cTnl水平,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心肌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0例,40例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支架组,平均年龄(59±9)岁,20例对照组为未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61±13)岁.两组病人在一般情况方面具有可比性.cTnI测定采用第二代酶免疫法,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微粒子发光全自动生化仪及试剂盒.
作者:黄滨;李潞;邢俊杰;徐慧思;王宇;孟靓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谢莲娜;秦颖;黄珊;孙玉兰;汤日波;刘学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动器(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7~61(42.4±8.5)岁].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P)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规顺利植入ICD(其中双腔ICD 2例).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ICD工作情况.
作者:李振;苏晞;韩宏伟;蒋萍;陈运清;王三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了解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对机体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价UGTI治疗PS的可行性.
作者:晋军;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于学军;林春梅;高云华;卓忠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PrCA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25例AMI溶栓成功的患者观察1个月内及满6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射血分数(MVEF),同时对25例AMI溶栓成功后延迟PTCA术(2~4周内手术获得TIMI血流Ⅲ级者)观察同样指标,二者进行比较.
作者:匡政宇;杨坤河;黄定;田文庆;张向阳;艾尔肯·阿吉;时学昆;穆玉民;韩传;唐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PCI中心包积液(PE)、心包填塞(CT)发生率、发生相关因素、处理以及临床预后,为PCI正确的操作和合理的选用器械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前瞻性分析了1 246例PCI资料,包括住院病历、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和影像学资料,判定PE、CT发生原因、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
作者:黄岚;晋军;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周小波;于学军;林春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阐明急性压力超负荷后心肌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和心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因果联系.
作者:周小波;何作云;罗慧兰;冯兵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无ST段抬高的急性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无ST段抬高AMI患者,入选标准如下:①持续性胸痛>30分;②心电图显示典型AMI的T波演变或ST段呈持续性压低≥lmm;③心肌酶学升高符合AMI酶学变化规律或肌钙蛋白指标明显升高,同明具备以上3个条件经内科治疗病情仍不稳定者作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
作者:陈纪林;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量.结果治疗前两组运动耐量、运动诱发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 Hg(1mm Hg=0.133kPa)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Hg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显著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运动耐量.
作者:石理;刘俭雄;李军;毕怀丽;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心动图(RT-3D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房间隔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Sonos 7500RT-3DE诊断仪、X4探头,对4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60.5±8)岁],在RT-3DE和(或)TEE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其中对3例先天性心脏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RT-3DE和TEE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另一例患者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RT-3DE监测下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
作者:周达新;潘翠珍;张峰;张朝霞;舒先红;葛均波;陈灏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To make an rabbit models of restenosis and observed the expression of VEGFmRNA and TGE-β1 mRNA on the intireal proliferation in the mode. We also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FmRNA, TGF-β1 mRNA and resten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能否在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中,通过三尖瓣峡部的局部传导间期作为指标寻找消融阻滞线的间隙,增加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文娟;刘博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斯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32处病变行急诊PCI治疗.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100%.TIMI 3级血流率96%,就诊至血管开通的平均时间为75min,平均住院日13.5d,住院期间病死率3%.
作者: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Hiroshi Fujita Kenji Suzuki Akiko Matsuo Reo Nakamura Tetsuya Tanaka Keiji Inoue Hisayuki Hyogo Takaomi TokuraObj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istal embolization and no-reflow phenomenon.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a distal protection using the PercuSurge Guardwire Plus( PSG) in AMI.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