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PmA)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RVH)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8例不同病因(大动脉炎10例,动脉粥样硬化12例,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6例)致肾动脉狭窄患者行PTRA和植入支架.
作者:吴照芝;涂小文;徐劲松;向红利;任海涛;叶慧珍;张妍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通过对66例Sigma系列起搏器的临床分析,了解其临床应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6例Sigma系列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植入起搏器类型及并发症.
作者:祖秀光;刘凡;崔炜;郝玉明;李保华;吴金凤;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斯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32处病变行急诊PCI治疗.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100%.TIMI 3级血流率96%,就诊至血管开通的平均时间为75min,平均住院日13.5d,住院期间病死率3%.
作者: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靶静脉的标测方法,评价电隔离单一靶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连续住院90例房颤患者中进行单一静脉电隔离的14例病人.男性10例,女4例.年龄39~64(51±10)岁.均有频发的房颤.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右室尖部电极导管.进行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形标测电极导管(LASSO电极)以及大头消融电极导管.
作者:高连君;杨延宗;刘少稳;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本研究主要与倍他乐克(Betaloc)进行对照,观察万爽力(TMZ)对心梗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自由基代谢、心肌纤维化、血浆ANP和病理形态学方面(包括光镜和电镜)的影响,分析其产生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取雄性SD大鼠制成心肌梗死模型.术后6周后左室测压验证心衰形成,将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衰的大鼠随机分为以下三组:心衰对照组(S组);心衰服用倍他乐克组(B组,每天mmg/kg);心衰服用万爽力组(T组每天10mg/kg).每组8只大鼠,用药共6周.实验结束时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血浆心钠素(ANP)、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血浆和心肌组织匀浆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以及病理形态学的检测等.结果用药6周后,与C组比较,S组、T组和B组LVSP下降,LVEDP升高,±dp/dt降低;T组、B组与S组比较,LVSP上升LVEDP下降,±dp/dt上升,T组和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S组、B组和T组的血浆SOD值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S组的血浆丙二醛(MDA)值与C组相比增高,T组血浆MDA值与其它三组比较降低.和C组相比,S组、B组和T组心肌组织的SOD均降低;服药组的心肌SOD值较S组增高;S组的心肌MDA值较C组高,而B组、T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S组、B组和T组的血浆ANP值均显著高于C组,B组和T组明显低于S组.各手术组的血清HA值均比C组高,B组和T组HA值与S组相比降低.光镜和电镜结果显示,T组和B组的心肌损害程度,较S组明显减轻.结论TMZ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室压力指标,改善自由基代谢,降低血浆ANP、HA值,改善心肌的病理和超微结构.
作者:庄海舟;沈潞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心房刺激在术中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的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44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器质性心脏病,男性34例,女性10例,年龄(52±11)岁,病史(7±5)年.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林治湖;刘少稳;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王鸣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心脏重建技术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隔电隔离大静脉肌袖后肺静脉狭窄的作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3个月后行MSCT检查.使用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公司的16层CT机.先做胸部正、侧定位像.肺静脉CT的Z轴扫描范围自主肺动脉水平至心脏隔面.经肘部静脉以3.5ml/s的注射速度注射Ultravist(370)50~60ml,CT扫描的延迟时间设定为13~17s.
作者:杨延宗;王照谦;王鸣道;杨志强;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时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伴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12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完成择期冠状动脉造影(≤6个月)的首次AMI连续病例878例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前壁组合导联483例(55.0%),下壁组合导联366例(41.7%),侧壁和/或后壁19例(2.2%),不详者10例(1.1%).
作者:罗彤;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直径>50%)导致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死亡率高,因此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ACS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与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的结果,提出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12导联体表ECG的特征,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叶小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新型Apm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有效性、可性性,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34例膜周部VSD(26例合并膜部瘤)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男16例,女18例,年龄3~40岁,体重13~83(44.6±21.1)kg,经胸超声(TTE)提示VSD的直径3~14(4.7±1.0)mm.
作者: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黄连军;刘延玲;王浩;吕秀章;朱振辉;王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谢莲娜;秦颖;黄珊;孙玉兰;汤日波;刘学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原因很多,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等;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病史的患者,其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的可能性较大,高尿酸血症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尿酸浓度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以寻求通过冠脉造影术前的相关化验检查结果,来预测冠脉造影的阳性可能性.
作者:卢宏彪;王人彭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该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4例,分为曲美他嗪组及对照组,进行随机单盲临床观察3个月.曲美他嗪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口服.门诊患者每二周随访观察一次,每次随访复查心电图一次.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每月复查Holter一次.排除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病.结果曲美他嗪组临床症状如胸闷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曲美他嗪组T波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曲美他嗪治疗后ST-T变化有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早在1周后得到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曲美他嗪不仅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心电图变化,而且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本研究显示曲美他嗪较以往的常规治疗改善的时间明显缩短.曲美他嗪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是有效、安全的代谢类药物,建议可将其推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规药物.
作者:赵美华;张琼;姜坚;许之民;陆秋芬;徐琛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7例冠心病患者不作预扩张直接进行支架置入,观察临床效果及手术成功率.
作者:许志亮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在左侧游离壁房室旁路(AP)射频消融中发生沿二尖瓣环心房激动顺序明显改变,且能排除多条旁路和其他机制所致心动过速病例的特点和可能的电生理机制.
作者:王祖禄;韩雅玲;梁明;梁延春;徐凯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由于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已经大大减少.本文报告两例急诊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以提高将来识别和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过去4年间成功地对19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但是术后有2例(1%)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曾玉杰;王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Hiroshi Fujita Kenji Suzuki Akiko Matsuo Reo Nakamura Tetsuya Tanaka Keiji Inoue Hisayuki Hyogo Takaomi TokuraObj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distal embolization and no-reflow phenomenon.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a distal protection using the PercuSurge Guardwire Plus( PSG) in AMI.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SA)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小板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组在服用以上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TMZ)20mg,每日3次口服8周.观察SA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运动试验结果以及心肌耗氧量(RPP)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曲美他嗪组较对照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42%,运动持续时间延长11%(P<0.05),运动总作功增加28%(P<0.001),运动后SA段下移lmV时间延长37%(P<0.001),运动后SA段压低的大幅度减少23%(P<0.001);而静息和运动高峰时的心率、收缩压、率压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使SA患者的症状减轻,运动耐量增加,心血管危险发生率下降.
作者:张利华;肖俊平;ZENG You-ping;卢少平;薛玉生;郑强荪;柳荫;何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兔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质粒;采用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法,建立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8),并于心肌内分别注射pcDNA3-bFCGF100μg和pcDNA3 100μg,饲养至2、6、12周处死;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和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
作者:李易;谭强;张小勇;光雪峰;孙林;张光明;马雁冰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