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I术后心肌损伤及其意义的探讨

贾志梅;高远;齐国先

关键词:术后, 经皮冠状动脉, 严重并发症, 治疗技术, 心肌酶学, 临床资料, 发生率, 设备, 分行, 病人
摘要: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减少,然而术后心肌酶学升高者较常见.为探讨酶学升高的机制及其意义,作者对部分行PCI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干预治疗

    目的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治疗ACS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患者[急性心梗(AMI)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34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NC)的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随机单盲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进行干预,辛伐他汀组每天口服辛伐他汀20mg,常规组服安慰剂;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以及血清IL-6、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姜德谦;罗玉梅;文丹;杨俭新;李莉英;刘赵云;楚罗湘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调控机制

    目的心肌梗死过程中存在病理性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的减少可能参与与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肌梗死后不同时相的大鼠左心功能、心室重塑、心肌细胞凋亡、以及Fas受体、Fas配体(FasL)和Bcl-2的表达,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和Fas及其配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李隆贵;吴强;耿昭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夹层的技术支持与护理体会

    目的总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夹层时的技术支持与护理经验.方法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为1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其中男108例,女17例,年龄38~79岁.左侧冠状动脉狭窄94例,右侧冠状动脉狭窄25例,左、右侧冠状动脉均有狭窄31例,其狭窄程度均>70%.组患者行PTCA术中有21例发生夹层,其中前降支夹层14例,回旋支夹层3例,右冠状动脉夹层4例.

    作者:汤蓉;张金莉;白向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33例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9年9月~2003年8月利用Sigwart法行PTSMA33例.在压力监测、超声应用、消融操作、疗效判定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结果每例患者消融共用无水酒精0.6~5.0ml,分别消融1~4根前间隔支血管;33例患者导管测压示左室流出道压差(静息和激发)均较术前下降>50%;术后2周复查心脏超声,较之术前,平均左室流出道静息压差由48mmHg(1mmHg=0.133kPa)降至8mndHg,激发后压差由平均93mnuHg降至15mmHg,室间隔增厚率由24%降至10%,左室流出道宽度舒张期由1.4cm增至2.0cm,收缩期则由1.1cm增至1.9cm.ECT对照4例中2例出现室间隔心肌放射性缺损.随访3周到4年,33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术中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电图呈前间隔心肌梗死改变,其中1例伴下壁心肌梗死改变.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疗效显著,我们对该疗法应用进行了探索,促使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更趋完美.

    作者:王人彭;朱国英;万海燕;苏希;马小静;彭剑;宋丹;陈国洪;张谭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目的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谢莲娜;秦颖;黄珊;孙玉兰;汤日波;刘学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Background Increased thrombegenicity and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ve response induced by the metal struts compromise the advantages of coronary stenting. Adnan Kastrati et al. reported in the ISAR-STEREO trial that a reduced strut thickness of coronary sten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follow up angiographic and clincal result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封堵器脱落原因分析及对策

    患者,男,16岁,平素体弱,易感冒,5年前查体发现心脏有杂音,近两年上述症状较前明显.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电图正常.胸片示:右心室增大,肺动脉增宽,心胸比0.50.心脏超声示:动脉导管未闭,位置在升主动脉及肺动脉根部,动脉导管长约9mm,狭窄处直径10mm,呈柱形(两端喇叭口略小),彩色多普勒示有双向血流,右心室扩大,肺动脉增宽,肺动脉压增高,约70~80mmHg(lmmHg=0.133kPa)LVEF为56%.

