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在治疗和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

颜红兵;王勇;柯元南;李洪;宋泓敏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 植入, 溶栓, 抗凝治疗, 治疗和预防, 深静脉血栓, 患者, 肺动脉栓塞, 随访结果, 应用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在2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在治疗和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观察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左心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rimetadine,TMZ)对冠心病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在研究药物改善局部心肌功能中的价值.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服用硝酸异山梨酯+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TMZ组22例,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加用TMZ.应用DTI技术测量两组服药前后左室壁12个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并计算12节段心肌平均收缩峰值速度(VS)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结果(1)TMZ组用药后室壁12节段中,有7个节段的VS和VE显著升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VS和VE差异无显著性.(2)VS和VE在TMZ组治疗后,分别由(3.94±1.26)cm/s升高至(4.78±1.30)cm/s(P<0.05);(4.15±1.33)cm/s升高至(5.04±1.37)cm/s,均P<0.05.(3)TMZ组治疗后运动异常节段的恢复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结论(1)TMZ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2)DTI能够定量分析冠心病缺血心肌对药物治疗前后室壁运动的变化,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肖广辉;曹丽;杜卫京;孙宁;张广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高风险冠心病患者PCI术115例报告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高风险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合并以下临床情况判断为高风险冠心病患者:①≥70岁高龄患者58例,其中8例年龄≥80岁;②急性心肌梗死54例,其中4例伴心原性休克;③不稳定心绞痛25例;④控制不佳糖尿病32例;⑤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病变13例;⑥中风4例;⑦慢性心功能不全(LVEF≤35%)18例;⑧肾功能不全(Cr≥140μmol/L)5例;⑨慢性阻塞性肺病8例;⑩血液系统异常4例.

    作者:夏勇;钱文浩;吴建东;徐晤;张超群;李文华;潘德峰;郝湛军;李东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国人肺静脉组织学研究

    目的研究肺静脉的组织学特性,以探讨其参与肺静脉触发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的组织学基础.方法12例非心脏原因死亡患者[男7例,女5例,死亡年龄(46±17)岁]的心脏及肺组织(由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提供的尸检标本)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后进行标本的取材,将标本置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24h,然后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α-Smooth muscle actin的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作者:杨延宗;刘莹;孙雷;李连宏;郑仁恕;高连君;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房反复激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使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MAP)对在体犬左、右心房肌的电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机制.

    作者:刘莹;杨延宗;高连君;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刘巍;林治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血清尿酸含量与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及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178例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UA)含量与心脏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UA含量分为UA正常组(UAn;n=107)与UA升高组(UAe;n=71),以LA、LV、Ⅳs、LVPW、LVM、LV-MI、RWT作为心脏结构改变指标,EF、FS、E/A值作为心脏功能指标,对组间上述指标进行比较,两因素之间采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干扰因素.

    作者:于林君;祝善俊;周裔忠;黄岚;王江;宋耀明;李爱民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TMZ)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共选取39例因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Ⅱ、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应用常规药物)和TMZ组(n=19,应用常规药物+TMZ 20mg,3次/d).用药观察期为3个月.全部入选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用LVEF、EDD、ESD、FS、SV等指标)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行6min步行试验评价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结果入选时两组资料有可比性.用药12周后,对照组和TMZ组患者比较,TMZ组的6min步行距离、FS值、SV值和EF值与对照组相比增高.两组患者血生化检查、血压、心率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未遇严重不良事件者.结论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庄海舟;沈潞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V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h以内行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19例(50%),回旋支9例(23.7%),右冠状动脉10例(26.3%).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级9例,1级18例,2级11例.

    作者:于海初;周长勇;王其新;蔡尚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静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12例(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51岁).术前行胸部CT检查了解上腔静脉阻塞的部位和范围.局麻下股静脉穿刺插管,沿下腔静脉逐渐向上,到达头臂静脉至上腔静脉的入口处进行造影,明确狭窄部位.

