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栾波;马颖艳
目的探讨采用新颖的62导体表心电图标测系统对局灶心房颤动(房颤)采用解剖隔离肺静脉的方法进行局灶房颤的导管消融后的患者识别和定位非肺静脉触发点的位置.
作者: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62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433)和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195),记录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92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n=49)和非感染组(n=53),随访0.5年,再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48.32%,26.1%,P=0.000;1.31±1.19,0.92±1.12,P=0.000);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34.67±3.24,23.22±3.27,P=0.008),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64.7%,63.3%,P=0.909),差别无显著性.但有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36.13±4.04,16.51±3.92,P=0.042).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梁春;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diagnosis valu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in detecting plaque disruption and arterial thromb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测定压力源性的侧支血流分数(PDCF),评价m-CF同传统的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探讨PDCF同AMI成功介入治疗(PCI)后左室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蔡志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分析伴有不同冠心病危险因素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非典型心绞痛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志明;肖传实;巩书文;朱国斌;赫崇平;王凤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心肌梗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HGF组、对照组和干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预组静脉注射给予HGF2mg/kg/12h,4周后测心功能、左室重塑指标,取出心脏,梗死区重/缺血区比为梗死范围.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作者:宋明宝;黄岚;蒋世忠;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藤海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兔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质粒;采用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法,建立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8),并于心肌内分别注射pcDNA3-bFCGF100μg和pcDNA3 100μg,饲养至2、6、12周处死;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和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
作者:李易;谭强;张小勇;光雪峰;孙林;张光明;马雁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例1 女性,34岁.1990年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用正规法华林抗凝治疗.术前偶有心动过速发作,因发作频繁于2001年首次射频消融治疗,取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电极在二尖瓣左房侧后壁消融成功.
作者:罗国庆;王晓华;赖珩莉;阮冬云;洪浪;周文英;王东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MSC)心肌分化过程中心肌特异转录因子和心肌特异基因的表达变化.
作者:史剑慧;胡昕婴;牛玉宏;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使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MAP)对在体犬左、右心房肌的电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机制.
作者:刘莹;杨延宗;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刘巍;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电隔离肺或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连续收治的行射频消融经验性电隔离心脏静脉的房颤患者58例,所有患者在术中均不能确定诱发房颤的靶静脉.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22~75(54±11)岁.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高连君;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血浆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4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和曲美他嗪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上曲美他嗪),两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均于给药前及给药后4周观察临床疗效、心率、血压,并分别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心排指数及x线心胸比,检测血浆BNP和Nt-proBNP浓度.结果对照组虽能改善心胸比和左室射血分数,但心排血量和心排指数无显著变化;而治疗组加用万爽力后能显著改善心胸比、左室射血分数,且能显著增加心排血量和心排指数(P<0.05);两组对心率、血压、平均肺动脉压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曲美他嗪组BNP、Nt-proBNP血浆浓度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抗心肌缺血,增加正性肌力药物的敏感性,促进游离脂肪酸更多地合成磷脂而参与细胞膜的构建,保护细胞膜等,从而多方面改善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而BNP、Nt-proBNP血浆浓度是一个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判断疗效的敏感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士超;曹林生;吴淑伦;韩跃刚;王留义;赵振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医疗文书及医学图像将逐渐实现计算机管理,以方便记录、查阅、统计、远程医疗,终实现网上共享,实现远程医疗,为患者提供佳经济的医疗服务.是否拥有功能完整的医院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是否具有良好形象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者:刘磊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近中期Amplatzer封堵器形态变化.方法23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Amplatzer封堵术,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4~46(31.7±14.8)岁;所有患者均于封堵器释放即刻,术后3d,3、6和12个月随访时,采用相同投照体位(LA045.+CRAl5.)摄片.采用QCA法测定封堵器左右Mark间距(H1)、上端边缘间距(H2)、下端边缘间距(H3).自身对照比较术后即刻、术后3d,3、6和12个月随访时各指标的变化.
作者:马依彤;杨毅宁;汤宝鹏;黄定;王疆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31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40-72(55±16)岁;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2.1h(0.75~5.5小时).患者入院时均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合并左心功能不全9例;心原性休克2例;Ⅱ°~Ⅲ°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
作者:王人彭;苏晞;万海燕;朱国英;鼓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腺苷预处理(APC)对缺血心肌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建立心肌缺血模型的12只中国小型家猪随机分为二组:(1)对照组(CON组,n=6),只制备心肌缺血模型;(2)腺苷预处理组(APC组,n=6),制备模型前经冠脉注入6mg腺苷.应用冠脉内多普勒导丝观察模型相关冠脉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值(DSVR)、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变化情况.
作者:杨煜;夏勇;李雷;李先进;张勇;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价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作者:杨延宗;黄从新;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尹晓盟;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附壁血栓脱落导致的脑梗死,是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和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并发症,而治疗中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脱落的栓子进入脑血管,可有效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院应用脑保护装置进行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栾波;韩雅玲;荆全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桥血管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1998年5月至2003年6月期间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桥血管发生病变致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8岁.
作者:陈纪林;高润霖;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徐波;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