    作者:高群;李红梅;叶季鲜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再流现象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的无再流现象.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间,连续21例AMI直接PCl无再流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冠脉病变特点和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例AMI直接PCI患者,21例(9.5%)并发了无再流现象,大多数(19例)出现了冠脉急性闭塞的剧烈表现,需升压药和冠脉内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等紧急处理,少数(2例)无症状,不必治疗.1例因心血管崩溃死亡.进一步分析显示无再流者大多数为100%闭塞(19例)和非血栓性(17例)病变,3例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少数为血栓性病变(4例)、并发远端血栓栓塞3例;大多数(17/19例)发生在球囊预扩成功,血流恢复的基础上植入第一个支架后;少数在植入第二个支架(2例)和球囊扩张已植入的支架后(3例)才出现无再流,硝酸甘油和合心爽有特效;提示无再流主要是冠脉微血管栓塞并发了弥漫痉挛所致.结论AMI直接PCI时,100%闭塞和非血栓病变球囊预扩成功再植入支架时易发生无再流现象,治疗应首选硝酸甘油和钙拮抗剂,血压低时也应使用.

    作者: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徐波;唐熠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紫杉醇涂层冠状动脉支架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紫杉醇涂层冠状动脉支架(TAXUS)的安全性和易用性,初步总结TAXUS支架置入术的即刻疗效和早期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4月15日~8月15日共有67例本科住院冠心病患者接受了TAXUS支架(美国Boston公司生产)置入术,其中男性55例,年龄39~79(61.3±10.8)岁;AMI后7~28天11例,不稳定心绞痛50例,稳定性心绞痛6例;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35例、心功能不全22例.

    作者:韩雅玲;李毅;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支架重建血运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初步结果

    目的评估支架重建血运治疗肾动脉狭窄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与近斯疗效.方法选用Palmaz支架,对6例动脉粥样硬化、3例大动脉炎和1例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肾动脉狭窄先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然后放置支架.术后患者均行常规抗凝治疗,定期复查血压和记录降压药物用量,并采用超声复查支架通畅状况.

    作者:杨成明;王旭开;刘光耀;王红勇;胡厚祥;傅春江;方玉强;石伟彬;张晔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八例

    目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率约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0%~60%,急性期病死率达25%,5年生存率仅10%~15%.传统外科手术切除夹层动脉瘤和人造血管置换术的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6%~67%).本研究探讨腔内介入性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作者: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栾波;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36例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7~79岁,(平均55±12岁).

    作者:吴剑胜;胡雪松;张东辉;黄建平;张新霞;许香广;胡淑芬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尿酸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原因很多,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等;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病史的患者,其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的可能性较大,高尿酸血症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尿酸浓度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以寻求通过冠脉造影术前的相关化验检查结果,来预测冠脉造影的阳性可能性.

    作者:卢宏彪;王人彭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床旁气囊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25例患者均给予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3例患者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22例患者经右股静脉穿刺.

    作者:王怀祯;张春丽;周绍祥;范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一例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TTE)检查的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38(12.4)岁.TTE检查的缺损直径大小为4~13mm,4例有膜部瘤形成.造影测定缺损直径为4.6~14.1(7.8±3.0)mm.封堵器:北京华医圣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双盘状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作者:叶季鲜;李红梅;高群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标准Judkdns法连续对41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腹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双肾动脉造影检查,投照角度为左前斜22度,其中男271例,女147例,年龄35~80岁.肾动脉及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血管管径狭窄程度≥50%,<50%时称为血管病变.

    作者:黄党生;沈东;张许文;张春生;夏云峰;易周;张丽伟;白静;姚风;罗北捷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年轻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年轻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元月至2003年7月连续对22例年轻(≤40岁)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情况,其中男20例,女2例.

    作者:李文华;夏勇;潘德峰;钱文浩;徐晤;张超群;郝湛军;李东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Background Hyperhomocysteinemia (prevalent in rural northern China)is an emerging risk factor for arteri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AD, which can be improved with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Such homocysteine-lowerying dosage of folio acid ( < 1 mg/d ) can reduce restenosis after PTCA, but not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s.Folic acid has additional vascular protection in antixidation, NO synthase protection, angiogenesis-promotion and cytokines reduction.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目的在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观察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RAS)的发生率,并分析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因胸痛合并高血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39~79岁),其中男性40例(58.8%),女性28例(41.2%),收缩压为151.5±23.6 mm 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为(88.7±12.4)mm Hg,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进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肾动脉狭窄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陈步星;孙淑红;马风云;田一丁;高光敏;赵希哲;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