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善荣;张瑞岩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心动图(RT-3D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在房间隔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Sonos 7500RT-3DE诊断仪、X4探头,对4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60.5±8)岁],在RT-3DE和(或)TEE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其中对3例先天性心脏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RT-3DE和TEE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另一例患者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RT-3DE监测下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
作者:周达新;潘翠珍;张峰;张朝霞;舒先红;葛均波;陈灏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将62例冠心病伴糖尿病并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两组的基本用药类同,A组另给曲美他嗪20mg,3次/d;B组31例服安慰剂,疗程52周,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试验前后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检查等.结果A组与B组对比,患者心功能改善(P<0.05),生活质量提高(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P<0.05),病情恶化减少(P<0.05).结论冠心病伴糖尿病的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服用曲美他嗪可使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作者:林钟文;吴盛标;杨鹏生;陈焕展;黄志昕;陈科奇;冯治西;姜昕;周其玲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在心力衰竭治疗时改善心功能和逆转左心室重塑的作用.方法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起搏器,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40%,伴QRs>140ms.在起搏器植入前、双心室起搏治疗3~12个月后进行一系列评价.
作者:苏晞;李振;韩宏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心脏重建技术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隔电隔离大静脉肌袖后肺静脉狭窄的作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3个月后行MSCT检查.使用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GE)公司的16层CT机.先做胸部正、侧定位像.肺静脉CT的Z轴扫描范围自主肺动脉水平至心脏隔面.经肘部静脉以3.5ml/s的注射速度注射Ultravist(370)50~60ml,CT扫描的延迟时间设定为13~17s.
作者:杨延宗;王照谦;王鸣道;杨志强;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成内皮细胞分化能力及在缺血区存活能力.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含10%优质胎牛血清及双抗).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低频高能量超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ayfiled公司ACOLYSIS SYSTEMTM超声溶栓仪(40kHz,18W/cm2),通过导管技术对25例AMI者进行消融,观察消融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TIMI血流并测量残余狭窄程度,观察消融中有无冠脉痉挛、撕裂等改变,检测手术前后CK-MB、心电图ST段及临床症状的改变.
作者:宋耀明;何作云;黄岚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的探讨亚急性、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5例行PTCA术的冠状动脉闭塞病例(115支闭塞血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将病人分为二组:43例为亚急性闭塞组(1~30天)72例为慢性闭塞组(1~108个月),均按常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操作.
作者:彭剑;朱国英;王人彭;苏晞;万海燕;宋丹;陈国洪;李炬;程光辉;熊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类,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探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岚;于世勇;李爱民;宋耀明;覃军;耿召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犬血管再生与侧支重构的影响.
作者:聂绍平;蒋桔泉;曾秋棠;曹林生;朱向明;薛毅;王强;王新房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影响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3年3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54例患者,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1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作者:韩雅玲;王耿;王守力;荆全民;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效果.方法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3年3月共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183例,其中男162例,女21例,年龄38~82岁.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侧冠状动脉狭窄>70%124例,右侧冠状动脉狭窄>70%28例,左、右侧冠状动脉狭窄>70%31例.
作者:白向荣;张金莉;汤蓉;王淑霞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31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40-72(55±16)岁;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2.1h(0.75~5.5小时).患者入院时均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合并左心功能不全9例;心原性休克2例;Ⅱ°~Ⅲ°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
作者:王人彭;苏晞;万海燕;朱国英;鼓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后产生的一氧化氮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通过真核表达载体转入V79成纤维细胞中,用Griess法测定转染细胞生成的一氧化氮的量.将含有一氧化氮的细胞转染上清液加到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观察对平滑肌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作者:郑峰;黄岚;赵刚;武晓静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回顾分析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766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2000年4月6日~2003年7月31日,766例患者,病种分别为: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30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0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0例,心房扑动8例,阵发性房颤3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男性406例,女性360例;年龄6~79(4l±15.9)岁;合并心脏疾病:30例高血压病,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Ebstein畸形,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前降支肌桥,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余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经系统心内膜标测并行射频消融.
作者:韩宏伟;苏晞;李振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过去54个月期间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29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方法1999年3月~2003年8月对299例ACS患者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施行急诊PCI.①23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曾玉杰;高焱莎;赵霞;赵桂茹;杨绍芬 刊期: 2003年第z1期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intervention on 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renal artery stenosis.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探讨于4种常用晶体停搏液中加入细胞保护剂三甲氧苄嗪(trimetazidine,TMZ)对幼兔心肌的保护效应.方法以离体灌注的幼兔心为研究对象,观察4种晶体停搏液在幼兔心14℃缺血2 h后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流出液心肌酶和心肌生化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EO[AF恢复率:(78.23±3.45)%,CO恢复率(80.43±3.62)%]相比,TMZ显著提高离体灌注幼兔心功能的恢复:E1组AF恢复率(89.54±3.04)%(P<0.01),CO恢复率(91.54±2.55)%(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减少心肌酶的漏出:E1组CK漏出量(14.33±1.63)IU/L,而对照组EO为(23.00±3.10)IU/L(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降低氧自由基的生成:E1组MDA为(1.02±0.09)μmol/g,对照组EO为(1.77±0.09)μmol/g(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增加高能磷酸盐的储存:El组(2.11±0.31)μmmol/g.干重对照组EO为(1.68±0.11)μmmol/g.干重(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结论于心停搏液中加入TMZ将明显改善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作者:梅运清;胡大一;赵秀丽;程邦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心肌梗死过程中存在病理性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的减少可能参与与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肌梗死后不同时相的大鼠左心功能、心室重塑、心肌细胞凋亡、以及Fas受体、Fas配体(FasL)和Bcl-2的表达,探讨心肌细胞凋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和Fas及其配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作者:李隆贵;吴强;耿昭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远期预后.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0年12月间在我院成功实施了择期PCI(≤6个月)的首次AMI患者503例进行了随访.随访到468例(93.0%),随访时间17~51个月,中位数28个月.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用Cox回归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内死亡3例(0.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5例(1.1%),冠状动脉搭桥手术9例(1.9%),重复PCI 21例(4.5%),心绞痛复发120例(25.6%).术后1、2、3和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9.5%、99.2%和99.2%,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5.1%、93.6%、92.1%和90.3%.术后NYHA心功能Ⅰ、Ⅱ和Ⅲ级的患者分别占94.9%、4.7%和0.4%.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室射血分数≤40%和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女性、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多支病变与心绞痛复发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多支病变与心脏事件正相关(RR=2.816,P<0.001);高甘油三酯血症(RR=1.531,P=0.025)和多支病变(RR=1.477,P=0.004)与心绞痛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对首次AMI患者择期(≤6个月)行PCI治疗,远期预后良好.严格控制危险因素有利于预后.
作者:杨跃进;罗彤;高润霖;陈纪林;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陈在嘉;宋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激动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并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SVC治疗房颤的经验.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杨东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