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晞;李振;韩宏伟
目的了解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对机体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价UGTI治疗PS的可行性.
作者:晋军;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于学军;林春梅;高云华;卓忠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动器(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7~61(42.4±8.5)岁].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P)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规顺利植入ICD(其中双腔ICD 2例).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ICD工作情况.
作者:李振;苏晞;韩宏伟;蒋萍;陈运清;王三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对比直接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及静脉尿激酶(UK)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费用效果比.方法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93例AMI患者采用UK溶栓,59例AMI患者采用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的超声心动图(UCG)、临床结果及费用.
作者:尹力;李广平;李健;张承宗;黄体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应用x光影象和CARTO两种定位方法射频消融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峡部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临床评价.方法回顾研究16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56~80(67±9)岁.
作者:张文娟;刘博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一种重要表现类型.UAP的保守治疗包括扩冠、抗凝、抗血小板及缓解冠状动脉痉挛等.
作者:汤云昭;李广平;尹力;王伟;张梅;徐延敏;陈树涛;黄体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减少,然而术后心肌酶学升高者较常见.为探讨酶学升高的机制及其意义,作者对部分行PCI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贾志梅;高远;齐国先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完成择期冠状动脉造影(≤6个月)的首次AMI连续病例878例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前壁组合导联483例(55.0%),下壁组合导联366例(41.7%),侧壁和/或后壁19例(2.2%),不详者10例(1.1%).
作者:罗彤;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斯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32处病变行急诊PCI治疗.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100%.TIMI 3级血流率96%,就诊至血管开通的平均时间为75min,平均住院日13.5d,住院期间病死率3%.
作者: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阐明急性压力超负荷后心肌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和心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变化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因果联系.
作者:周小波;何作云;罗慧兰;冯兵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量.结果治疗前两组运动耐量、运动诱发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 Hg(1mm Hg=0.133kPa)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Hg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显著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运动耐量.
作者:石理;刘俭雄;李军;毕怀丽;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需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常合并肾动脉狭窄,为防止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研究此类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前的肾动脉支架治疗.
作者:王人彭;朱国英;万海燕;苏希;彭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分析17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含量与心脏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UA含量分为UA正常组(UAn;n=107)与UA升高组(UAe;n=71),以LA、LV、Ⅳs、LVPW、LVM、LV-MI、RWT作为心脏结构改变指标,EF、FS、E/A值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对组间上述指标进行比较,两因素之间采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干扰因素.
作者:于林君;祝善俊;周裔忠;黄岚;王江;宋耀明;李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新型Apm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可性性,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34例膜周部VSD(26例合并膜部瘤)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男16例,女18例,年龄3~40岁,体重13~83(44.6±21.1)kg,经胸超声(TTE)提示VSD的直径3~14(4.7±1.0)mm.
作者: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黄连军;刘延玲;王浩;吕秀章;朱振辉;王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共选取39例因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应用常规药物)和TMZ组(n=19,应用常规药物+TMZ 20mg,3次/d).用药观察期为3个月.全部入选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用LVEF、EDD、ESD、FS、SV等指标)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行6min步行试验评价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结果入选时两组资料有可比性.用药12周后,对照组和TMZ组患者比较,TMZ组的6min步行距离、FS值、SV值和EF值与对照组相比增高.两组患者血生化检查、血压、心率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未遇严重不良事件者.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庄海舟;沈潞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25例患者均给予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3例患者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22例患者经右股静脉穿刺.
作者:王怀祯;张春丽;周绍祥;范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unst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Methods Seventee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underwent balloon-induced abdominal aortic wall injury and were given a diet of1% cholesterol for 8 weeks. The aortic segments rich in plaques were then incubated transluminally with recombinant adenovirus carrying a p53 transgene.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由于小侧支闭塞、短暂血流中断、血管痉挛、血流减慢或血小板栓塞等引起.本研究PCI术后CK-MB的变化及CK-MB升高与近期心脏急性事件和死亡率的关系,评估PCI术后CK-MB升高在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
作者:邢俊杰;李潞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经皮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的方法学探讨及可行性评价.方法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S患者接受了UGTI治疗.男性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8.5±12)岁,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14例.单腔的单纯型PS9例,2腔或3腔的复杂型PS 6例.
作者:晋军;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于学军;林春梅;高云华;卓忠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再发心肌缺血且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病例,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MI后再发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病例132例,GAG均见闭塞远端侧支循环建立,分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组(A组)及未通组(B组),随访6~18个月,均于术前及随诊期末进行心绞痛分级,测定LVEF,随访期内统计心脏事件.
作者:闫忠政;吴天兵;王雪萍;李鹏;刘勇;刘钊;张金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证实心脏局部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7例心绞痛患者均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的差值,代表心脏局部产生PRA和AngⅡ的浓度,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间二者的差异.
作者:于世勇;黄岚;于学军;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