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海舟;沈潞华
目的评价双心室起搏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二尖瓣中、重度反留,A、E峰融合,QRS波群时限>120ms的心衰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65±11)岁,NYHA心功能Ⅲ级6例,Ⅳ级5例,植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抵达侧静脉或后侧静脉以达到左心室起搏夺获.
作者:宋耀明;黄岚;李爱民;耿召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应用2187电极探讨右房左室(RV-LV)起搏的方法学,并观察RA-LV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心功能Ⅱ~Ⅲ级心衰患者分别为76、78岁,均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60ms、180ms,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28%、2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时间470ms、490ms,左室充盈时间180ms、16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均符合双室同步治疗指征.
作者:徐亚伟;陈维;张丽葳;陈艳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治疗措施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的85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男性7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8岁.
作者:马风云;陈步星;罗维;孙淑红;田一丁;赵希哲;高光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TTE)检查的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38(12.4)岁.TTE检查的缺损直径大小为4~13mm,4例有膜部瘤形成.造影测定缺损直径为4.6~14.1(7.8±3.0)mm.封堵器:北京华医圣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双盘状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作者:叶季鲜;李红梅;高群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的冠脉病变特征及给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合支架植入术治疗NSTE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NSTEMI的患者于入院后随机分为48h(24例;早期介入组)或7~10d后(30例);行冠脉造影及支架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胸痛缓解时间以及90d内发生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再次住院及重复或接受PTCA、外科搭桥(CABG)等事件的情况,初步评价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赵燕;张宏;庞明杰;兰炳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患者,女,71岁,因反复胸痛、胸闷5年,加重1天入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无糖尿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供血呈右优势型,冠脉走行区未见明显钙化,LM正常,LAD70%偏心节段狭窄,TIMI 3级血流,LCX及RCA正常.
作者:侯善荣;张瑞岩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电隔离肺或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连续收治的行射频消融经验性电隔离心脏静脉的房颤患者58例,所有患者在术中均不能确定诱发房颤的靶静脉.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22~75(54±11)岁.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高连君;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unst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Methods Seventee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underwent balloon-induced abdominal aortic wall injury and were given a diet of1% cholesterol for 8 weeks. The aortic segments rich in plaques were then incubated transluminally with recombinant adenovirus carrying a p53 transgene.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通过由孤立间歇或者有序的肺静脉电图所定义的早肺静脉电位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进行部分肺静脉隔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心房刺激在术中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的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44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器质性心脏病,男性34例,女性10例,年龄(52±11)岁,病史(7±5)年.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林治湖;刘少稳;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王鸣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责任病变斑块性质、管腔大小与冠心病类型、血管重塑的关系,评价支架术后高压球囊再扩张的意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方法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临床诊断的44例冠心病病例,其中男3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2.1±9.9岁(40~78岁);稳定型心绞痛2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2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责任病变为前降支32例,右冠6例,回旋支6例.
作者:王风;刘伶;林英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再发心肌缺血且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病例,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MI后再发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病例132例,GAG均见闭塞远端侧支循环建立,分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组(A组)及未通组(B组),随访6~18个月,均于术前及随诊期末进行心绞痛分级,测定LVEF,随访期内统计心脏事件.
作者:闫忠政;吴天兵;王雪萍;李鹏;刘勇;刘钊;张金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时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伴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12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30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在应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口服,每天3次,12周后随访临床情况并复查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用药后胸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由用药前(2.1±2.9)次/d减少为用药后的(1.2±1.7)次/d(P<0.05),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用药前为30例,用药后减至15例(P<0.01),平板运动试验到达终点时间明显延长,由治疗前(7.7±0.4)min延长为(9.0±0.5)min(P<0.01).结论曲美他嗪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能增加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运动耐量且安全有效.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例1 女性,34岁.1990年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用正规法华林抗凝治疗.术前偶有心动过速发作,因发作频繁于2001年首次射频消融治疗,取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电极在二尖瓣左房侧后壁消融成功.
作者:罗国庆;王晓华;赖珩莉;阮冬云;洪浪;周文英;王东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采用病理与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犬心室重构的影响.
作者:聂绍平;蒋桔泉;曾秋棠;曹林生;朱向明;王心房;薛毅;王强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PrCA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25例AMI溶栓成功的患者观察1个月内及满6个月时左心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射血分数(MVEF),同时对25例AMI溶栓成功后延迟PTCA术(2~4周内手术获得TIMI血流Ⅲ级者)观察同样指标,二者进行比较.
作者:匡政宇;杨坤河;黄定;田文庆;张向阳;艾尔肯·阿吉;时学昆;穆玉民;韩传;唐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以及序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男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5.2)岁.发现股动脉PSA至接受治疗为平均(2.6±3.7)d,PSA平均直径(3.5±1.5)cm.
作者:覃军;黄岚;李爱民;宋耀明;晋军;于学军;耿召华;周小波;林春梅;高云华;卓忠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To evaluate short-term outcome of coronary drug-eluting stent (D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by comparing with standard bare stent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参数变化,提取储存数据协助临床诊断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2年10月植入20例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参数,包括心室阈值、输出电压、阻抗、ER振幅、极化电位,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心率事件统计,睡眠功能等.
作者:韩雪更;徐亚伟;陈艳清;杨海燕;于学靖;周可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