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许志亮

关键词:冠状动脉, 直接支架置入术, 临床效果, 手术成功率, 冠心病患者, 方法选择, 预扩张, 安全性, 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7例冠心病患者不作预扩张直接进行支架置入,观察临床效果及手术成功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造影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一致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以探讨其不一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3年在本院住院的116例病人进行运动负荷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平均年龄(53.4±9.6)岁.其中心绞痛患者46例,心肌梗死患者32例,心肌病患者6例,高血压病患者2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例.

    作者:李文华;夏勇;李东野;潘德峰;张超群;徐晤;钱文浩;郝湛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和延迟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治疗措施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5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男性7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8岁.

    作者:马风云;陈步星;罗维;孙淑红;田一丁;赵希哲;高光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技术评价短期冬眠心肌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目的观察短期冬眠心肌动物模型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只小型中国家猪采用闭胸法建立短期冬眠心肌(SHM)动物模型,应用冠脉内多普勒技术观察模型制备前后相关冠脉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期及收缩期流速比值(DSVR)、冠脉血流储备(CFR)等功能学指示的变化.

    作者:夏勇;杨煜;李雷;张勇;李先进;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及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清尿酸含量与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17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含量与心脏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UA含量分为UA正常组(UAn;n=107)与UA升高组(UAe;n=71),以LA、LV、Ⅳs、LVPW、LVM、LV-MI、RWT作为心脏结构改变指标,EF、FS、E/A值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对组间上述指标进行比较,两因素之间采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干扰因素.

    作者:于林君;祝善俊;周裔忠;黄岚;王江;宋耀明;李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处理二例分析

    由于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已经大大减少.本文报告两例急诊PCI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以提高将来识别和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过去4年间成功地对195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但是术后有2例(1%)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曾玉杰;王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We sought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segment elevation in lead aVR in th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acute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间质重塑和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基质金属蛋白梅(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变化与心肌胶原代谢和心功能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谢萍;祝善俊;王江;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延迟成功

    目的 44例阵发性房颤在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术后,有30例出现术后早期复发(1周内),但随访中有14例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或完全消失(46%),这种延迟效应的可能机制与意义值得探讨.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桥血管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1998年5月至2003年6月期间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桥血管发生病变致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8岁.

    作者:陈纪林;高润霖;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徐波;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成内皮细胞分化及缺血区存活能力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成内皮细胞分化能力及在缺血区存活能力.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含10%优质胎牛血清及双抗).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射频消融术766例回顾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766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2000年4月6日~2003年7月31日,766例患者,病种分别为: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30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0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0例,心房扑动8例,阵发性房颤3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男性406例,女性360例;年龄6~79(4l±15.9)岁;合并心脏疾病:30例高血压病,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Ebstein畸形,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前降支肌桥,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余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经系统心内膜标测并行射频消融.

    作者:韩宏伟;苏晞;李振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皮腔内β-射线放射疗法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目的旨在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内β-射线放射疗法(β-放疗,Novoste)与切割球囊成形术(CBA)联合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ISR>70%的病人295例(男性188例,女性90例,年龄59.76±10.83岁),其中112例均行CBA联合β-放疗为β-放疗组(n=112),183例单独采用CBA(89例)或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94例)为对照组(n=183).弥漫性长病变ISR者β-放疗先照射病变远段,再回撤导管照射病变近段.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QCA),分析病变长度,小管腔直径(MLD),参照管腔直径(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防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即刻两组病人的QCA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6.3±1.6月)β-放疗组的MLD大于对照组,Ds小于对照组,P<0.015.β-放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率相似(心绞痛为10%对17%,心肌梗死为1%对2%,死亡率为0%对2%,P=NS),但β-放疗组的TVR和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TVR为5%对16%,MACE为10%对25%,P<0.05).β-放疗组28例(26%)弥漫性长病变ISR,回撤β-放疗导管分段照射后,随访TVR和MACE无增加.结论冠脉内β-放疗和CBA相结合治疗ISR安全、有效,TVR和MACE明显降低.采用回撤β-放疗导管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弥漫性长病变ISR.

    作者:樊冰;葛均波;Clemens Von Birgelen;钱菊英;王齐冰;葛雷;陈灏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66例Sigma系列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目的通过对66例Sigma系列起搏器的临床分析,了解其临床应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6例Sigma系列起搏器患者的临床情况,了解其基础病因、植入起搏器类型及并发症.

    作者:祖秀光;刘凡;崔炜;郝玉明;李保华;吴金凤;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内慢血流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冠状动脉造影中出现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出现慢血流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1989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但冠状动脉血流仅为TIMIⅡ级或以下的患者56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性19例(30.8%),女性37例(69.2%),年龄38~57岁,平均(42.6±8.7)岁;汉族35例(62.1%),维吾尔族12例(22.4%),哈萨克族3例(5.3%),回族4例(7.1%),其他民族2例(3.3%).

    作者:马依彤;黄莺;杨毅宁;再帕尔;王疆;吴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床旁气囊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25例患者均给予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3例患者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22例患者经右股静脉穿刺.

    作者:王怀祯;张春丽;周绍祥;范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到溶栓时间试验

    目的探讨进一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溶栓开始时间的途径,以此争取提高的血管再通率.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医院的时间、从来医院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合为一体.溶栓大夫随救护车出发(如患者自己来诊,略此步),见到患者后立即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的入选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陈玉林;刘文香;冯卫华;闫海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Restenosis after balloon angioplasty resuits from abnormal proliferation of phenotypically modulat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SMCs) that migrate and synthesize large amounts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A vafety of growth factors have been shown to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tenotic lesions includ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锁骨下动脉支架术治疗九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随访

    目的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成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我们报告过去54个月期间采用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

    作者:颜红兵;王勇;刘鹏;曾玉杰;柯元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