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

杨延宗;黄从新;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尹晓盟;林治湖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 病态窦房结, 导管射频消融, 大静脉, 动态心电图, 电隔离治疗, 心脏起搏, 顽固性, 评价, 患者, 病窦
摘要: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价心脏起搏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结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夹层的带膜血管内支架治疗

    主动脉夹层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根据不同易患因素的研究,估计年发病率在每百万人口5~30人之间,男性高于女性[1].若急性夹层发生后不进行治疗,48小时内死亡率约36%~72%,一周内死亡率达到62%~9l%,即使在院内治疗,其平均死亡率也高达27.4%.夹层若累及重要血管分支引起脏器缺血,其死亡率将会更高[1,2].

    作者:黄连军;俞飞成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堵闭边缘不足的房间隔缺损

    目的边缘<5mm通常是房间隔缺损经导管堵闭的禁忌证,本研究探讨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部分边缘缺乏或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对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堵闭,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7岁.20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或心内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缺损前缘0~4mm,2例下缘为2mm,1例后缘为2mm.同期,48例边缘>5mm的患儿做对照.结果全部23例边缘<5mm的房间隔缺损患儿和48例对照儿均成功安装了封堵器.两组间年龄、缺损大小和所用封堵器大小无显著差异.23例边缘<5mm的患儿中17例(73.9%)即刻完全堵闭,对照组44例(91.7%)即刻完全堵闭(P<0.05);24h复查边缘<5mm患儿及对照组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1.3%和93.8%(P>0.05);6个月复查两组完全堵闭率分别是95.7%和95.8%(P>0.05).与对照组比较,边缘<5mm的患儿手术时间[分别为(72.5±26.5)和61.4±21.9min]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2.6±7.0)和(9.8±4.2)min]长.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前、后或下缘<5mm的房间隔缺损仍可以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堵闭,但长期手术效果尚待查明.

    作者:杜忠东;Peter Koenig;CAO Qi-ling;David Waight;Ziyad M Hijazi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血管介入诊疗报告及存档的计算机管理软件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医疗文书及医学图像将逐渐实现计算机管理,以方便记录、查阅、统计、远程医疗,终实现网上共享,实现远程医疗,为患者提供佳经济的医疗服务.是否拥有功能完整的医院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是否具有良好形象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者:刘磊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对两所医院连续收治的发病<12h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急诊行PCI,并与同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乔增勇;胡玉英;阿依努尔;依马木;李清贤;高东升;赵家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超声心动图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再同步化的评价

    目的通过采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表示心室内及心室间同步化的参数,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何种情况得益于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多.

    作者:于学靖;徐亚伟;盛铁仁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8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早期静脉溶栓的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T组)和对照组(C组),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前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C组不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再通患者间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CK恢复正常的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及2周后的左室功能.结果(1)T组和C组溶栓再通患者分别为24例和23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T组CK和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265±728)和(114±67)U/L,显著低于C组的(1739±814)和(159±72)U/L(P<0.05);T组CK及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或0.01).(3)T组33%(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显著低于C组的65%(15例)(P<0.05).(4)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T组为(58±10)%,显著高于C组的(51±10)%(P<0.05);室壁运动指数T组为1.25±0.23,显著低于C组的1.43±0.25(P<0.05).结论对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能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功能.

    作者:罗初凡;杜志民;马虹;何建桂;吴素华;胡承恒;曾武涛;董吁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内慢血流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现慢血流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1989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但冠状动脉血流仅为TIMIⅡ级或以下的患者56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性19例(30.8%),女性37例(69.2%),年龄38~57岁,平均(42.6±8.7)岁;汉族35例(62.1%),维吾尔族12例(22.4%),哈萨克族3例(5.3%),回族4例(7.1%),其他民族2例(3.3%).

    作者:马依彤;黄莺;杨毅宁;再帕尔;王疆;吴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年轻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年轻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元月至2003年7月连续对22例年轻(≤40岁)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情况,其中男20例,女2例.

    作者:李文华;夏勇;潘德峰;钱文浩;徐晤;张超群;郝湛军;李东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干预治疗

    目的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治疗ACS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患者[急性心梗(AMI)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34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NC)的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随机单盲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进行干预,辛伐他汀组每天口服辛伐他汀20mg,常规组服安慰剂;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以及血清IL-6、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姜德谦;罗玉梅;文丹;杨俭新;李莉英;刘赵云;楚罗湘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体外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的表达

    目的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胎儿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s)共孵育,通过抗体阻滞实验方法,探讨中和抗体对TNF-α介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表达增强的影响,试图在细胞和分子的水平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相关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孟丽;陈纪林;徐丽;吉瑞瑞;丛祥凤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首次心肌梗死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预后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远期预后.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成功实施了择期PCI(≤6个月)的首次AMI患者503例进行了随访.随访到468例(93.0%),随访时间17~51个月,中位数28个月.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用Cox回归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内死亡3例(0.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5例(1.1%),冠状动脉搭桥手术9例(1.9%),重复PCI 21例(4.5%),心绞痛复发120例(25.6%).术后1、2、3和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9.5%、99.2%和99.2%,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1%、93.6%、92.1%和90.3%.术后NYHA心功能Ⅰ、Ⅱ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94.9%、4.7%和0.4%.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40%和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女性、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多支病变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RR=2.816,P<0.001);高甘油三酯血症(RR=1.531,P=0.025)和多支病变(RR=1.477,P=0.004)与心绞痛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对首次AMI患者择期(≤6个月)行PCI治疗,远期预后良好.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预后.

    作者:杨跃进;罗彤;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将127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耐量.结果治疗前两组运动耐量、运动诱发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 Hg(1mm Hg=0.133kPa)的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或收缩压下降≥10mmHg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显著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运动耐量.

    作者:石理;刘俭雄;李军;毕怀丽;林佩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及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问题初探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血运重建与否的近斯与远期疗效.方法对分别进行冠脉介入(PCI)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的14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年龄≥75岁的患者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从近期疗效看,CABG组的院内死亡率高,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从远期疗效看,没有进行血运重建的药物治疗组的远期心源性死亡率高,为26.1%,(P<0.05),将三组分别进行比较,PCI组远期死亡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26),CABG组低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8),而PCI组与CABG组的远期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危的,高龄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从早期的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尤其是冠脉介入治疗中获益,减少远期死亡率.

    作者: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卢燕玲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斯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32处病变行急诊PCI治疗.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100%.TIMI 3级血流率96%,就诊至血管开通的平均时间为75min,平均住院日13.5d,住院期间病死率3%.

    作者: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房反复激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使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MAP)对在体犬左、右心房肌的电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机制.

    作者:刘莹;杨延宗;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刘巍;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特点与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激动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并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SVC治疗房颤的经验.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杨东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时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伴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12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36例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7月,我院共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stent)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37~79岁,(平均55±12岁).

    作者:吴剑胜;胡雪松;张东辉;黄建平;张新霞;许香广;胡淑芬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