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键词: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ronary intervention
摘要:Objective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therapy on prognosis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1 to July, 2002 we continuously observed 110 eases of ACS patients, including 70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and 40 cases of anstable angin apeetoris(UAP).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骨髓基质细胞在缺血心肌内存活及血管新生作用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作者:蒋世忠;黄岚;宋明宝;张坡;武晓静;赵刚;晋军;于世勇;周音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绞痛患者心脏局部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证实心脏局部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并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7例心绞痛患者均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18例正常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通过测定主动脉和冠状窦血液中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浓度,分别计算各自在两个部位之间的的差值,代表心脏局部产生PRA和AngⅡ的浓度,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和正常对照组间二者的差异.

    作者:于世勇;黄岚;于学军;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林春梅;陶春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主动脉夹层的带膜血管内支架治疗

    主动脉夹层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甚至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根据不同易患因素的研究,估计年发病率在每百万人口5~30人之间,男性高于女性[1].若急性夹层发生后不进行治疗,48小时内死亡率约36%~72%,一周内死亡率达到62%~9l%,即使在院内治疗,其平均死亡率也高达27.4%.夹层若累及重要血管分支引起脏器缺血,其死亡率将会更高[1,2].

    作者:黄连军;俞飞成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心梗)后大鼠衰竭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与心肌胶原含量、心功能的相互关系.

    作者:谢萍;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三甲氧苄嗪对幼兔心肌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于4种常用晶体停搏液中加入细胞保护剂三甲氧苄嗪(trimetazidine,TMZ)对幼兔心肌的保护效应.方法以离体灌注的幼兔心为研究对象,观察4种晶体停搏液在幼兔心14℃缺血2 h后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流出液心肌酶和心肌生化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EO[AF恢复率:(78.23±3.45)%,CO恢复率(80.43±3.62)%]相比,TMZ显著提高离体灌注幼兔心功能的恢复:E1组AF恢复率(89.54±3.04)%(P<0.01),CO恢复率(91.54±2.55)%(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减少心肌酶的漏出:E1组CK漏出量(14.33±1.63)IU/L,而对照组EO为(23.00±3.10)IU/L(P<0.01),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降低氧自由基的生成:E1组MDA为(1.02±0.09)μmol/g,对照组EO为(1.77±0.09)μmol/g(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增加高能磷酸盐的储存:El组(2.11±0.31)μmmol/g.干重对照组EO为(1.68±0.11)μmmol/g.干重(P<0.05),其余各组的变化趋势同E1组.结论于心停搏液中加入TMZ将明显改善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

    作者:梅运清;胡大一;赵秀丽;程邦昌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239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分析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的治疗效果,观察和提高认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与防治.方法随访和总结239例在我院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访时间为3~44个月,记录发生并发症的时间、治疗、好转的天数,并加强随访和观察相关的心脏超声参数和临床资料.用多功能程控仪记录起搏器特殊的工作经历.

    作者:陈运清;苏晞;李振;韩宏伟;蒋萍;王姗娣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对兔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对兔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碱裂解法大量制备质粒;采用开胸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法,建立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动物分为治疗组(n=19)和对照组(n=18),并于心肌内分别注射pcDNA3-bFCGF100μg和pcDNA3 100μg,饲养至2、6、12周处死;行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和缺血心肌内血管新生的情况.

    作者:李易;谭强;张小勇;光雪峰;孙林;张光明;马雁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对左心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在连续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14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左心房房速,其中男性7人,年龄15~66(43±17)岁,有阵发性心悸病史0.20~28(8±7)年.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肾动脉支架术在需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目的需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常合并肾动脉狭窄,为防止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研究此类患者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前的肾动脉支架治疗.

