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及观察

韩雪更;徐亚伟;陈艳清;杨海燕;于学靖;周可

关键词:阈值, 转换功能, 双腔起搏器, 睡眠功能, 输出电压, 事件统计, 临床诊断, 极化电位, 参数, 安全性, 阻抗, 植入, 振幅, 心室, 心率, 提取, 数据, 术后, 评估, 模式
摘要:目的观察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参数变化,提取储存数据协助临床诊断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2年10月植入20例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参数,包括心室阈值、输出电压、阻抗、ER振幅、极化电位,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心率事件统计,睡眠功能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再流现象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并发的无再流现象.方法对我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8月间,连续21例AMI直接PCl无再流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冠脉病变特点和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例AMI直接PCI患者,21例(9.5%)并发了无再流现象,大多数(19例)出现了冠脉急性闭塞的剧烈表现,需升压药和冠脉内硝酸甘油、钙拮抗剂等紧急处理,少数(2例)无症状,不必治疗.1例因心血管崩溃死亡.进一步分析显示无再流者大多数为100%闭塞(19例)和非血栓性(17例)病变,3例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少数为血栓性病变(4例)、并发远端血栓栓塞3例;大多数(17/19例)发生在球囊预扩成功,血流恢复的基础上植入第一个支架后;少数在植入第二个支架(2例)和球囊扩张已植入的支架后(3例)才出现无再流,硝酸甘油和合心爽有特效;提示无再流主要是冠脉微血管栓塞并发了弥漫痉挛所致.结论AMI直接PCI时,100%闭塞和非血栓病变球囊预扩成功再植入支架时易发生无再流现象,治疗应首选硝酸甘油和钙拮抗剂,血压低时也应使用.

    作者:杨跃进;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徐波;唐熠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及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干预治疗

    目的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治疗ACS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50例ACS患者[急性心梗(AMI)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34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NC)的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随机单盲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进行干预,辛伐他汀组每天口服辛伐他汀20mg,常规组服安慰剂;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以及血清IL-6、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作者:姜德谦;罗玉梅;文丹;杨俭新;李莉英;刘赵云;楚罗湘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根据慢性心房颤动标测所得的孤立间歇电位进行电生理引导下的肺静脉隔离

    目的评价通过由孤立间歇或者有序的肺静脉电图所定义的早肺静脉电位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进行部分肺静脉隔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重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V79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后产生的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V79成纤维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将含有一氧化氮的细胞转染上清液加到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郑峰;黄岚;赵刚;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无复流现象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54个月期间对232例STEMI实施直接PCI,25例(10.8%)梗死相关动脉(IRA)出现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内处理包括注射各种药物、生理盐水或动脉血冲洗和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结果25例无复流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0.7岁(34-85岁).16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其中14例IRA粗大.20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其中14例还合并2型糖尿病),18例合并高脂血症.经过处理,17例IRA为3级TIMI前向血流,以后临床经过良好.6例为TIMI 2级血流,4例术后临床经过良好,2例分别在术后4 h和70h死亡.2例TIMI 0-1级血流,术中死亡.结论直接PCI的无复流发生率为10.8%,死亡率达16%.无复流主要见于IRA为粗大右冠状动脉并且合并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无复流的处理应当是综合性的,但并非总是有效.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高焱莎;叶小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治疗稳定性心绞痛(SA)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常规服用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小板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组在服用以上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TMZ)20mg,每日3次口服8周.观察SA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运动试验结果以及心肌耗氧量(RPP)和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曲美他嗪组较对照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42%,运动持续时间延长11%(P<0.05),运动总作功增加28%(P<0.001),运动后SA段下移lmV时间延长37%(P<0.001),运动后SA段压低的大幅度减少23%(P<0.001);而静息和运动高峰时的心率、收缩压、率压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使用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使SA患者的症状减轻,运动耐量增加,心血管危险发生率下降.

    作者:张利华;肖俊平;ZENG You-ping;卢少平;薛玉生;郑强荪;柳荫;何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intervention on 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renal artery sten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心脏大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93例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行心房-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大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小于75岁,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

    作者: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尹晓盟;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介入性治疗842例临床总结

    目的分析842例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94年5月至2003年5月完成的842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170例,急性心肌梗死延迟介入性治疗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1例,稳定型心绞痛281例.

    作者:陈步星;王伟民;赵红;胡大一;马风云;孙淑红;罗维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中国人冠状动脉左优势型和右优势型时左前降支长度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观察中国人冠状动脉分布区域与左前降支(LAD)长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869例中国人冠状动脉造影LAD的长度及分布情况.根据LAD分布和长度,将LAD分成三种类型:A型:LAD未达心尖.B型:到达心尖.C型:到达隔面.比较左优势型(164例)和右优势型(705例)LAD长度及支配心肌多少,分析不同性别与LAD各种类型的关系.

    作者:颜红兵;曾玉杰;白旭虎;李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踝-臂血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

    目的研究踝-臂血压指数(ABI)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3年6月在本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111例,男79例,女32例,年龄(56.9±7.8)岁.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病变者81例,正常者30例.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史的患者排除本研究.

    作者:温尚煜;张新;李淑丽;代春梅;王金平;王丽那;唐玉龙;黎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自体内皮细胞移植重建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的可行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体内皮细胞移植重建剥脱血管段内皮的可行性.一、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分离培养自体颈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数量达到3 ×106后,行双侧髂股动脉球囊损伤,一侧于损伤后立即经OTW球囊导管将自体静脉内皮细胞注入内皮剥脱的血管段(细胞移植组),另一侧仅注入培养基(对照组).

    作者:武晓静;黄岚;晋军;赵刚;蒋世忠;张波;宋明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0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对两所医院连续收治的发病<12h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急诊行PCI,并与同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乔增勇;胡玉英;阿依努尔;依马木;李清贤;高东升;赵家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31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40-72(55±16)岁;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2.1h(0.75~5.5小时).患者入院时均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合并左心功能不全9例;心原性休克2例;Ⅱ°~Ⅲ°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

    作者:王人彭;苏晞;万海燕;朱国英;鼓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时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伴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12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房不同部位刺激在显示肺静脉电位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心房刺激在术中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的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44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器质性心脏病,男性34例,女性10例,年龄(52±11)岁,病史(7±5)年.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林治湖;刘少稳;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王鸣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诊介入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3年3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4例患者,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1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韩雅玲;王耿;王守力;荆全民;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直接支架术致心包填塞一例

    患者,女,71岁,因反复胸痛、胸闷5年,加重1天入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无糖尿病病史.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供血呈右优势型,冠脉走行区未见明显钙化,LM正常,LAD70%偏心节段狭窄,TIMI 3级血流,LCX及RCA正常.

    作者:侯善荣;张瑞岩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同级医院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78例病人,男62例,女16例,年龄37~80岁,平均54.2岁.急性心肌梗死(AMI)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5例,心绞痛(AP)21例,非典型心绞痛(NAP)14例,心律失常7例.

    作者:王庆顺;田丰;刘永庆;杨丽华;胡秀琴;苏展;王蒙丽;许波;周玉珍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