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征;许丹;李晓春;林青;张文娟;蔡衡;李永乐;于向东;刘博江;张殿芬;林梅
目的探讨于4种常用晶体停搏液中加入细胞保护剂三甲氧苄嗪(trimetazidine,TMZ)对幼兔心肌的保护效应.方法以离体灌注的幼兔心为研究对象,观察4种晶体停搏液在幼兔心14℃缺血2 h后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流出液心肌酶和心肌生化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EO[AF恢复率:(78.23±3.45)%,CO恢复率(80.43±3.62)%]相比,TMZ显著提高离体灌注幼兔心功能的恢复:E1组AF恢复率(89.54±3.04)%(P<0.01),CO恢复率(91.54±2.55)%(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减少心肌酶的漏出:E1组CK漏出量(14.33±1.63)IU/L,而对照组EO为(23.00±3.10)IU/L(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降低氧自由基的生成:E1组MDA为(1.02±0.09)μmol/g,对照组EO为(1.77±0.09)μmol/g(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增加高能磷酸盐的储存:El组(2.11±0.31)μmmol/g.干重对照组EO为(1.68±0.11)μmmol/g.干重(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结论于心停搏液中加入TMZ将明显改善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作者:梅运清;胡大一;赵秀丽;程邦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3月~2003年9月间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4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价临床疗效.其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42~87(63.5)岁.
作者:万征;许丹;李晓春;林青;张文娟;蔡衡;李永乐;于向东;刘博江;张殿芬;林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7~79岁,(平均55±12岁).
作者:吴剑胜;胡雪松;张东辉;黄建平;张新霞;许香广;胡淑芬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efety of Firebird sirolimus-eluting stent(DES)in the treatment of de novo native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内移植后在缺血区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时相关系.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体外成内皮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左侧缺血组织,右侧注射等量培养介质作为对照组,分为7d、14d、28d 3个观察期(n=6),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毗邻切片HE及vWF染色,检查荧光阳性细胞与染色阳性细胞的时空关系,并计算移植前后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成内皮细胞供及物存在条件下表达vWF,并分泌NO.移植后7d,观察到大量分散开来的DAPI标记细胞存活(蓝色荧光),毗邻切片HE染色显示了高密度HE染色阳性区和荧光阳性区的一致性,MSC来源的供体细胞核浆比大,提示是较幼稚细胞,移植区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移植后14d,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荧光标记细胞存活,呈与骨骼肌直径大小相似的网状散在分布,对照组未见荧光,在毗邻的切片,大部分荧光阳性细胞vwF因子染色阳性,毗邻切片的HE染色,细胞移植组骨骼肌纤维未见明显异常,而对照组骨骼肌可见部分肌纤维变性.移植的28d,移植组毛细胞血管数量为(57±18)mm2,对照组为(36±12)mm2,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够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入体内缺血区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可望用作组织缺血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采用病理与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犬心室重构的影响.
作者:聂绍平;蒋桔泉;曾秋棠;曹林生;朱向明;王心房;薛毅;王强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方法2001年4月~2002年11月在我科住院病人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42~74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酒精性心肌病1例.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荆全民;王祖禄;王守力;苗志林;臧红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62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433)和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195),记录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92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n=49)和非感染组(n=53),随访0.5年,再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48.32%,26.1%,P=0.000;1.31±1.19,0.92±1.12,P=0.000);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34.67±3.24,23.22±3.27,P=0.008),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64.7%,63.3%,P=0.909),差别无显著性.但有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36.13±4.04,16.51±3.92,P=0.042).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梁春;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应用2187电极探讨右房左室(RV-LV)起搏的方法学,并观察RA-LV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心功能Ⅱ~Ⅲ级心衰患者分别为76、78岁,均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60ms、180ms,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28%、2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时间470ms、490ms,左室充盈时间180ms、16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均符合双室同步治疗指征.
作者:徐亚伟;陈维;张丽葳;陈艳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结合超声心动图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评价存活心肌,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把握适应证及判定PCI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行PCI的患者术前、术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素检查.
作者:马依彤;王朝霞;穆玉明;茹仙古丽;韩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旨在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内β-射线放射疗法(β-放疗,Novoste)与切割球囊成形术(CBA)联合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ISR>70%的病人295例(男性188例,女性90例,年龄59.76±10.83岁),其中112例均行CBA联合β-放疗为β-放疗组(n=112),183例单独采用CBA(89例)或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94例)为对照组(n=183).弥漫性长病变ISR者β-放疗先照射病变远段,再回撤导管照射病变近段.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QCA),分析病变长度,小管腔直径(MLD),参照管腔直径(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防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即刻两组病人的QCA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6.3±1.6月)β-放疗组的MLD大于对照组,Ds小于对照组,P<0.015.β-放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率相似(心绞痛为10%对17%,心肌梗死为1%对2%,死亡率为0%对2%,P=NS),但β-放疗组的TVR和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TVR为5%对16%,MACE为10%对25%,P<0.05).β-放疗组28例(26%)弥漫性长病变ISR,回撤β-放疗导管分段照射后,随访TVR和MACE无增加.结论冠脉内β-放疗和CBA相结合治疗ISR安全、有效,TVR和MACE明显降低.采用回撤β-放疗导管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弥漫性长病变ISR.
作者:樊冰;葛均波;Clemens Von Birgelen;钱菊英;王齐冰;葛雷;陈灏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对35例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房缺)患者行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研究.方法35例患者确诊为中央型房缺,其中1例为2乳房缺,1例为卵圆孔未闭,2例合并肺动脉瓣中度狭窄.经胸超声(TTE)测ASD直径5~32mm.2孔ASD大孔为15mm、小孔7mm,间距3mm.
作者:王人彭;马小静;万海燕;彭剑;宋丹;陈国洪;戴阳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病人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03年6月作者共完成PCI 66例,男性56例,女性10例,年龄:36~77(58.4±10.1)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稳定性心绞痛9例.
作者:刘新宏;官功昌;陈新义;梁磊;吉海鸣;寿锡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对比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及静脉尿激酶(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费用效果比.方法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93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59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UCG)、临床结果及费用.
作者:尹力;李广平;李健;张承宗;黄体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应用x光影象和CARTO两种定位方法射频消融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峡部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临床评价.方法回顾研究16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56~80(67±9)岁.
作者:张文娟;刘博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时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伴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12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Background Increased thrombegenicity and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ve response induced by the metal struts compromise the advantages of coronary stenting. Adnan Kastrati et al. reported in the ISAR-STEREO trial that a reduced strut thickness of coronary sten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follow up angiographic and clincal result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回顾分析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766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2000年4月6日~2003年7月31日,766例患者,病种分别为: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30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0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0例,心房扑动8例,阵发性房颤3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男性406例,女性360例;年龄6~79(4l±15.9)岁;合并心脏疾病:30例高血压病,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Ebstein畸形,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前降支肌桥,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余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经系统心内膜标测并行射频消融.
作者:韩宏伟;苏晞;李振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成功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康复治疗组实施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5、7天每日定时测定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作者:张晓云;周秀华;叶文琴;庹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总结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及经验教训,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10月~2003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资料,统计严重并发症(冠脉造影术中、术后?4h内发生的威胁患者生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具体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措施中的经验教训.
作者:潘德锋;夏勇;李文华;徐晤;钱文浩;郝湛军;张超群;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