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梗死后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分析

闫忠政;吴天兵;王雪萍;李鹏;刘勇;刘钊;张金杰

关键词:心肌缺血, 梗死后, 闭塞冠状动脉, 内支架植入, 动脉内支架, 侧支循环, 植入治疗, 心脏事件, 心肌梗死, 随访, 病例, 心绞痛, 统计, 疗效, 分级, 方法, 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再发心肌缺血且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病例,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MI后再发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病例132例,GAG均见闭塞远端侧支循环建立,分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组(A组)及未通组(B组),随访6~18个月,均于术前及随诊期末进行心绞痛分级,测定LVEF,随访期内统计心脏事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腔内β-射线放射疗法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目的旨在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内β-射线放射疗法(β-放疗,Novoste)与切割球囊成形术(CBA)联合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ISR>70%的病人295例(男性188例,女性90例,年龄59.76±10.83岁),其中112例均行CBA联合β-放疗为β-放疗组(n=112),183例单独采用CBA(89例)或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94例)为对照组(n=183).弥漫性长病变ISR者β-放疗先照射病变远段,再回撤导管照射病变近段.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QCA),分析病变长度,小管腔直径(MLD),参照管腔直径(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防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即刻两组病人的QCA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6.3±1.6月)β-放疗组的MLD大于对照组,Ds小于对照组,P<0.015.β-放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率相似(心绞痛为10%对17%,心肌梗死为1%对2%,死亡率为0%对2%,P=NS),但β-放疗组的TVR和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TVR为5%对16%,MACE为10%对25%,P<0.05).β-放疗组28例(26%)弥漫性长病变ISR,回撤β-放疗导管分段照射后,随访TVR和MACE无增加.结论冠脉内β-放疗和CBA相结合治疗ISR安全、有效,TVR和MACE明显降低.采用回撤β-放疗导管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弥漫性长病变ISR.

    作者:樊冰;葛均波;Clemens Von Birgelen;钱菊英;王齐冰;葛雷;陈灏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肌梗死后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再发心肌缺血且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病例,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MI后再发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病例132例,GAG均见闭塞远端侧支循环建立,分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组(A组)及未通组(B组),随访6~18个月,均于术前及随诊期末进行心绞痛分级,测定LVEF,随访期内统计心脏事件.

    作者:闫忠政;吴天兵;王雪萍;李鹏;刘勇;刘钊;张金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类,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岚;于世勇;李爱民;宋耀明;覃军;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We sought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segment elevation in lead aVR in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acut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双心室起搏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二尖瓣中、重度反留,A、E峰融合,QRS波群时限>120ms的心衰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65±11)岁,NYHA心功能Ⅲ级6例,Ⅳ级5例,植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抵达侧静脉或后侧静脉以达到左心室起搏夺获.

    作者:宋耀明;黄岚;李爱民;耿召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及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Present study is to observ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DA using the Amplatzer Duct Occluder(ADO)and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s on blood dynamic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同级医院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78例病人,男62例,女16例,年龄37~80岁,平均54.2岁.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5例,心绞痛(AP)21例,非典型心绞痛(NAP)14例,心律失常7例.

    作者:王庆顺;田丰;刘永庆;杨丽华;胡秀琴;苏展;王蒙丽;许波;周玉珍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SA)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小板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组在服用以上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TMZ)20mg,每日3次口服8周.观察SA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运动试验结果以及心肌耗氧量(RPP)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曲美他嗪组较对照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42%,运动持续时间延长11%(P<0.05),运动总作功增加28%(P<0.001),运动后SA段下移lmV时间延长37%(P<0.001),运动后SA段压低的大幅度减少23%(P<0.001);而静息和运动高峰时的心率、收缩压、率压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使SA患者的症状减轻,运动耐量增加,心血管危险发生率下降.

    作者:张利华;肖俊平;ZENG You-ping;卢少平;薛玉生;郑强荪;柳荫;何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凝血酶注射封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

    目的了解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对机体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价UGTI治疗PS的可行性.

    作者:晋军;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于学军;林春梅;高云华;卓忠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电隔离心脏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电隔离肺或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连续收治的行射频消融经验性电隔离心脏静脉的房颤患者58例,所有患者在术中均不能确定诱发房颤的靶静脉.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22~75(54±11)岁.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高连君;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关系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分析心脏局部AngⅡ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心脏局部Ang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冠心病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于世勇;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费用效果比

    目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一种重要表现类型.UAP的保守治疗包括扩冠、抗凝、抗血小板及缓解冠状动脉痉挛等.

    作者:汤云昭;李广平;尹力;王伟;张梅;徐延敏;陈树涛;黄体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桥血管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1998年5月至2003年6月期间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桥血管发生病变致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8岁.

    作者:陈纪林;高润霖;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徐波;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静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12例(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51岁).术前行胸部CT检查了解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范围.局麻下股静脉穿刺插管,沿下腔静脉逐渐向上,到达头臂静脉至上腔静脉的入口处进行造影,明确狭窄部位.

    作者:黄岚;温向阳;周音频;Philippe ICARD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重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V79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后产生的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V79成纤维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将含有一氧化氮的细胞转染上清液加到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郑峰;黄岚;赵刚;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心梗)后大鼠衰竭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与心肌胶原含量、心功能的相互关系.

    作者:谢萍;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build an amimal model of unst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Methods Sixty-four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n= 54)and B(n= 10). Rabbits in group A underwent balloon-induced arterial wall injury and then were given a diet of 1% cholesterol; rabbits in group B were only given 1% cholesterol.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再流现象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的无再流现象.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间,连续21例AMI直接PCl无再流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冠脉病变特点和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例AMI直接PCI患者,21例(9.5%)并发了无再流现象,大多数(19例)出现了冠脉急性闭塞的剧烈表现,需升压药和冠脉内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等紧急处理,少数(2例)无症状,不必治疗.1例因心血管崩溃死亡.进一步分析显示无再流者大多数为100%闭塞(19例)和非血栓性(17例)病变,3例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少数为血栓性病变(4例)、并发远端血栓栓塞3例;大多数(17/19例)发生在球囊预扩成功,血流恢复的基础上植入第一个支架后;少数在植入第二个支架(2例)和球囊扩张已植入的支架后(3例)才出现无再流,硝酸甘油和合心爽有特效;提示无再流主要是冠脉微血管栓塞并发了弥漫痉挛所致.结论AMI直接PCI时,100%闭塞和非血栓病变球囊预扩成功再植入支架时易发生无再流现象,治疗应首选硝酸甘油和钙拮抗剂,血压低时也应使用.

    作者: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徐波;唐熠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介入封堵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前后血浆心钠素的变化

    目的研究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术前、后血浆心钠素的变化.方法2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56(27.4)岁,体重12~88(54.7)kg.建立血管轨道后,在超声及x线导引下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在封堵前、后5min,24h,3个月分别行血浆内钠素的测定.并选用15例正常人作为对比.

    作者:马依彤;马翔;杨毅宁;汤宝鹏;再帕尔;王疆;吴波;黄莺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