    作者:黄岚;温向阳;周音频;Philippe ICARD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直接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7例冠心病患者不作预扩张直接进行支架置入,观察临床效果及手术成功率.

    作者:许志亮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曲美他嗪对X综合征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异常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低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30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在应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口服,每天3次,12周后随访临床情况并复查平板运动试验.结果用药后胸痛发作次数显著减少,由用药前(2.1±2.9)次/d减少为用药后的(1.2±1.7)次/d(P<0.05),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用药前为30例,用药后减至15例(P<0.01),平板运动试验到达终点时间明显延长,由治疗前(7.7±0.4)min延长为(9.0±0.5)min(P<0.01).结论曲美他嗪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能增加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运动耐量且安全有效.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肺静脉隔离对心房自主调节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体动物实验中肺静脉隔离后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点调节的影响.方法10只成年杂种狗,给予全身麻醉和机械通气.显露和分离双侧的交感迷走神经干.给予Antenolol阻断交感影响.多极导管经皮穿刺放入右心耳,冠状窦的远端和近端,左房游离壁.

    作者:张树龙;杨东辉;杨延宗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特点与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分析上腔静脉(SvC)起源的异位激动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心电图以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特点,并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SVC治疗房颤的经验.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夏云龙;高连君;杨东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技术评价腺苷预处理保护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腺苷预处理(APC)对缺血心肌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建立心肌缺血模型的12只中国小型家猪随机分为二组:(1)对照组(CON组,n=6),只制备心肌缺血模型;(2)腺苷预处理组(APC组,n=6),制备模型前经冠脉注入6mg腺苷.应用冠脉内多普勒导丝观察模型相关冠脉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值(DSVR)、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变化情况.

    作者:杨煜;夏勇;李雷;李先进;张勇;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木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采用lnoue单球囊技术.结果术后心功改善Ⅰ~Ⅱ级,成功率98%,平均左房压由(28.4±2.8)mmHg(1mmHg=0.133kPa)降至(13.7±4.2)mmHg,二尖瓣跨瓣压差由(19.2±3.5)ⅡmmHg降至(5.2±2.4)mmHg,二尖瓣口面积由0.86±0.28cm2增至2.08±0.44cm2.

    作者:向乾才;邓阳生;李彦斌;邹敏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凝血酶注射封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

    目的了解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对机体凝血指标的影响,评价UGTI治疗PS的可行性.

    作者:晋军;黄岚;覃军;宋耀明;李爱民;耿召华;周小波;于学军;林春梅;高云华;卓忠雄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状动脉造影术严重并发症的总结及处理体会

    目的总结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及经验教训,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10月~2003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资料,统计严重并发症(冠脉造影术中、术后?4h内发生的威胁患者生命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具体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总结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措施中的经验教训.

    作者:潘德锋;夏勇;李文华;徐晤;钱文浩;郝湛军;张超群;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DMSO体外定向诱导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心肌分化

    目的研究二甲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MSC)心肌分化过程中心肌特异转录因子和心肌特异基因的表达变化.

    作者:史剑慧;胡昕婴;牛玉宏;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射频消融术766例回顾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亚洲心脏病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766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2000年4月6日~2003年7月31日,766例患者,病种分别为: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30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0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0例,心房扑动8例,阵发性房颤3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男性406例,女性360例;年龄6~79(4l±15.9)岁;合并心脏疾病:30例高血压病,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Ebstein畸形,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前降支肌桥,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余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经系统心内膜标测并行射频消融.

    作者:韩宏伟;苏晞;李振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心梗)后大鼠衰竭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活性与心肌胶原含量、心功能的相互关系.

    作者:谢萍;祝善俊;祝之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左主干冠状动脉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临床的积极推广普及,有关冠状动脉瘤的报道逐年增多,其重要的临床意义逐渐被认识,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潘德锋;夏勇;徐晤;陈建辉;陈清枝;李东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