    作者:王人彭;朱国英;万海燕;苏希;彭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参与缺血组织血管再生及时相关系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内移植后在缺血区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时相关系.方法分离5~6周龄的小鼠胫骨、股骨,用预冷的DMEM/F12培养基冲洗出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体外成内皮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建立下肢缺血模型,荧光标记的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左侧缺血组织,右侧注射等量培养介质作为对照组,分为7d、14d、28d 3个观察期(n=6),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毗邻切片HE及vWF染色,检查荧光阳性细胞与染色阳性细胞的时空关系,并计算移植前后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成内皮细胞供及物存在条件下表达vWF,并分泌NO.移植后7d,观察到大量分散开来的DAPI标记细胞存活(蓝色荧光),毗邻切片HE染色显示了高密度HE染色阳性区和荧光阳性区的一致性,MSC来源的供体细胞核浆比大,提示是较幼稚细胞,移植区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移植后14d,组织切片可见大量荧光标记细胞存活,呈与骨骼肌直径大小相似的网状散在分布,对照组未见荧光,在毗邻的切片,大部分荧光阳性细胞vwF因子染色阳性,毗邻切片的HE染色,细胞移植组骨骼肌纤维未见明显异常,而对照组骨骼肌可见部分肌纤维变性.移植的28d,移植组毛细胞血管数量为(57±18)mm2,对照组为(36±12)mm2,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能够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入体内缺血区能促进缺血区新血管生成,可望用作组织缺血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作者:张坡;黄岚;蒋世忠;武晓静;宋明宝;于世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主动脉内囊反搏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对我院主动脉内囊反搏(IABP)支持下对62例高危冠心病病人行PCI术的体会,探讨IABP支持下高危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守力;韩雅玲;荆全民;邓捷;王祖禄;王冬梅;臧红云;马颖艳;王耿;栾波;于海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选择性逆行肺静脉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对2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肺静脉选择性逆行造影中肺静脉的直径、走行等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肺静脉电隔离提供参考.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夏云龙;刘少稳;林治湖;杨东辉;李世军;王鸣遒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的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31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40-72(55±16)岁;发病至就诊平均时间2.1h(0.75~5.5小时).患者入院时均有胸闷、胸痛等症状.合并左心功能不全9例;心原性休克2例;Ⅱ°~Ⅲ°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

    作者:王人彭;苏晞;万海燕;朱国英;鼓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脑保护装置的应用研究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附壁血栓脱落导致的脑梗死,是采用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和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主要并发症,而治疗中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脱落的栓子进入脑血管,可有效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院应用脑保护装置进行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栾波;韩雅玲;荆全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

    的探讨亚急性、慢性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5例行PTCA术的冠状动脉闭塞病例(115支闭塞血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将病人分为二组:43例为亚急性闭塞组(1~30天)72例为慢性闭塞组(1~108个月),均按常规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操作.

    作者:彭剑;朱国英;王人彭;苏晞;万海燕;宋丹;陈国洪;李炬;程光辉;熊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该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4例,分为曲美他嗪组及对照组,进行随机单盲临床观察3个月.曲美他嗪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加用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口服.门诊患者每二周随访观察一次,每次随访复查心电图一次.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每月复查Holter一次.排除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肌病.结果曲美他嗪组临床症状如胸闷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曲美他嗪组T波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曲美他嗪治疗后ST-T变化有效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早在1周后得到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曲美他嗪不仅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心电图变化,而且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本研究显示曲美他嗪较以往的常规治疗改善的时间明显缩短.曲美他嗪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是有效、安全的代谢类药物,建议可将其推荐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规药物.

    作者:赵美华;张琼;姜坚;许之民;陆秋芬;徐琛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床旁气囊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在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25例患者均给予床旁气囊漂浮临时起搏导管安置临时起搏器,3例患者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22例患者经右股静脉穿刺.

    作者:王怀祯;张春丽;周绍祥;范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八例

    目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率约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0%~60%,急性期病死率达25%,5年生存率仅10%~15%.传统外科手术切除夹层动脉瘤和人造血管置换术的方法创伤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6%~67%).本研究探讨腔内介入性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选择、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作者: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栾波;马颖艳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和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和炎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628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433)和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n=195),记录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检测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A及C-反应蛋白(CRP).92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患者分感染组(n=49)和非感染组(n=53),随访0.5年,再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量支架内管腔丢失率.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肺炎衣原体抗体IgA的阳性率及滴度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48.32%,26.1%,P=0.000;1.31±1.19,0.92±1.12,P=0.000);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34.67±3.24,23.22±3.27,P=0.008),且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肺炎衣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64.7%,63.3%,P=0.909),差别无显著性.但有内膜增厚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内膜增厚者(36.13±4.04,16.51±3.92,P=0.042).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但不能预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而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发生均相关,提示炎症反应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牛玉宏;金雪娟;许从峰;梁春;周俊;史剑慧;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择期PCI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择期PCI手术前后血浆D-dimer含量的变化来了解术前血浆D-dimer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并了解在目前常规治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抗凝及抗血小板力度.

    作者:鲁静朝;崔炜;都军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