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内控制释放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室重构的影响

聂绍平;蒋桔泉;曾秋棠;曹林生;朱向明;王心房;薛毅;王强

关键词:肌内, 控制释放, 血管, 再生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超声心动, 图方法, 评价, 病理
摘要:目的采用病理与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心肌内控制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再生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犬心室重构的影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6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病人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03年6月作者共完成PCI 66例,男性56例,女性10例,年龄:36~77(58.4±10.1)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稳定性心绞痛9例.

    作者:刘新宏;官功昌;陈新义;梁磊;吉海鸣;寿锡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主动脉内囊反搏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支持下对62例高危冠心病病人行PCI术的体会,探讨IABP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守力;韩雅玲;荆全民;邓捷;王祖禄;王冬梅;臧红云;马颖艳;王耿;栾波;于海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夹层的技术支持与护理体会

    目的总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夹层时的技术支持与护理经验.方法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为1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其中男108例,女17例,年龄38~79岁.左侧冠状动脉狭窄94例,右侧冠状动脉狭窄25例,左、右侧冠状动脉均有狭窄31例,其狭窄程度均>70%.组患者行PTCA术中有21例发生夹层,其中前降支夹层14例,回旋支夹层3例,右冠状动脉夹层4例.

    作者:汤蓉;张金莉;白向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核因子MF-KB活化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大鼠心肌核因子-kB(NF-κB)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在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进展中的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MI模型,同时设假手术组(SH)组,4、8、12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称取心脏组织湿重.对左室非梗死区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TNF-α蛋白表达,电泳动度迁徙率法(EMSA)检测NF-κB活性.

    作者:谢萍;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肌袖与心房的电学连接特征

    目的总结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上腔静脉(SVC)肌袖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评价SVC肌袖和心房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

    作者:夏云龙;刘莹;杨延宗;刘少稳;高连君;杨东辉;李世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全程护理

    目的运用改进后的规范化全程护理,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身心尽快康复.方法对患者耐心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介绍、板报宣传和模拟图形等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及过程,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健康指导及出院随访等.

    作者:王晓昕;幺艳梅;王瑛;王丹;朱娜;伊育红;王美娜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目的评价无ST段抬高的急性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无ST段抬高AMI患者,入选标准如下:①持续性胸痛>30分;②心电图显示典型AMI的T波演变或ST段呈持续性压低≥lmm;③心肌酶学升高符合AMI酶学变化规律或肌钙蛋白指标明显升高,同明具备以上3个条件经内科治疗病情仍不稳定者作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

    作者:陈纪林;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斯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32处病变行急诊PCI治疗.结果31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100%.TIMI 3级血流率96%,就诊至血管开通的平均时间为75min,平均住院日13.5d,住院期间病死率3%.

    作者:苏晞;王人彭;万海燕;朱国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床旁气囊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25例患者均给予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3例患者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22例患者经右股静脉穿刺.

    作者:王怀祯;张春丽;周绍祥;范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To build an amimal model of unstable atherosclerotic plaques.Methods Sixty-four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n= 54)and B(n= 10). Rabbits in group A underwent balloon-induced arterial wall injury and then were given a diet of 1% cholesterol; rabbits in group B were only given 1% cholesterol.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在治疗和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2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在治疗和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颜红兵;王勇;柯元南;李洪;宋泓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病例的原因分析

    我们将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死亡定义为直接PCI后的住院期间死亡.本文分析我们开展STEMI直接PCI死亡病例的原因.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王勇;高焱莎;曾玉杰;叶小钧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成功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康复治疗组实施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5、7天每日定时测定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作者:张晓云;周秀华;叶文琴;庹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心肌梗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HGF组、对照组和干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预组静脉注射给予HGF2mg/kg/12h,4周后测心功能、左室重塑指标,取出心脏,梗死区重/缺血区比为梗死范围.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作者:宋明宝;黄岚;蒋世忠;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藤海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血运重建术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结合超声心动图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评价存活心肌,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把握适应证及判定PCI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行PCI的患者术前、术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素检查.

    作者:马依彤;王朝霞;穆玉明;茹仙古丽;韩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PCI术后心肌损伤及其意义的探讨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减少,然而术后心肌酶学升高者较常见.为探讨酶学升高的机制及其意义,作者对部分行PCI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作者:贾志梅;高远;齐国先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Objective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therapy on prognosis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1 to July, 2002 we continuously observed 110 eases of ACS patients, including 70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and 40 cases of anstable angin apeetoris(UAP).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皮腔内β-射线放射疗法联合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目的旨在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冠脉)内β-射线放射疗法(β-放疗,Novoste)与切割球囊成形术(CBA)联合治疗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ISR>70%的病人295例(男性188例,女性90例,年龄59.76±10.83岁),其中112例均行CBA联合β-放疗为β-放疗组(n=112),183例单独采用CBA(89例)或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94例)为对照组(n=183).弥漫性长病变ISR者β-放疗先照射病变远段,再回撤导管照射病变近段.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QCA),分析病变长度,小管腔直径(MLD),参照管腔直径(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防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即刻两组病人的QCA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6.3±1.6月)β-放疗组的MLD大于对照组,Ds小于对照组,P<0.015.β-放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率相似(心绞痛为10%对17%,心肌梗死为1%对2%,死亡率为0%对2%,P=NS),但β-放疗组的TVR和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TVR为5%对16%,MACE为10%对25%,P<0.05).β-放疗组28例(26%)弥漫性长病变ISR,回撤β-放疗导管分段照射后,随访TVR和MACE无增加.结论冠脉内β-放疗和CBA相结合治疗ISR安全、有效,TVR和MACE明显降低.采用回撤β-放疗导管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弥漫性长病变ISR.

    作者:樊冰;葛均波;Clemens Von Birgelen;钱菊英;王齐冰;葛雷;陈灏珠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应用2187电极行右房左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

    目的应用2187电极探讨右房左室(RV-LV)起搏的方法学,并观察RA-LV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心功能Ⅱ~Ⅲ级心衰患者分别为76、78岁,均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60ms、180ms,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28%、2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时间470ms、490ms,左室充盈时间180ms、160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均符合双室同步治疗指征.

    作者:徐亚伟;陈维;张丽葳;陈艳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一致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以探讨其不一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03年在本院住院的116例病人进行运动负荷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平均年龄(53.4±9.6)岁.其中心绞痛患者46例,心肌梗死患者32例,心肌病患者6例,高血压病患者2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例.

    作者:李文华;夏勇;李东野;潘德峰;张超群;徐晤;钱文浩;郝湛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